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商 越
提 要
晶瑩圓潤的玉器,在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中多有出土,這些上古玉器的雕琢工藝、造型題材、使用功能等一脈相承,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美、造型繁多,展現出數千年前先民們高超的制玉水準。從查海玉玦到牛河梁玉玦形龍,這裡成為中華龍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尤其代表中華文明發祥的龍鳳造型玉器,最早共同出土於遼寧牛河梁遺址,印證著遼河流域在中華文化起源這棵大樹上的“直根系”地位。
從石堆龍到玉龍:崇龍禮俗形成共同精神信仰
距今8000年的查海文化遺址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西南的一片丘陵地上。
“查海文化是紅山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採訪中,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華玉冰這樣定位。他向記者解釋說,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器將我國範圍內使用磨製玉器的年代上推到新石器時代早期,而且有固定的搭配、形態與用法,尤其是出土的玉玦,以其特殊的造型及深刻的寓意影響深遠,被認為是龍的雛形。
更讓考古工作者震驚的是,在查海聚落址的中心部位,查海人在墓地的上部用石塊堆砌了一條大型的石堆龍。石堆龍全長19.7米,龍身寬1.8米至2米,龍頭朝西南,龍尾向東北。它昂首張口,彎身弓背,尾部若隱若現,給人一種騰飛之感。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除此之外,在查海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刻畫龍形的紋飾。這些發現顯示,8000年前已經出現了龍圖騰崇拜。
追蹤早期龍的身影,中華大地上不時會凸現它的足跡:在距今6800年的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出土的蒜頭壺上,繪有魚啄龍尾的原龍紋(後世龍紋的雛形);在距今6000年的內蒙古赤峰敖漢旗趙寶溝文化中,出土了一件祭祀用的陶尊,上面刻畫有豬頭龍、鹿頭龍和鳥頭龍;還有距今5000年,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的三星他拉玉龍,身體碩大,蜷曲如“C”形,頸脊部有飄逸的長鬣。
而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最具代表性,在朝陽牛河梁遺址中共出土3件玉玦形龍,另外還採集到多件玉玦形龍。
“遼西地區無疑應為中華龍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對記者說,遼西以山地丘陵為主,是種植粟、黍等旱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區,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成為紅山文化晚期宗教祭祀典禮的核心內涵,因此,龍文化在遼西地區的起源和發展,與旱作農業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果將遼西地區崇龍禮俗的形成進行階段劃分,興隆窪、查海文化應屬於孕育期,趙寶溝文化屬於形成期,紅山文化晚期則進入發展和成熟期。”劉國祥認為,以龍圖騰崇拜為主的共同精神信仰的產生,是遼西地區史前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紅山文化玉玦形龍的形制,對後世商周時期頗有影響,在商代婦好墓和西周虢季墓中,都出土了模仿紅山文化風格製作的玉玦形龍,反映出紅山文明在中華文明程序中的主體地位。
從鳥到鳳:中國北方和東方特有的圖騰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龍與鳳始終相伴相隨。這在遠古先人的圖騰崇拜中也有所體現。
瀋陽新樂遺址出土一件7000多年前的木雕,長約40釐米,寬4.5釐米,出土時已經炭化,斷為三截,兩面紋飾基本相同,部分鏤空,由硬木材料製成,材質較細膩,大多數學者認為是鳥形。
