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藝藝 杭州報道
“原董秘辭職,財務總監辭職,總經理辭職,董事辭職,證代辭職,董事會辦公室能否正常履職呢?”
12月23日,*ST園城(600766.SH)遭遇投資者靈魂拷問,而公司僅用一句輕描淡寫的“現董事會辦公室正常履職。請您持續關注公司公告”作了回覆。
在近一年時間裡,*ST園城遭遇了原董秘劉昌喜、總會計師徐家芳、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郝周明、董事林海、證代逄麗媛等5人紛紛離職,不禁使人對公司的經營情況產生質疑。
*ST園城只是一個縮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資料不完全統計發現,近一年時間(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23日),共有4672條關於A股上市公司董監高辭職的公告。2019年-2020年,分別有3748條和4071條董監高“辭職”公告。
近三個月(2021年9月23日-2021年12月23日),A股董監高留下了1157條辭職公告,臨近年末,不乏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辭職的身影。
近三月1157條公告指向董監高辭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近三個月的1157條公告,辭職主體涉及董事長、副董事長的107條。
如12月17日,山西汾酒(600809.SH)董事長李秋喜因到齡退休,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提名委員會委員職務。此外,杭氧股份(002430.SZ)董事長蔣明、中原環保(000544.SZ)董事長李建平都因到了法定退休年齡而辭職。
另一類比較常見的董事長辭職原因為“由於工作變動/調整”,如12月3日,華潤三九(000999.SZ)董事長王春城由於工作變動,提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此外,星光農機(603789.SH)董事長顧一峰、片仔癀(600436.SH)董事長潘傑也都為這一原因辭職。
此外,1157條公告中,涉及總經理、副總經理辭職的169條,除了“個人原因”,“工作調整”,也有不少辭職理由為“為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其他職務”。
就在12月23日,華榮股份(603855.SH)總經理胡志榮、副總經理李妙華均提交了辭職報告,公告稱,總經理胡志榮辭職後將繼續擔任董事長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於華榮照明有限公司及華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管理,副總經理李妙華辭職後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及董事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
12月14日,另一家上市公司中超控股(002471.SZ)總經理霍振平官宣辭職,“為了更專注於所擔任相關子公司董事長的工作”,辭職後其仍擔任上市公司副董事長、江蘇長峰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和常州中超石墨烯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
另外,涉及財務總監辭職的有45條,僅12月份以來,就有ST森源(002358.SZ)、壽仙谷(603896.SH)、茶花股份(603615.SH)、西部黃金(601069.SH)等12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辭職。
除了ST森源,值得一提的是,*ST長動、*ST博信、*ST邦訊、ST花王、ST榕泰、*ST雲城等多家“披星帶帽”公司的財務總監也紛紛出走。
在此過程中,不乏上市公司財務總監兼任董事會秘書,雙雙辭去兩項職位的情形。
如9月30日,ST升達(002259.SZ)董事、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施運奇,因個人工作原因辭去了上述三項職務。
類似情況的還有長飛光纖(601869.SH)、中航光電(002179.SZ)、臥龍地產(600173.SH)的財務總監兼董秘。
而一度被視為“高危職業”的董事會秘書職位,近3個月有78條相應公告,甚至高出了財務總監辭職的公告數量。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董秘辭職後,仍然在公司擔任其他職務。
如12月20日,浩豐科技(300419.SZ)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寧玉卓辭職,不過離任後繼續在公司任職。
不僅如此,山大地緯(688579.SH)董事會秘書趙永光辭去董事會秘書之後,也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高階副總裁職務。
比較特殊的案例是,深陷債務泥淖的華夏幸福(600340.SH)董事會秘書林成紅因工作調動原因辭去董秘一職,但是將繼續在公司任職,並繼續與公司相關部門一起進行公司債務重組計劃的推進工作。
近3個月的董秘辭職中,背後也湧現出ST榮華、*ST聖萊、*ST圍海、*ST豐華、ST雲投、ST八菱等多家“披星帶帽”公司。
此外,在1157條公告中,證券事務代表辭職的也有54條。
儘管上市公司董監高離職的原因五花八門,但是市場卻另有一番解讀。
12月24日,有關注二級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隨著監管層加大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上市公司高管的壓力重了不少,無論是從責任角度、還是股權減持的資訊披露角度,都有更高要求,難免會有高管辭職。”
