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覺得為了溝通專門學一些套活有點虛偽,很容易讓我聯想到“話術”這個詞,不是很合我胃口。學了不少,但不喜歡,所以以前很少用。在和小寶(兩歲多)的對話中開始真正使用。比如“感受孩子的感受”主題下,我已經可以熟練地“套話”連篇:“你......,一定很難過/生氣。”“你......,一定很痛吧?”“這樣......,我猜你會......”“我知道了,.因為.....,所以你感到/覺得......”這些都是共情原則下幫助孩子覺察情緒的套話,因為本身和孩子說話就“不正常”,所以我“演”起來很自然。再加上有老婆長期示範,所以學得快。
但對青春期的老大,我用起來很彆扭,總覺得會被識破,只能儘量吸取“套話”的精神,自由發揮。 同樣情緒梳理主題,週末遇到過一次,老婆帶倆孩子出去和朋友玩,老大以為去公園,結果直接去的是朋友家裡,午飯也在家裡吃,孩子很不自在,微信裡和我聊,罵媽媽騙了她,真噁心。要是面對面我可能會馬上講道理,試圖說服孩子,更可能一開口先批評:“怎麼能這樣說媽媽呢?”好在是微信聊天,我可以先思考一下,才想到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最後不用套話,按共情原則來了句:“那是挺尷尬的。”後來陪他多聊了一會兒就沒事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套話,是套話對應的原則和響應模式。有專家把預設的響應稱為“罐頭響應”,這比“話術”好聽多了,至少聽上去完全與“電話詐騙”無關。
對於能領會精神,但很難一下改變自己的事情,罐頭響應就發揮大作用了。比如對我來說,面對老婆經常的批評或負面評價,很多時候不服,這時我要不講道理辯解,要不就悶聲走開抽菸去,然後老婆就更生氣。此時要想局面好轉,或許先逼自己背誦“罐頭語言”先“穩定局面”是唯一出路。背誦表演嘛,自己就不會有過強的防禦心。抄幾句面對批評的“罐頭語言”如下:
①我覺得關於( ),你說得有道理
②我會把你說的都想一遍,我會好好考慮你的意見。
③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
④讓我想想該如何運用你的建議。
⑤讓我想想在這點上如何改進,我會晚點回復你我的想法。 (脫身專用?)
⑥我沒有想到這一點,這對我很有幫助。
⑦真是一個好想法,我常常可以從我們的對話中找到新的觀點。(擦鞋專用?)
⑧你說得很好,我沒有考慮到這點。
⑨謝謝你提醒我要用這種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件事。
......
我最近用過兩次,效果很好。或許多用幾次,就不是“裝”而多些真誠了。因為發現這確實是更好的溝通方式,如此便可“海晏河清”,何樂而不為?要了面子,家裡雞飛狗跳的,也不好受!
總之,因為認識不足或不擅表達,或如我有錯難改,先為不同的溝通情境預設一些“罐頭響應”,背誦一些“罐頭語言”,或許是幫助自己學與人溝通的最快速的入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