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風
一戰中德國戰敗,曾經叱吒歐洲的普魯士軍團煙消雲散,眾多擁有著輝煌歷史和榮譽的部隊被解散!海軍更是一夜回到統一前,一度躍居世界第二的公海艦隊消失在斯卡帕灣彩虹的轟鳴中……
新組建的空中力量更是一塌糊塗。一大批擁有者輝煌戰績的王牌飛行員不得不為生計發愁,其中就有後來成為納粹德國空軍元帥的戈林,作為王牌飛行員,他在一戰時期有擊落22架敵機的傲人紀錄。
二戰中的笑柄戈林一戰時也有亮眼的表現
但一切就是那麼玄幻。20年後,當納粹德國的鋼鐵洪流淹沒波蘭。從一切歸零的戰敗者,到縱橫歐洲大陸的強者,德國人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這後面是無數德國軍人一生努力的結果。
儘管協約國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軍備研發設定了一堆的限制,裝甲車、坦克、軍用航空器(包括飛機、飛艇)、可用於野戰的各式火炮……林林總總,數百種新式裝備都在限制之列,德國還被禁止進口武器、彈藥和一切戰爭物資。為了確保這些禁令切實執行,協約國甚至派出了一支近千人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常駐德國。
齊柏林飛艇
對於協約國的限制,德國人不斷嘗試修改與重新談判。很快德國人就找到了突破口。1920年,《布洛涅備忘錄》透過,德國治安警察部隊合法獲得了150輛裝甲車,魏瑪國防軍則以“裝甲運兵車”的名義得到了105輛裝甲車。1926年,《巴黎空軍協定》取消了德國飛機生產的嚴格限制。與此同時,德國各界人士也積極為國防軍的重新武裝創造有利條件。
此外,德國軍工企業也採用暗度陳倉的模式進行武器的研發工作。其中,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其他國家設立分廠,或者將工廠遷往國外。以火炮大王克虜伯為例。1921年,克虜伯獲得了瑞典博福斯公司的控制權,一部分設計圖紙及專家被送到瑞典,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發工作;克虜伯還在荷蘭設立分廠,批次生產火炮,建造新式船舶。
這方面萊茵金屬也不遑多讓,他們購買了瑞士的蘇羅通公司,把這家鐘錶起家的企業改造為機槍生產企業。後期,蘇羅通進一步發展出了火炮生產能力。
國軍進口的150mm重炮,萊茵公司生產,由蘇羅通公司出口到中國
火炮研發的同時,德國軍方以拖拉機的名義開始了坦克的研製。至於飛機,那就更簡單了。協約國雖然禁止了德國研製軍用飛行器,但是民用飛行器的研製與生產並不在禁止。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航空運動十分發達,各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研製競賽飛機。二戰中英國著名的噴火式戰鬥機前身就是一款運動飛機。德國人複製了英國人的做法,透過發展運動飛機的方式保留了飛機的研製能力,也培養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
Me109也是有運動飛機發展而來的
既然設計生產沒有問題,那試驗場地就成為了問題。好在,作死的大伯伯送來了神助攻。因為波蘭的存在,德國與後來的死敵蘇聯人達成協議,在蘇聯設立專門的工廠與試驗場地,進行這兩類武器的研發與測試。
重武器的研發一帆風順,輕武器的研製也秘密展開了。最為典型的就是機槍的研製。英法等國禁止德國研製水冷重機槍,對此德國的回答是通用機槍。德國人發展出了MG34機槍,這種機槍採用氣冷模式,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用彈鏈保障。最具創造性的是,這種機槍可以在兩腳架和三腳架之間任意切換。
MG34機槍
最令協約國想不到的是,因為他們肢解第二帝國武備的行動,德國人幾乎沒有什麼庫存老式武器的壓力存在。
所以二戰剛爆發的時候,他們有相當數量的軍人要拿著一戰的武器來應對全新裝備的德軍。結果就是,戰爭開始的時候,英法士兵在面對德軍新式武器多少都有些不適應,被全面壓制。