51家上市公司獨董月內出走
11月12日,康美藥業案判決獨董承擔上億連帶賠償責任,曾引發一陣A股獨董履職爭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統計,11月12日-11月19日的短短一週時間,已有欣旺達(300207.SZ)、ST華鼎(601113.SH)、廣田集團(002482.SZ)、中馬傳動(603767.SH)、大恆科技(600288.SH)、遼寧成大(600739.SH)、木林森(002745.SZ)、真視通(002771.SZ)、富春環保(002479.SZ)等近20家A股上市公司獨董相繼辭職。
將時間線拉長,近三個月有147條關於獨立董事請辭的公告,集體辭職的情況仍在蔓延。
其中,11月12日以來至今(12月23日),已有94條關於獨立董事辭職的公告。單看12月份,就有51家A股公司獨立董事辭職。
任期屆滿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ST海創(600555.SH)的兩位獨立董事徐麟祥、傅勁德,至2021年12月23日已連續擔任公司獨立董事滿六年,所以任期屆滿請辭。
類似的是捷順科技獨立董事張建軍(002609.SZ),從2015年12月21日起擔任公司獨立董事已滿六年,所以在2021年12月20日提出辭職。
漳州發展(000753.SZ)安泰科技(000969.SZ)、江蘇銀行(600919.SH)等10家上市公司獨董都屬於任期屆滿。
此外,也有不少獨立董事“因個人原因”匆匆提出辭職。
如12月17日,雙良節能(600481.SH)獨立董事王如竹“由於高校職務管理的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獨立董事職務。
在恆泰艾普(300157.SZ)的公告中,獨立董事藍賢忠指出,“因為個人工作變動原因,後續沒有足夠時間參與瞭解公司經營狀況和出席公司各種會議”而宣佈辭職。
事實上,背後也暗含著對獨董權利與義務平衡點的考量。
“很多上市公司獨立董事都有自己的職業,如果一年就參加一兩次會議,不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就不瞭解公司經營活動中的一些風險點,只是在法律上進行了形式審查,作為獨立董事的風險就很大。”12月23日,上海某上市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此分析。
高管集體辭職的萊紳通靈和萬隆光電,均面臨“易主”
聚焦個案來看,12月9日和12月21日,萊紳通靈(603900.SH)先後收到三位獨立董事胡曉明、周小虎、黃德春的辭職報告。
事實上,這已經是公司12月以來的第四份辭職公告。
在三位獨立董事集體出走之前,12月6日,萊紳通靈董事長沈東軍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總裁職務,不過仍擔任公司董事長等職務。
此外,12月16日,萊紳通靈董事陳傳明也因個人原因辭去董事職務。
細心的投資者肯定發現,萊紳通靈正在上演新舊實控人的“爭奪戰”。
由於原實控人沈東軍與其妻子馬峭離婚,所持股份分割,持股更多的馬峭馬峻兄妹成為上市公司新實控人,雙方對於公司的董事會席位,據理力爭。
此前的12月6日,公司新控股股東馬峻向公司董事會發出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函件,要求審議罷免董事陳傳明、獨立董事周小虎、胡曉明、黃德春,同時推選新董事和獨立董事。對於“改選”董事會的要求,沈東軍、董事王崢和三名獨董均投了反對票。
然而,沒過多久,被捲入其中的董事和獨董們,選擇了“化被動為主動”,向董事會集體請辭。
在“內訌”未解之下,萊紳通靈的業績也受到拖累,2018年-2020年,其淨利潤連續三年下降,分別下滑32%、27%、32%,2020年淨利潤1億元,與2017年巔峰時期的3億元,已經相去甚遠。
目前,萊紳通靈市值縮水至25億元,曾經的百億市值光景不再。
另一家處於風口浪尖的公司為萬隆光電(300710.SZ)。
12月14日,上市公司同時公告了萬隆光電董事會秘書鄭靜,財務總監、副總經理施小萍,董事朱國堂,副總經理林軼楓等四人的辭職事項。
四位高管集體辭職的同一天,萬隆光電董事會還宣佈了兩項人事公告,其一是聘任張東濤為新任財務總監;其二是提名雷騫國、茅劍剛、葉泉為新任董事候選人。
高管集體變動背後,萬隆光電也正在經歷“易主”的權力交接。
9月7日公告顯示,萬隆光電控股股東及實控人之一的許夢飛擬將所持上市公司20%股份轉讓給杭州千泉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海南立安民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及付小銅,並與上述各方及雷騫國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
若交易完成,萬隆光電實控人將變為雷騫國。
截至目前,上述股份轉讓事宜仍等待辦理過戶登記手續。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接盤者雷騫國,剛剛從一家上市公司辭職。僅僅一天之前,9月6日晚間,“遼寧方大系”上市公司方大特鋼(600507.SH)公告,因個人原因,公司董事、副董事長雷騫國辭職。
不過,雷騫國新入主的萬隆光電,2017年上市後,業績就經歷了斷崖式下滑。
主營廣電網路裝置及資料通訊系統業務的萬隆光電,2015年―2017年,扣非淨利潤分別為3816萬元、4404萬元、4138萬元,但在上市後第一年,業績就“變臉”式下滑,2018年扣非淨利潤僅299萬元,2019年-2020年,扣非淨利潤均為虧損,分別為-642萬元和-676萬元。
對於公司的業績下降情況,12月24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萬隆光電,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截至12月24日收盤,萬隆光電總市值僅39億元。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