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寶團隊的梁欣
來源/職場充電寶(ID:ZhichangCdb)
01
李冰冰怎麼了?
我是星醬。
果然,李冰冰還是出事了。
前段時間,許久沒露面的李冰冰在微博發了一篇長文,一度衝上了熱搜。
讀完長文我才知道,這些年李冰冰“過得並不好”。
她透露,這幾年她的身體一直都不太好。
不但莫名其妙地覺得疲倦、還有各種小毛病:眼睛疼、沒力氣、脆弱、敏感、怕冷。
最可怕的,還是沒有睡眠。
“一提到睡眠,只要這兩個字一出現,恐懼就已經把我籠罩得牢牢地……”
“那一夜幾乎是我一生中的至暗時刻!”
我印象裡,李冰冰是個自虐式的“事業狂魔”。
像打戲摔成腰椎間盤突出、冬季淋雨患過肺炎、過度勞累引發氣胸等等新聞沒少出現。
2015年,李冰冰拍戲時生了一場大病:高燒不退、嗓子化膿。回國治療後,顧不上休息就繼續回劇組拍戲。
星醬想起2年前的一個專訪上,李冰冰也曾感慨身體不如以前了:
“容易累,沒力氣,不像以前那麼能熬了。“
堅強如李冰冰,也不得不認清現實,”我虐不起自己了,它真的會報廢。”
收到電影邀約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身體,”要泡在冰冷的海水裡,自己還撐得住嗎?”
我很欣賞李冰冰的態度,“不是所有事情你都可以做到。不管它的結果是60分、80分還是100分,完成要比分數對你有價值。”
明星尚且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普通人更不能避免。
當你的身體和精力跟不上時,就不要逼自己成為職場的鬥士。
02
千萬別把自己當機器
提倡加班就是職場毒雞湯
一直以來,抵制996的聲音絡繹不絕。
圓桌派有一期在節目中曾探討了“996”的不合理:
“所有上班的人都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然後掙得這份薪水、獲得獎金,勞動力這個東西不是無限供應的,人不是機器,勞動力是需要再生產的,怎麼樣再生產呢?
比如說我要有充足的睡眠,我要吃東西,我要休息,我要維持跟家人的健康關係,我有我的業餘愛好,我這個人才能源源不絕地生產出充沛的勞動力。”
但是,無休止的加班卻嚴重削弱了我們的勞動力再生產能力。
我曾經連軸加班快一個月。結果進入第二個月時,身體明顯吃不消了,更可怕的是,整整一週,都寫不出文章。
後來我痛定思痛,決定拋開工作,給自己放了個小長假。回老家跟父母嘮嗑,順帶去北方城市遊玩,閒暇之餘看看書,蹭一蹭其他大咖老師的線下課。
總算緩了過來,工作上的一些難題也豁然開朗。這就是典型的“勞動能力恢復得很好。”
從那以後,我開始意識到“加班≠努力”。
長期沉浸在輸出的環境下,總有枯竭的時候。
而加班剝奪的是輸入的時間,以及普通人恢復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調節劑。
不加班,不是為了偷懶。恰恰相反,想要做到職業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更多個人時間。
這種恢復過程一旦被打斷,輕則導致職業倦怠,重則直接猝死。
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當你這種再生產機制恢復不過來時,對於想要賺錢的老闆們來說,你就廢了。
而他們的應對策略也很粗暴,再換一批人。
03
工作是做不完的
我們要做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事
以往,星醬也發過不少提高效率的乾貨文章。
有些粉絲反饋回來的結果,讓我苦笑不得:“星醬,我按照你的方法做了,但是發現效率提高後,主管只會扔越來越多工作給我,只能繼續加班。”
在掌握高效率的方法前,請牢牢記住一句話:“不管是哪個行業,工作都會不斷地增加,直到填滿你可用的時間。”這就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
所以,高效的目標不是把手上的事情全部做完,而是要做完那些對公司重要,而且對你有幫助的事情。
講真,如果某個人把效率全都花在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那你會覺得這個人超牛逼嗎?