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研究員周陽生告訴記者,這件木雕鳥應是一件實用性較強的束髮頭簪。但它並不是一件普通的髮簪,從它的工藝水平、圖案、出土位置等情況分析,應是屬於當時氏族首領所佩戴和使用的物品,並有著圖騰崇拜的象徵意義,應該歸屬為鳳鳥圖騰崇拜。
記者搜尋資料發現,與新樂遺址同時期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了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件。“我國史前文化遺址中,有不少鳥的形象出土,這些都應是中國古代民族最早的原始圖騰。”周陽生補充說。
“在中國古代的東方或北方,有許多部落、部族都是以鳥為圖騰崇拜的。”周陽生說,如殷人(商朝的祖先)是以玄鳥為圖騰,肅慎族(即後來的女真、滿族)是以喜鵲為圖騰。因此說,7000年前新樂人使用的這個木髮簪,很可能是原始圖騰之徽志,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首領所使用的最原始的髮簪,也應是後來中國古代帝王后妃們佩戴髮簪的始祖,或者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鳳簪。
這種對自然和動物的原始崇拜,是史前社會人類最初崇拜的共同特點,如崇拜太陽月亮、山河大地、風雨雷電、有飛行等超常能力的動物等。新樂遺址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已進入了氏族社會較為繁榮的發展時期,原始宗教信仰和崇拜活動,已是當時社會精神生活的普遍現象。木鳳簪體現出的鳳鳥圖騰崇拜,是我國北方地區的特色文化,但新樂遺址目前僅發現這一件孤品,相比之下,距今5500年左右的牛河梁遺址則出土了玉鳳、綠松石玉鳥、雙鴞玉佩等眾多鳳鳥題材玉器。可見紅山文化的鳳鳥圖騰內容更豐富,層次水平更高。
周陽生舉例說,在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的中心大墓,出土了一件玉鳳,枕於墓主人頭下。玉鳳的長度接近20釐米,是牛河梁眾多玉器中個體較大的一件。片狀玉鳳呈現回首臥姿,翅膀上揚,鳳尾下垂,回首將鳥喙埋於翅間,這是紅山文化發現的形象最明確的鳳凰形象。
從新樂人的木鳳簪,到紅山人的玉鳳枕,有內在的文化傳承聯絡嗎?周陽生認為,二者都屬於鳳鳥圖騰,但因為工藝、年代、地點差異太大,應該沒有直接聯絡。
龍鳳呈祥:中華民族圖騰走向成熟
龍鳳題材玉器同時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出現,震驚了考古界。
遼寧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郭大順告訴記者,龍鳳圖騰同時出現是文化發展的結果。紅山文化時期,除玉玦形龍外,還有彩陶龍鱗紋,龍鱗的表現方式與此後出現的山西陶寺墓地出土的彩繪盤龍紋以及商代青銅器上的龍紋雷同,說明紅山文化時期龍的形象已經成熟,既是對先紅山文化的繼承,又有本身的創造。
“鳳的演變與龍形象的出現一樣。”郭大順說,紅山文化玉鳳形象與趙寶溝文化陶尊上的鳥頭龍、鳳首匜(yí)形陶器都一脈相承,玉鳳的翅與尾的表現方式,也與商代青銅器上的鳳鳥紋如出一轍。
令人驚奇的是,牛河梁遺址還出土一件玉龍鳳佩,在長僅10釐米的片狀玉表面,設計出龍鳳同體造型,龍與鳳均是突出首部,簡化軀體,緊相依靠。郭大順認為,龍鳳形象,是史前宗教祭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可視為文明起源的一個結晶。
此前,龍鳳的形象最早所見是河南安陽商代婦好墓出土的龍鳳紋玉雕,及洛陽出土的商周龍鳳紋玉佩。而龍鳳呈祥最早反映的是商周通婚的故事,《詩經》有關於龍氏族王季娶鳳氏族仲鷙氏的記載。從商周歷經漢唐,直至明清,在人們的生活中,從服飾、生活器皿,到工藝品、建築裝飾等,龍鳳紋無所不在,無所不見。如今龍與鳳作為祭祀或是身份的象徵,以紅山文化為最早。因此,紅山文化的龍鳳是中國龍鳳起源系統中的主幹。
幾千年來,“龍鳳呈祥”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太平盛世和吉祥如意的瑞物並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龍和鳳的造型、紋飾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豐滿,從紅山文化的部落圖騰最終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
(本版圖片由遼寧省博物館、新樂遺址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