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7日,中國西北上空,隨著一朵蘑菇雲的升起,一架轟5轟炸機在完成氫彈投放任務後順利降落。這架轟5是由航空工業哈飛生產的新中國第一型輕型噴氣轟炸機。在論證之初提出可以攜帶核彈時,卻被認為是天方夜譚。
1954年,部隊為了更新老式轟炸機,向蘇聯購買了200架伊爾-28。可投入使用不久後就出現了一系列故障。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從蘇聯購買了該機的整套製造技術資料,開始自己修理。在修理過程中,哈飛逐步掌握了該機的工藝技術特點和部分主要零部件的製造技術。
1955年,一江山島戰役掩護登陸部隊作戰時,人民空軍首次使用了伊爾-28轟炸機。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該機再次展現出驚人的威懾力,使我國意識到轟炸機的重要性,開始規劃伊爾-28的組裝生產授權。但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我國只能嘗試在原來引進的200架機的基礎上進行仿製和改進。
當時,哈飛剛完成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在配套裝置、修理經驗和零部件生產等方面都具備良好的基礎。經過多方努力,哈飛最終被選定為伊爾-28的試製單位。
1963年1月,哈飛開始伊爾-28的仿製準備工作。儘管面臨著技術資料不全、部品大量更改、材料短缺、資金有限等難題,但哈飛人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並對設計方案進行反覆的修改、討論和完善。1965年3月,三機部正式批准轟5試製總方案,明確試製任務要在1967年6月前完成,再次指出轟5試製的關鍵是解決更改成品和改進機翼結構引起的設計定型問題,並對試製中的幾個具體問題做了安排。
之後,哈飛根據蘇聯技術通報和我國外場修理經驗,對全機圖紙進行了修整完善。在相關廠所的協助下,哈飛又進一步完善了強度、氣動計算資料和靜力試驗任務書,自行編制了全部工藝資料,其中自行設計的圖紙就佔了39%。此外,還採用大量國產部件,解決了多項技術關鍵,可以說,轟5走出了一條帶有自行研製性質的試製道路。
1966年9月25日,轟5成功首飛,標誌著中國從此具備了生產輕型噴氣轟炸機的能力。次年4月,經國家鑑定合格後,轉入批生產,開始成為我國空軍、海軍的主戰裝備。在部隊訓練、核試驗、保衛西沙群島和海南島人工降雨作業中,轟5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1年,哈飛創造了年產直5直升機和轟5轟炸機雙百架的歷史。
轟5於1984年停產,共生產507架,其中援外41架。作為老一輩戰機,轟5為新中國的國防、經濟和科研事業立下汗馬功勞。雖已退役,但它將南征北戰的故事留在了祖國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