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時期的魯王,可不是一個志大才疏、只吃乾飯的主。
“鄭成功”一名,其實是清廷忌諱“朱明王朝”而對“朱成功”的蔑稱貶呼。現在一些電視劇中鄭成功的部隊打著“鄭”字旗號,這在當時是斷斷不可能的。
清代人修撰的《明史》稱鄭成功“沉魯王於海”——300年來爭議頗多。最後替鄭成功昭雪冤屈的,竟然是20世紀中葉從大陸敗退到金門島的“國軍”。
明朝中後期,女真族開始在中國東北興起。萬曆四十四年(1616),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1559—1626)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稱汗,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了大金(史稱後金)政權。從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起,後金與明朝連年開戰。天啟六年(1626),在寧遠一戰中,努爾哈赤被明朝名將袁崇煥(1584—1630)擊成重傷,不久去世。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1592—1643)即位後,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而後又改國號“大金”為“大清”。
崇禎三年(1630)冬,崇禎皇帝朱由檢等誤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用凌遲之酷刑冤殺了一代名將袁崇煥(1584—1630),導致抗清前沿主陣地——寧錦防線一夜崩潰。此後,清軍鐵蹄曾越過山海關,兵鋒直指山東兗州等地。
山東兗州是魯王的封地。面對強敵犯境,魯王朱以派(?—1642)採取了一個最為古老、也是最為簡單的應對策略:上吊自殺——兩腳一蹬,兩眼一閉,從此以後,哪怕天塌下來都不用我操心了。
——魯王朱以派是魯荒王朱檀(1370—1389)的九世孫,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的第十子。起初,朱檀能謙恭下士,又善詩能歌,深受朱元璋等的喜愛;但是待到年長,朱檀遊戲無度,又喜好服食“金丹”——所以朱檀先是毒發眼盲,繼而身死,年僅19歲。朱檀的斑斑劣跡、早夭身死的訊息傳來之後,朱元璋被氣得踢桌子打凳摔茶杯——老子還等著你來給我養老送終呢,你倒好,老子為兒子辦理喪事。史籍記載,“帝惡之……諡曰荒”。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崇禎皇帝下詔,令朱以派之弟朱以海(1618—1662)襲魯王位。是年三月,闖王李自成(1606—1645)率領的“大順”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歷時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
不久,原大明王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1612—1678)“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奪回被農民起義軍首領劉宗敏(?—1645)霸佔的愛妾陳圓圓(1623―1695),竟然大開山海關城門放清軍入關內,拱手將大片錦繡河山送給了滿洲愛新覺羅氏。
大明王朝滅亡後(清朝初年),逃亡到江南且又不甘心失敗的明宗室、官宦等殘餘力量,先後在南方各地建立起了一系列地方性的反清政權,包括弘光政權(弘光皇帝朱由崧,存約13個月)、隆武政權(隆武皇帝朱聿鍵和永曆皇帝朱由榔,存約39年)、魯王監國政權(魯王朱以海,存約17年)、紹武政權(紹武皇帝朱聿鐭,存41天)等,前後歷時共39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即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時止),史稱其為南明時期。魯王朱以海監國的故事,就發生在紹興。
大明王朝滅亡、清軍入關以後,可憐魯王朱以海也只得挈婦將雛,夾雜在難民之中,歷盡千辛萬苦向南方逃命。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福王朱由崧(1607—1646)在南京自立為帝后,改元弘光,下詔將魯王朱以海移封至江廣,暫駐臺州。
據《明季南略》等之記載,南明弘光政權實在是荒淫無恥、腐朽不堪。弘光皇帝朱由崧整天深居宮禁之中,沉溺於聲色犬馬、宴飲歌舞;因製造“房中藥”(春藥)需要蝦蟆,遂命人捕捉以供宮中所需,燈籠上居然大書曰“奉旨捕蟾”。清軍大兵壓境時,首輔馬世英(約1591—1646)居然還在鬥蟋蟀娛樂……無怪乎時人悲嘆道:“嗟乎!君為蝦蟆天子,臣為蟋蟀相公,欲不亡得乎!”
