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魯”是英文“Anglo”的中文譯稱,也就是英格蘭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以英格蘭人為主體的一個民族,屬於日耳曼種族的一個分支,有意思的是,蘇格蘭人被長期公認與英格蘭人不和,也被某些人認為是凱爾特後裔,那麼他們究竟算不算盎格魯人的一支?
回顧歷史,盎格魯人並不是那麼輝煌,反而是有種悽慘的感覺。大約在等同於我國的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盎格魯人先祖生活在尼德蘭半島區域,也就是今天的德國北部和丹麥南部,而撒克遜人先祖同樣生活在德國北部偏西,兩者長期默默無聞,過著樹枝為壁、草棚為頂的艱苦生活。
他們默默無聞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把我們的宋朝當做古羅馬帝國,遼朝人當做哥特人,金朝人當做法蘭克人,那麼龜縮在歐陸北部角落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就相當於女真人努爾哈赤的先祖:靺鞨人和肅慎人;
古羅馬人分不清盎格魯人和法蘭克人有什麼不一樣,覺得都是從北歐溼冷森林裡晃盪過來的日耳曼野蠻人,同理,宋朝人乃至今天的我們也對靺鞨人和肅慎人印象稀疏,就知道是在最東北邊上森林裡的一群漁獵民族,誰又曾想兩者後來都能鹹魚翻身進而統領東西方兩個文明呢!
盎格魯人來到今天的英國也是一段偶然的過程,事情要從古羅馬帝國把當時的主要敵人凱爾特人趕出歐陸說起。
凱爾特人被迫遷移到今天的英國後,擠佔了當地最早的土著伊比利亞人(從今天的西班牙遷移而來),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進而渡海前來設立行省,建立哈德良長城防禦北邊仍在抵抗的凱爾特人;
歸順的凱爾特人與古羅馬人在南部倫敦地區融合形成布里吞人(不列顛人),他們也就是今天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及愛爾蘭人的先祖,未歸順的就遷移到北邊和原土著伊比利亞人混血形成皮克特人,佔據著蘇格蘭高地,俯視著南邊倫敦平原的古羅馬人和布里吞同胞;
古英國在幾百年期間都相安無事,然而歐亞大陸本為一體,受到來自東方的蝴蝶效應尤為明顯,被漢武帝擊敗的草原遊牧民族一路西遷、一路混血進入歐洲,形成了一個新的種族匈人,首領阿提拉執鞭威脅古羅馬,同時也帶來了日耳曼其中一支的哥特蠻族,古羅馬帝國危在旦夕,遠在英國的古羅馬人迅速回防,撤離期間所做的一件事情間接促成了盎格魯人入主英國;
在英國駐防的古羅馬人回防時考慮到不能給曾經的舊敵凱爾特人(皮克特人和布里吞人)留下完整的設施,以免死灰復燃,於是帶走全部有用的人員和工具,至於那些不能帶走的設施,點了一把火全部毀掉;
布里吞人在當時的英國並不是很強,此時北邊仍在反抗的同胞皮克特人看到古羅馬人撤離了英國,蠢蠢欲動即將南下,布里吞人面對著古羅馬人留下來的孱弱局面深感無力,病急亂投醫終於引狼入室;
如下圖所示,他們請來了海對面的朱特人和撒克遜人對抗皮克特人,至於為何不請更近的法蘭克人,那是因為請不動法蘭克人,高盧之地氣候良好、廣袤平原、物產豐富、文風鼎盛,再加上英吉利海峽浪急風高,所以法蘭克人看不上這個陰雨連綿而又荒蠻的海島;
相對傲嬌的法蘭克人,當時的朱特人、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的日子不算太如意,更願意沿著海浪平緩的海域來到英國尋求新生活,於是這幾個部落的人陸續啟程前來幫助布里吞人,後面的發展就猶如南宋請來蒙古人滅了金朝一樣,布里吞人被盎格魯撒克遜人取而代之了,同時也留下了“不列顛”這個頗具凱爾特色彩的歷史名詞;
由於距離較近,撒克遜人早先一步來到英國建立優勢,盎格魯人隨後緊跟而來,但或許是因為盎格魯人身上有著某些發光點的因素,撒克遜人對外更願意稱呼自己為盎格魯人,形成了今天盎格魯人(英格蘭人English)的統稱,也就相當於某些一線大城市周邊的人非常願意自稱是某某一線城市的人一樣。
盎格魯人鳩佔鵲巢之後,把布里吞人和皮克特人全部擠到了北部蘇格蘭地區和西邊海島(愛爾蘭),他們也就是蘇格蘭人的先祖,布里吞人當然會反抗,影視劇《勇敢的心》裡面的布里吞人華萊士正是反映了這一段歷史事實;
最終布里吞人還是敵不過背水一戰的盎格魯人,數百年期間逐漸被同化,那些仍不服輸的布里吞人躲進了北部高原地帶繼續鬥爭,直到後來盎格魯人戰勝西班牙人開始走向大洋富裕之後才開始歸心,與盎格魯人混血成為今天的蘇格蘭民族。
今天的蘇格蘭人有500來萬,而英格蘭人達到5000來萬,兩個民族仍然為土地、文化及北海油田資源而執拗不斷,雖然看似兩者平時吵得雖然比較兇,但是其實蘇格蘭人是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人數差距太多是關鍵因素之一,並不太大的文化差異性(人種及信仰)是因素之二,與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完全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內容;
小知識:盎格魯人入主不列顛群島之後,又遭受了丹麥人百多年的統治及法國諾曼人兩三百年的統治,此時的盎格魯人依然鬆散不堪,是阿爾弗萊德(類似於秦始皇)勾畫出了盎格魯人的民族概念,終於憑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理優勢,在文化復興之後吸取歐陸文明養分打開了工業社會的大門一飛沖天;總體而言,盎格魯人種依然還是日耳曼人,只不過在日耳曼工匠文化上融合了更多的高盧-羅馬思辨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