明白高效的用途後,我們來學習3個高效法則吧。
高效法則1
控制自己的專注力
保羅多蘭曾說:幸福取決於如何分配自己的專注力。
把這句話稍微改動一下,就是“高效工作,取決於如何分配自己的專注力。”
很多人本來可以不加班的。但他們卻在上班時間耗費過多精力在“新鮮事物上”。
比如,刷微博看熱點,在群裡跟其他同事吹水,總之,哪裡有瓜往哪鑽。結果,你以為只花了5分鐘,實際上1個多小時就過去了。一天下來,啥也沒幹成。
你注意到哪些事物在奪取你的專注力嗎?絕大多人都心理有數。
那就是資訊。
Rolf Dobeli提出,“在與資訊打交道的過程中,你應當佔據主動,而不是處於弱勢地位。”
比如,上班時間,朋友貿貿然告訴你一個驚天大瓜,然後你還非常受用,不由自主地跟他討論起來。這時,你就自動處於一個弱勢地位。
同理,微信裡的紅點點,各類app主動推送的新聞,還有不明來路的簡訊轟炸,這些資訊都在逼你放棄主動權。
星醬有一個小tip,我會給自己規定,某個時間段可以用來處理朋友們的資訊。比如上午10點45-11點10分這段時間。(慘了,摸魚時間要被老闆知道了)
當你需要在手機上閱讀一篇長長的文字稿,或者看一段較長的影片時,記得把手機開成勿擾模式,這樣可以避免被打斷,完成率會更高。
高效法則2
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的情緒
在《高效習慣》書中,作者觀察到:人每一天的生活,是有很多次的轉換串聯而來的;每個轉換之間也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比如你從床上到衛生間刷牙,就發生一次轉化;從家裡出發去公司,又是一種轉化;接受到新的工作任務,又是一個轉化。
但很多人,常常會把上一個場景產生的情緒帶到下一個場景中去。
比如你剛剛受了甲方爸爸一肚子氣,然後還要接著開部門會議。這時候你要是沒來得及切換過來,那麼對整個會議也心不在焉。事後還要花一點時間去問其他同事交流。
嚴重的,甚至整整一天都會被負面情緒操控,完全無法進行有效的思考。
再提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週一和週五是大家工作效率最低的時候。
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週一上班時,我們都疲憊不堪,精神還停留在週日。週五臨近下班時,情緒過早切換到放假狀態。根本沒有心思工作。
場景的切換,會帶來情緒的內耗。
所以,有了這個認知後,當場景發生變化時,要有意識地切換情緒。
不妨多問自己一句:今天要用什麼樣的情緒去工作呢?要用什麼心情去見客戶?以什麼心態去跟同事溝通?
高效法則3
追求目標的清晰度
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很容易,知道自己要什麼很難。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傑出的人,是怎麼讓自己的目標變得清晰。
在《高效習慣》中,作者提到要搞清楚這些問題:「你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未來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無論是工作過生活中,那些事情對你來講是真正有意義的?」
這麼講,好像有點泛。
大家不如想想,你希望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半年後的你,1年後的你,5年後的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可以暫時想不到,但要堅持每天都問自己一次。久而久之,那個答案便會逐步成型越來越清晰。
作者說到,在還沒有提升必要性之前,做事情會覺得是像被推著往前,那種感覺是被迫的。
但有了必要性之後,你會覺得是有一種力量在拉著你往前,而你會是自願的,激發出熱情。
我們常常羨慕企業家的成功,被他們的努力所震撼,但鮮少有人能像他們一樣有目標感。
只有找到理想中的自己,我們才知道要做什麼,要在哪些地方使力。不需要被加班、996、高薪定義自己的價值。
最後,文章右下角點個在看,離優秀的自己更近一點。
圖源:文中圖源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作者:追著阿寶改稿的梁欣。職場充電寶(ID:ZhichangCdb)每天12點為你帶來最新資訊、職場乾貨,百萬職場人一起共同成長!如需轉載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