平日文恬武嬉、武備廢弛,待到清軍進逼,“屙急造茅坑”,臨陣磨刀去,肯定吃敗仗。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軍一路南下,幾乎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就順利攻佔了南京;不久,弘光皇帝朱由崧在蕪湖被清軍俘獲,南明弘光政權宣告覆滅。
是年七月,在浙江會稽、餘姚、鄞縣等地的抗清義軍及一批官吏、縉紳的擁護下,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國。
——浙東各地反清復明運動興起後,政治上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監國。而當時在浙江的明朝親王、郡王中,只有魯王朱以海沒有投降清朝。魯王朱以海自然成了浙江反清復明勢力擁立的惟一人選。
魯王朱以海到達紹興就任監國後,即祭告天地祖宗,行監國事,任命官員,部署軍隊,與清軍劃錢塘江而守。第二年,魯王政權改元“監國元年”(隆武政權於1645年七月改元;魯王政權則是1646年改元,在1645年下半年仍沿用弘光元年年號)。
魯王政權建立以後,控制有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江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軍卒,且佔領著錢塘江天險,也曾給予清軍不小的軍事壓力與打擊。魯王政權還曾匯兵合攻杭州,這便是實力的反映。
但是,由於魯王政權政治腐敗,又熱衷於與隆武政權爭奪皇統,兩者勢同水火,這就決定了他難以有大的作為;而且面對清軍咄咄逼人的軍事勢態,“死道友不死貧道”,無論是魯王還是隆武皇帝,都是做得相當不錯的——“自道自好,狗舔八屌”,魯王朱以海、隆武皇帝朱聿鍵(1602—1646)都自謂“正統”,互相打壓成仇。監國元年(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正月,隆武皇帝朱聿鍵曾命令都御史陸清源等攜帶白銀十萬兩,前往浙東犒師,結果陸清源反遭魯王朱以海部將殺害。之後清軍兵犯紹興,魯王朱以海派遣信使前來福州,向隆武政權請求援兵,但因信上只稱朱聿鍵為“皇伯叔”而未稱“陛下”,朱聿鍵一怒之下,居然下令殺害信使以儆效尤。當時親魯王政權的諸將諸臣與親隆武政權的諸將諸臣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傾軋、明爭暗鬥,不勝列舉……敵我不分,“凹別同生,死爹哭娘”的慫泡蛋,當時還真不少。
面對清軍大兵壓境,魯王政權兵部主事黃宗羲(1610—1695)等一度策劃向日本國借兵助戰,但是兵部尚書、天啟五年(1625)乙丑科狀元、紹興名宦餘煌(1588—1646)堅決反對,認為這很有可能會“引狼入室”。監國元年(順治三年,1646)春二月至夏五月,浙東大旱,貨物奇缺,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六月,清軍趁錢塘江水涸流細,水深不過馬腹,一舉突破了錢塘江天險。魯王朱以海渡海而逃。清軍兵臨紹興城下,當時有人建議餘煌組織人馬據城死守,但餘煌冷靜地分析了形勢,對大家說:今大勢已去,錢塘江邊數萬軍隊都不堪一擊,還能幻想以老弱殘兵守住紹興城嗎?徒勞的抵抗,豈不是坑害了無辜的紹興百姓?所以餘煌果斷下令,大開城門,讓紹興軍民出城避難。餘煌自己則從容地穿好朝服,獨自出紹興東郭門,行至渡東橋邊投河,不料被船工救起。他哀嘆道:忠臣也不好做啊!兩天之後,餘煌又到渡東橋邊,抱石投河,英勇殉國。
“天公不語對枯棋”!紹興失守之後,魯王政權又連戰連敗,魯王朱以海不得不出海逃至舟山,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戰死,方國安、阮大鋮等降清,浙東迅速被清軍佔取。
魯王朱以海出海逃至舟山後,曾與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1624—1662)合力抗清,並一度尋求日本國的援助。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正月,魯王朱以海在福建長垣誓師,向各路抗清大軍表明了“王業不偏安”的決心。之後半年內,魯王朱以海部果然像打了一針雞血——福建的多個府、縣接連被魯王政權佔據。至順治五年(永曆二年,1648),魯王政權一度佔據有閩東北三府、一州、二十七縣,聲勢頗大。
但不幸的是,魯王政權很快陷入了內訌之中,許多城池得而復失。順治十年(永曆七年,1653),一直效忠於隆武政權永曆皇帝朱由榔(1623—1662)的鄭成功,與魯王朱以海發生了衝突。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魯王朱以海的細胳膊當然擰不過鄭成功的粗大腿,所以他只好“自去監國號”。
