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24式簡化太極拳已有數年,培訓學員也有多批,日日練,日日都有新的感受。特別是開展每一次培訓活動,對太極拳拳理的理解和習拳的技藝都是一次全方位的提高。現就習練24式簡化太極拳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闡述如下。
一、關於棚、棚的勁點、棚勁的概念
棚是一個動作,看得清、摸得著,它有一定的外形、構架及運動的路線。在第七式左攬雀尾中,它的外形是:左肢的前臂與手腕呈弧形,由下向上向前推至胸前,左手勞宮穴對準胸前檀中穴,手臂高度與胸平。與棚同時完成的是左弓步右採手的動作。
棚的勁點指的是一種內在勁道,看不見,沒有外形。左攬雀尾中棚的勁點在左小臂與左手腕的外側,方向是正前,勁點既有剛性又有彈性,這應在行功的意念中體現。
棚勁是一個勁法,棚勁它像一個充滿氣體的球一樣,非常飽滿,有圓潤之勁,膨脹之勁,並且有剛柔相濟的彈性。它是一個推之不癟,拉之不開,挑之不起,壓之不下的勁力,它在習練中處處都有。例野馬分鬃,它像一匹賓士在曠野上的野馬,有向上向前騰飛的棚勁。又例白鶴亮翅,它的運勁和定勢猶如一隻白鶴昂然挺拔,輕翔舒展,充滿棚勁。
二、如何做到邁步似貓行,運動如抽絲
何謂為邁步似貓行,即在前進或後退時要輕靈,無聲無息。如何做到,我認為有兩點:一是邁步時重心要轉移到一條腿上,同時要屈膝,這也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屈膝高度與起勢下按後的高度一致,這就確保了另一條腿前進或後退時運動自如,且能滿足進退足夠的距離,同時也克服了磕跌的現象。二是另一條腿要做到點起點落,提腳時輕靈、柔和、緩慢,落腳時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例左野馬分鬃,抱球后左腳由腳跟而腳尖緩慢上提,上提高度不超過右腳裸(約15公分高),然後向左前方伸出,腳尖由下垂變成上蹺,隨左挒右採分手,左腿慢慢呈弓步,左腳掌隨之踏平,整個動作猶如貓行。
何謂運動如抽絲,即運動時要慢而持續,不能中斷。對整套太極拳而言,從起勢到收勢中間不能中斷。上一勢的最後動作就是下一勢動作的開始,式與式之間應該透過重心轉移、扣腳、外擺、轉腰、轉胯來巧妙將兩式聯接,做到無縫對接。整套拳猶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
對單個拳式來說,要做到運勁如抽絲,一是要運動時身體務必中正,上肢呈弧形,以克服運動過快,過猛,中斷勁力。二是要運動要符合“生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一動則全動”的行拳要領,勁力整合。三是要運勁的軌跡呈圓弧形的,大圓、小圓、半圓、橢圓、撐圓、撩圓等,無處不是圓,處處可見圓。運動軌跡無角無稜、無折無皺、徐徐向前。
三、幾個容易混淆的動作
1、手揮琵琶與提手上勢。
手揮琵琶與提手上勢,看上去只有一左一右的不同。故有習練者把提上手勢說成是右手揮琵琶,或者把手揮琵琶說成是左提手,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他們之間由於攻防含義的不同,形成的勁力也不一樣。我們在行功時手揮琵琶有兩個勁,一個是上下“挑勁”另一個是“合勁”,而提手上勢只有一個“合勁”。
2、攬雀尾的“棚手”與野馬分鬃的“分手”。
有初學者把攬雀尾的“棚手”與野馬分鬃的“分手”做成一樣的手法。其實他們之間的區別很大,首先是勁力不一樣,攬雀尾的“棚手”為向前的棚勁,方向為正。而野馬分鬃的“分手”以挒助棚帶靠勁,方向為斜上方。其次他們的拳架不一樣,攬雀尾的棚手棚出的小手臂和腕呈弧形,手掌的勞宮穴對準胸前的檀中穴。而野馬分鬃的“分手”為斜上方,手指與眼眉同高。
3、攬雀尾之“按”與如封似閉之“按”。
大部分習練者把這兩個動作做成一模一樣。他們之間是有區別的,一是勁道不一樣,攬雀尾之“按”重在腰功,行功軌跡是兩臂屈肘後收之腹前,再向前上方推按,其勁道透過腿勁、腰勁、肘勁、掌勁長驅直逼,勁長而雄渾。而如封似閉之“按”,是一股爆發勁,行功軌跡是兩臂屈肘後收,內旋小臂,兩掌由向上旋為向前推按,用的是爆發勁,尤如關門之勢將對手推出,其“按”的執行距離比攬雀尾“按”的距離要短。二是攬雀尾推的寬度和對手的肩同寬同高,而如封似閉推的寬度則與對手的胸部同寬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