不過只有好的裝備,並不能造就一支真正強大的軍隊。戰爭勝利真正依靠的是先進的作戰思想和訓練有素的軍人。
這方面,德國人又具備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優勢,那就是傳統的普魯士軍隊被肢解,軍隊內部守舊勢力也隨之連根拔除。新組建的魏瑪國防軍可以進行各種嘗試,而且不用擔心既得利益者的阻攔。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理論能夠在德軍內部順利展開實驗,並最終推廣到全軍,與這種大環境的作用密不可分。
對於這樣的環境,英國的富勒、法國的戴高樂估計都會羨慕哭了。即便是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也無法相比,他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在軍中的推行一度因為政治因素而被叫停。與裝甲作戰理論類似的還有空降兵戰術等在當時看來全新的作戰理論。
古德里安,德國裝甲兵之父
作為國防軍最高指揮官的馮·塞克特,更是新理論的堅定支持者。在作戰理念上,他極度反感一戰中塹壕戰的模式。在他看來,運動戰才是未來行之有效的作戰模式。一切新的在作戰理論都值得去嘗試,是那一代德國軍人的共識。
理論創新後,有一支能夠將這些理論落到實處的軍隊就成為了重中之重。而在這方面,依舊是塞克特將軍為德國打開了局面。英法限制德國陸軍的規模,將其限定在十萬人,並要求德國延長士兵的服役期。他們自以為做得十分完美,但正好為塞克特的構想創造了有利條件。
與當時主流思想的不同,塞克特推崇的是規模有限、訓練精良的職業化軍隊。這與他一戰期間在東線作戰的經歷有關,在這段經歷中,他經常指揮數量有限、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德軍打爆規模要大得多的沙俄軍隊。
塞克特,德國國防軍之父
對塞克特來說,取得勝利的關鍵是機動性。小規模的專業部隊與大型部隊相比,在這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能夠更好地運用機動性和靈活性。一旦戰爭爆發,規模有限的軍隊可以立即投入進攻,而不需要像一戰爆發時的德軍那樣需要較長時間的動員與武裝,從而喪失了快速行動的機會。
與此同時,塞克特抓住了一個明顯的bug,那就是協約國雖然限制了德國軍隊的規模,卻沒有限制士官在軍隊中的比例。
這個漏洞被塞克特為代表的德國軍人充分利用,這一時期德國國防軍中士官的比例達到令人咂舌的地步。士官規模擴大,質量也在顯著提升。德國人嚴格規定了士官晉級的程式,普通士兵想要成為士官需要經歷重重考驗,從而保障了士官隊伍過硬的軍事能力。與按資排輩計程車官選拔制度相比,這種方法培養出計程車官優勢明顯。
士官的問題解決了,軍官團的建設也十分的成功。此時的德國孤立知識青年加入軍隊,同時從基層士兵、士官中選拔優異者接受軍官訓練。至於那些在一戰中表現出色,有著充足發展空間的軍官,德國軍方把他們暫時調離一線部隊,安排從事一些專門性的工作。比如著名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就曾經在步兵院校當任過職務,他的作品《步兵攻擊》就完成於這一時期。
隆美爾
塞克特為空軍準備飛行員的措施更是經典。在軍隊的支援下,德國的滑翔機運動十分興盛。為了吸引年輕人,不少軍方大佬甚至直接參與這項運動。這個看似無關的運動對後來的影響十分巨大,很多二戰德國王牌就是從滑翔機開始接觸到飛行的。
哈特曼就是從滑翔機開始的飛行生涯
經過長期的努力,到了元首成為德國最高領導人時,魏瑪國防軍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現代化軍事力量。元首需要做的就是把一些本來在暗中運作的機制轉到臺前,擴大軍隊規模。唯一的遺憾就是海軍,起步太晚啦。結果就是二戰中,納粹德國的陸軍、空軍表現出眾,海軍除了U艇外,幾乎沒有什麼亮點。
從一片廢墟中重新組建一支世界級的強大軍隊的難度真的很大,塞克特和他的戰友們完成的相當不錯。他們的經驗對於我們,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