順治十八年(1661),清軍攻入雲南,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往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不久,吳三桂率兵攻入緬甸,緬王只得將永曆皇帝朱由榔獻與吳三桂。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1662),永曆皇帝朱由榔在雲南被吳三桂絞殺。當時,張煌言等人上書魯王朱以海,請求他“速正大號,以求正統”(恢復監國稱號,或者乾脆稱帝),但是由於鄭成功、鄭經(1642—1681)等人未能給予支援,魯王朱以海只能就此作罷。
——是年年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已經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之久的我國神聖領土臺灣;鄭成功等佔據臺灣後,高舉抗清旗幟,並一直沿用“永曆”年號(以示效忠隆武政權)——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即永曆三十七年(1683),延平王鄭克塽(1670—1707)等降清,寧靖王朱術桂(1617—1683)自殺殉國,清軍佔領臺灣後,明朔始亡。
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1662),魯王朱以海在離世。不過,魯王朱以海死則死矣,卻一度讓鄭成功蒙受不白之冤300餘年。最後替鄭成功昭雪冤屈的,竟然是20世紀中葉從大陸敗退到金門島、參加了著名的金門炮戰(1958年8月23日—1979年1月1日)的“國軍”。
——魯王朱以海去世的時侯,其舊屬將其遺骸葬於金門城東門外,當時迫於政治、軍事鬥爭等形勢,墓碑並未刻字,墓地亦一無任何特殊的標記——所以魯王朱以海彷彿在人間蒸發了一般,一夜消失。清代人修撰的《明史》,稱鄭成功“沉魯王於海”。當然300餘年來,史學界對“鄭成功沉魯王”爭議頗多。
1959年8月,“國軍”金門駐軍在構築工事時,無意間發現了魯王朱以海的墓冢,裡面有“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即墓誌)一方,極具歷史價值——“皇明監國魯王壙志”長63.5釐米,寬47釐米,作者就是寧靖王朱術桂,詳細記載了魯王朱以海的家世及其抗清鬥爭的主要事蹟。魯王朱以海墓冢的發現,自然也就洗雪了鄭成功“沉魯王”的不白之冤。
另外再補充說幾件事兒:民族英雄鄭成功,原名鄭森,其父鄭芝龍(1604—1661),其母田川氏(日本國籍)。隆武元年(順治二年,1645),鄭芝龍等擁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南明隆武政權建立。隆武皇帝以鄭芝龍擁戴有功,封其為“平國公”,封其妻田川氏為誥命一品夫人;隆武皇帝非常讚賞鄭森的才華,曾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為了表示對鄭森功的恩寵,隆武皇帝賜其為“國姓(朱)”,並將其原名“森”改為“成功”——“鄭森”就成了“朱成功”,當時有人尊稱其為“國姓爺”。而“鄭成功”一名,其實是當時清廷忌諱“朱明(王朝)”而對“朱成功”的蔑稱貶呼。現在一些電視劇中鄭成功的部隊打著“鄭”字旗號,這在當時是斷斷不可能的。
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八月,清軍大舉入閩,隆武皇帝被清軍殺害,鄭芝龍投降清廷。十一月三十日,清軍至安海鎮,燒殺搶劫,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不幸殉難——黃宗羲在其《賜姓始末》書中說:“北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縊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殮。”
國破家亡,鄭成功遂誓師海上,憤然起兵反清。之後,鄭成功驅逐了盤踞臺灣38年之久的荷蘭侵略者,收復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鄭成功等以臺灣為根據地,長期對抗清廷。
鄭芝龍
鄭成功起兵反清後,其父鄭芝龍一直被清廷軟禁。清廷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鄭成功,均告不果。順治十二年(1655),鄭芝龍入獄。順治十八年(1661)十一月,鄭芝龍及其子孫、家眷11口被殺害於北京柴市。近有學者,依據紹興地方誌《螭陽志》中“鄭芝龍墓在螭峰下逃山野豬”之記載,考證鄭芝龍墓在今柯橋區漓渚鎮大步村螭山。2016年5月,鄭成功後裔、福建泉州市鄭成功研究會專程赴漓渚鎮考察訪古。
萬水千山總是情,給個關注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