明朝之亡,在崇禎?在朝臣?在氣候?在流寇?在滿清?在於崇禎之前的幾位皇帝?
明末,神州大地淪為十室九空(土地、人口、財產)的局面。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統治階級的過度揮霍和各級官僚的貪腐營私,主要還在於流寇和滿清官兵對人口、牲畜、金銀財寶等瘋狂的燒殺搶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了抵抗燒殺擄掠,下層官、軍和民眾中湧現出眾多勇於抗暴的仁人志士,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歌。
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在歷史上的破壞作用和進步作用一樣巨大!他們濫殺無辜幾乎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死於他們刀下的無辜平民遠遠超過明軍。他們的民間財寶堆積如山。他們每到一地除了消滅明軍外,還會將該地的城廓、民居夷為平地,生活資料搶奪一空。雖然義軍後期為了收買民心,進行了開倉放糧,但是總體而言:廣大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他們的認同度很低。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複雜,在此我羅列了14條6種原因。
一、領頭羊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很複雜:既可恨又可憐、可悲又可敬!
1、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崇禎長於深宮,缺乏歷練。恰逢明末鉅變,他登上歷史舞臺,但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
2、心浮氣躁、急功近利。
崇禎剷除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重用賢臣良將,雖小有斬獲,但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很快將這些成果,葉公好龍般的拋棄。
3、刻薄寡恩、猜忌成性。
崇禎由於個人成長原因,心胸狹窄,喜歡猜忌,對於忠臣良將,多行誅殺之策,對於奸佞小人多有倚重。
二、明末軍政亂象:
4、政治腐敗、朝局混亂。
內部傾軋和爭鬥嚴重,文官仍處於主導地位,政策朝令夕改,官員更換頻繁。
5、黨爭劇烈、清流誤國。
朝臣結黨營私,崇尚空談,以政治理念為門戶,黨同伐異,內部一盤散沙。
6、體制敗壞、官僚貪腐。
各種行之有效的制度都遭到巨大破壞,官僚貪婪享受之心較為普遍。
7、軍事疲弱、國少良將。
明末並非缺乏良將,而是不重用良將,不愛惜良將,致使良將多戰亡,鼠輩多留存。
8、國之將亡、文人當道。
當良將死亡殆盡後,大明王朝再無軍事統御、上陣殺敵者,善於鼓弄口舌的文臣們一個個如鳥獸散,數萬軍士如同烏合之眾。
三、明末重大自然災害:
9、災害連年、民生凋敝。
明末,全球進入小冰期,出現了全國範圍的長達數年的自然災害,農民大批逃亡淪為流民,成為農民起義軍的主體。
四、明末流寇橫行:
10、內亂不斷、疲於奔命。
大批農民脫離土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民起義軍與政府軍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內耗嚴重。
11、決策失誤、被動鎮壓。
由於用非得人,大明王朝在軍事方略上存在重大失誤,將士疲於奔命、勞而無功。
12、陷於亂局、無大謀略。
最後崇禎一朝只能得過且過,國家陷入了越來越混亂的亂局,統一有序的國策已不存在。
五、後金異軍突起
13、頻繁換將,戰略保守。
面對後金,衰弱的大明王朝仍擁有絕對的優勢和綜合國力。但是以崇禎為首的明朝昏招迭出,動輒自殘,頻繁換將。使得明朝越來越衰弱,兵心漸失;後金勢力越來越強大,隨時等待最後一擊。
六、前朝遺禍說
14、無疑,大明王朝的最終滅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崇禎前面幾個王朝對於國政的荒廢是有目共睹的,已經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崇禎皇帝雖然勤政,但由於自身和朝政的諸多缺陷,終至滅亡。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崇禎皇帝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其自身能力有限,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的魄力和能力!這就是歷史的無奈!!!
歷史的車輪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王朝的衰亡,一定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多種因素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老天是公平的,他會給予大家很多機會,大家只要抓住一個機會就會贏得生機,但如果你丟失了所有機會,那就是命運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