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 鄭也夫
今年北京八中剛剛度過它的百年校慶。百年自然包括了它的前身。懷著對母校的情結,筆者悉心打撈了那段複雜卻饒有趣味的歷史。或可幫助大家理解那個充滿變數的時代。
1949年北京八中在整合兩所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一所是北平市立八中,它是在1947年合併了北平臨時中學(校址菜市口揚州會館)和北平初級商業職業學校(校址梁家園)的基礎上成立的。合併後教學在梁家園,宿舍在揚州會館。這所學校歷史短。
另一所北平私立四存中學,則一言難盡。學校的名稱“四存”源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顏習齋。顏氏的教育思想是“力學致用,習事見理”。他在代表作《四存編》中提出:存性、存學、存治、存人,意在明察人性、治學、治世、倫理。民國第二任總統徐世昌為弘揚顏氏學說,發起成立了“四存學會”,並以學會為後盾,建立了幾所學校:1921年建於府右街的北平四存中學,1922年建於北平大佛寺的四存小學,1922年建於顏習齋故里河北博野縣北洋村的四村小學。
徐世昌邀請齊樹凱籌劃建立北平四存中學。齊樹凱(1869-1953)24歲中舉,以後短期留學日本。辦四存中學前已在國內辦學十多年。四存中學很快成為北平最好的中學之一。
同時期的博野縣四存學校更引人注目。徐世昌撥款2800元,顏氏家族拿出15畝地,建立了四村小學。以後徐每年撥款800元。博野人張蔭悟(1891-1949)成為博野縣四存小學的第二推手。張蔭梧是保定軍校第5期(1917-1918)學員。以後追隨閻錫山。1929年6月他擔任北平市長。不長的任期中留下了良好的廉政記錄。他早就是四存學會會員。從1929年起兼任四存小學校長,這期間一直資助四存小學。1930年蔣馮閻大戰,閻錫山兵敗,年底張蔭梧退出市長職務。1931年返回鄉里,親理四存校務。學校從小學發展為中學。或許是因為沒有大都市學校的考學追求,博野的四存學校更忠實地實踐顏習齋的教育哲學:課堂教育與堂外教育和社會實踐並重,後者包括軍訓、武術、農學、醫道、簿記,等等。學校還堅持給周邊農民辦班。幾年下來名聲鵲起,參觀者絡繹不絕。梁漱溟、楊秀峰都曾來到這裡。四存學校深入周邊社會,由鄉到縣,最終將博野搞成了模範縣。張蔭悟一度擔任縣長。抗戰爆發後,學校被毀。張蔭悟與很多學生走上抗日道路。張組織民軍,在河北與八路軍不斷衝突,被毛澤東稱為“磨擦專家”。
這期間北平四存中學的情況是:1937年屆67歲的齊樹凱校長痛感無力與日本人周旋,請社會威望更高的齊振林接任校長職務。齊振林(1872-1947)1894年中舉,旋即遭遇中日甲午戰爭。故不願做官,而去辦學。並有心投筆從戎。1904年入保定武備學堂。日後從軍,一路升遷。1917年任陸軍軍學司司長。翌年四存學會成立。齊振林任會長,長達二十多年。1925年任陸軍部次長,少將軍銜,並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26年辭職。1937年65歲時出任四存中學校長。齊振林在日本佔領期間堅守民族氣節。但勝利後鮮有日佔區的校長能保持原職務。1947年去世。
抗戰勝利後,張蔭悟重回故里,收拾四存學校。1946年赴北平,被委以華北剿總上將參事。並以學校董事長的身份進入北平四存中學,接任校長職務。1948年保定解放,博野縣四存學校的一些師生逃到北平投奔張蔭梧。張組織起一個800多人的冬令營。張氏反共的決心超過傅作義。他利用其華北地下游擊策動委員會長的職務,將冬令營的學生武裝起來。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後,張蔭梧將遊擊策動委員會解散。鑑於張蔭梧的教育家兼社會名流的聲譽,1949年2月15日當局到府右街四存中學以邀請談話的方式逮捕。摧毀這一團夥被稱為入主北平後的第一要案。正式的說法是張蔭梧5月27日在醫院中死於賁門癌。而據我的中學老師、當時大佛寺四存小學的學生說:她的大字教師對同學們說張絕食身亡。這符合他長期浸染的顏習齋的“豪傑人格”。逮捕張蔭梧團伙後,從四存中學搜查出不少武器,為此辦了展覽。據此四存中學被定性為反動學校,與北平另外四所反動學校一同解散。
1949年春季,朱學以北平軍管會代表的身份進駐四存中學。七月,被取締的四存中學師生與北平市立第八中學合併,校址設在府右街原四存中學。合併後新掛出的牌子是北京市第八中學。因為取締和更名,存在了28年的四存中學已經被後人徹底遺忘。
北平時代的中學分為三類:數量最大的是私立中學,其次是官辦中學,還有10所教會中學。因私立四存中學緣起于徐世昌總統,校舍師資都頗具優勢。
