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之所以會呈現出這樣的顏色,是因為地表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海洋,我們生活的陸地被無盡的大洋所環繞著。毫無疑問,地球是一顆有著豐富水資源的星球。
但是相對來說,地球的水資源也是比較集中的,我們生產和生活中大量需要的淡水資源只佔水資源總量的極小一部分,而且還有不少是在兩極和高海拔地區以冰雪的方式存在的,很難在短時間內被人們所利用。而且陸地上的淡水不光總量比較少,而且還有分佈不均的問題廣泛存在。
沙漠:不毛之地
如果要提到地球上的乾旱地區,那麼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想必就是沙漠了。沙漠就是沙質荒漠化的土地,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流沙、沙丘等,一眼望去除了黃沙幾乎什麼都沒有。
世界上很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漠,這些地方都是極度乾旱的不毛之地,其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為兩類,隨著人類居住地的擴張、人口的增加和工業、農業生產要求的增高,地球上因為人類而出現的沙漠也越來越多。那麼,沙漠到底是因為什麼樣的具體理由而形成的呢?
其實歸根到底,沙漠主要是因為土地失去了植物的固定之後,被風所逐漸風化之後所形成的,其關鍵就在於氣候和人為的植被破壞。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沙漠都是自然形成的,它們大多分佈在氣候較為乾旱的地區,這裡降雨量太少,幾乎不能夠讓植物生長。
而那些“人造沙漠”,則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破壞了當地的植被,導致土壤在短時間內迅速沙化,最終形成了沙漠。相對來說,後者會更有復原的可能,現在我國就在積極地治理土地沙漠化的問題。
沙漠中的植物
乍一看,茫茫的一片子黃沙之中似乎並沒有生命的存在,不管是我們熟悉的動物還是植物,似乎都無法在這種極端乾旱、荒蕪,溫差又特別大的地方生存繁衍下去。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夠小看生命的力量,有時候它們的頑強可以說是超出我們的想象。
沙漠裡確實有一些植物和動物存在。它們甚至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態鏈,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並且千萬年來都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延續了下來。那麼,沙漠裡有哪些植物存在呢?
我們最熟悉的沙漠植物可能就是仙人掌了,這種植物“渾身帶刺”,其實一方面是為了自保,一方面是減少水分的蒸發。仙人掌有發達的根系,會將收集到的水分都儲藏在肉質的莖幹裡,因此仙人掌的莖幹其實是柔軟而富含水分的。
除了仙人掌之外,我們熟悉的沙漠植物還有胡楊、梭梭樹等,這些植物大多都有強大的儲水能力,如果將其種植在水分豐沛的地方,很有可能反而因為水分過多而死去。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植物來說也是如此。
沙漠裡的“西瓜”能吃嗎?
沙漠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一片極度乾旱的艱苦之地,人體如果超過三天不攝入水分就會死去,而沙漠裡白晝的高溫和夜晚的低溫也會讓人類的身體承受極大的壓力。
如果在沙漠遇險的時候,能夠遇到一些看起來能夠為人體補充水分的植物,那麼想必大多數人都會喜出望外,馬上吃掉它。
畢竟人在極度的焦渴之下,攝取水分已經變成了一種本能,幾乎無法再去仔細思考什麼了。但是,這些植物真的就是無毒無害的“水包”嗎?
針對這個問題,科學家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在沙漠中看到了“西瓜”,就算再渴也不能去取食,否則很有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救命隨時變成喪命!西瓜是大家喜愛的水分充足的水果,而且本來就是一種沙地植物,為什麼不能夠取食呢?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在沙漠中看到的“西瓜”,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的西瓜,而是一種叫“藥葫蘆”的植物,而這種植物和美味無害的西瓜不同,它是含有劇毒的。那麼,要如何分辨這種植物和西瓜呢?其實只要稍加註意就可以明白。
從外表來看,藥葫蘆和西瓜一樣都長在藤蔓上,而且果實也都是油綠渾圓的,但是它們果實的“內容”卻大不一樣,藥葫蘆的內部是空心的,水分很少,海綿狀的果肉包裹著它的種子。
這種植物的汁液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都有劇毒,人類在誤食之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那麼很有可能會因此喪命。
不僅如此,這種植物的汁液即使是沒有被吃下,而是沾到了面板上,也會引起眾多的不良反應,我們在沙漠中看到類似植物的時候最好不要用直接接觸的方法去“驗證”。
在沙漠裡我們應該怎麼辦?
既然這種沙漠裡的“西瓜”無法取食,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其一是,不要擅自亂走浪費體力,可以根據太陽、星星的方位來辨別方向,而夜晚最好是有足夠的保暖措施,以防體溫迅速流失。
如果在沙漠中遇到不熟悉的植物千萬不要亂吃,很可能對人體有害。如果沒有足夠的飲用水,那麼可以試著使用防水布收集一些露水,這都是可以提升存活率的好方法,但即使是這樣,普通人進入沙漠也是凶多吉少。
結語
人類從本質上來說,也只是大自然中一種普通的哺乳動物,我們的身體素質並沒有比其他的動物高出多少。在面對強大的自然力量的時候,人類同樣是無比脆弱的。因此我們要明白自己的能力侷限,不要一時衝動就去進行“冒險”,這樣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表現。
當然除了自己要謹慎之外,我們也要對大自然抱有充分的敬畏之心,明白人類只不過是萬千生命中的一員,並不是多麼“高貴”的物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明白大自然對於我們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