四存的校舍完工於20年代初期。校園包括四棟(也有說五棟)二層樓房。其中兩棟(也有說後又增建了第三棟)為教學樓,一棟(南樓)為教師宿舍樓,一棟學生宿舍樓(北齋)。學生宿舍還包括三排平房,即東南西齋。學校還設有一個容納四、五百人的禮堂、圖書館、物理、化學實驗室、音樂教室、籃排球場和田徑跑道,還有醫務室、飯廳、浴室。這樣的校園在當時的北平是一流的。
1905年廢除科舉。1915年興起了白話文運動。而1921年開辦的四存中學,在全盤容納了數理化等新課程的同時,語文課堅持文言教學,從來不講白話文。初中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高中學習禮記、詩經、易經和顏李之學。每週一次文言體作文。語文教材是教師從當時出版的《活頁國文》中挑選。若以文化保守主義或多元文化的眼光看,諾大的北平有一所堅持文言的中學沒什麼不好,這也正是四存最突出的特徵。與此同時,四存中學保持高度獨立的辦校方針,不執行市教育局的政令,不參加市中學生運動會,不允許學生參加校外的遊行。
評價消亡了70年的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是難乎其難的事情。老校長齊樹楷之子齊昌鼎(四存中學1927年畢業生)回憶:秦德純任市長時舉辦全市中學生成績比賽,四存中學連續五年一直領先。此說不嚴謹,因為秦市長在市長任上才一年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更多四存人津津樂道的是,1936年全市國文會考中四存包攬了前六名,此有張學良頒發獎盃為證(至今儲存在北京八中)。但四存人張德會回憶:1942年全市國文會考他得了第六名,是當年四存參賽的最好成績。筆者採訪到的四存百歲老人康奉的說法比較客觀:當時四存的全面教學在北平中學應該能排進前十名,而四存學生文言文的水準肯定全市第一。筆者請教過幾位四存老人:你們沒接受過白話文語文教育,日後使用白話文如何。他們共同的回答是:一點問題都沒有,語文水平比同齡人只高不低。
四存中學校園的位置與中南海只一牆之隔。從其南樓二層面南的教室可以看到中南海的卐字廊。1912年至1928年,中南海先後成為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的辦公地。而1928年中華民國遷都南京,中南海成為公園。從此諾大的昔日皇家園林成了四存中學的後花園。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與中共領導班子進住香山雙清別墅。時任北京市長的葉劍英在幾個月內將中南海收拾利索,動員毛澤東入住。毛澤東以不入住皇家故地為由拒絕。葉劍英與周恩來等人,以其他能安置下中央機關的場地沒有圍牆、不好保衛來勸說。6月15日全國政協籌備會在中南海勤政廳召開。毛會後首次在中南海紫雲軒過夜。9月21日全國政協開幕前夕,毛澤東正式入住中南海菊香書屋。立刻其他主要中央領導和機構也進入中南海。
圍牆與保衛的便利,是其成為中共中央辦公地的主要考量。因此旁邊這所可以俯瞰中南海的中學的存在,就變得極為敏感。
四存1951年的畢業生趙崇明回憶:“1949年的冬天,校長朱學在支部會上說,中南海的警衛部門和學校聯絡說有人向他們那邊扔剩饅頭。學校立即對食堂加強管理。我們幾個學生黨員輪流值夜看守。”當年在此讀書的張連元老師證實了“輪班值夜”之說。於此可見這所老校與新政權中樞所在地的矛盾已經表面化。八中的搬遷勢所難免,而這一決策應該是在1949年與1950年之交完成的。
兩位親歷從府右街搬到按院衚衕的當年八中的學生回憶搬遷的時間。一位說是1951年3月9日,並且說搬入後同學們開始綠化校園,後者佐證了那是春天的事情。另一位說是1950年夏天,說當時穿的是短袖衣服,似乎不該是3月份的事情。兩者記憶的共同點是:桌椅都是同學們從府右街搬到按院衚衕的;搬遷時教室可以上課了,但宿舍樓沒有完工,大家都是上下鋪睡在禮堂中。二位的記憶說明,第一搬遷的緊迫性,已經等不到校園全部竣工;第二新校舍的建設是神速的。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從設計、拆遷到施工,一個與原四存中學酷肖的新校園在西城區按院衚衕落成。同為兩個教學樓,兩個宿舍樓,三、四個院落,一個大禮堂,同為操場與教學區比鄰。新校園的藍圖完全是照搬四存校園。可以想象,迅速複製一個校園的目的是,在保證中南海安全的同時不給社會留下擾民的印象。兩個校園的差別是,後者教室稍多一些,因為學生增加了;後者樓房的質量低一些,既是資金所限,也是因為一個不講究校園美學的時代來了。
責任編輯:黃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