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自成立以來長期以陸軍為主,中國也曾經是世界上陸軍人數最多的國家。
但是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巨大改變,我軍一再進行裁軍,實現了從數量建軍向質量建軍的轉變。
尤其是2016年新軍改之後,原有的18個集團軍被重新組建為第71到第83集團軍,這是我軍自1955年正規化建設以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
那麼我國陸軍為什麼會一再縮減,新組建的13個集團軍又有何過人之處呢?
從70個軍到24個軍,人民軍隊從看數量到重質量的鉅變
許多人會奇怪新的集團軍番號為什麼從71開始,這就要從我軍曾經的70個軍說起。
雖然廣大“80”對我軍的一個重要印象就是陸軍規模世界第一,每隔幾年就會出現“裁軍”的新聞;但革命戰爭時期擴軍才是人民軍隊追求的目標,否則早就被國內外敵人消滅了。
從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直到1928年井岡山會師,我軍才有了第一個正式番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但總兵力不過萬人左右[1] 。
從井岡山會師到長征結束,我軍經歷了一次大發展又遭遇重大損失的過程。
紅一方面軍最多時擁有7個軍團12萬人,紅四方面軍鼎盛時期有五個軍8萬人。而在1937年抗戰爆發時陝北紅軍連同民兵、游擊隊等不過8萬人,留在南方的游擊隊不過萬人。
經過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我軍實現了發展壯大。
在1946年6月解放戰爭打響的時候人民軍隊擁有127萬人,其中正規野戰部隊61萬。顯然擁有430萬總兵力的敵人具備絕對優勢,我軍只能一邊作戰一邊擴軍。
1948年9月三大戰役打響之前,由中央軍委副主席、代總參謀長周恩來起草的《解放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正式提出要將現有51個步兵縱隊擴為70個,每縱隊下轄三個師(旅),全軍總數要達到500萬。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又釋出了相關規定,各野戰軍所轄縱隊一律改稱軍,到1949年初我軍完成了全面的改編。
於是西北野戰軍更名為第一野戰軍,下轄7個軍;番號分別是第一軍到第八軍(欠第五軍)。
中原野戰軍更名為第二野戰軍,下轄9個軍;番號分別是第十到第十八軍(欠第九軍)。
華東野戰軍更名為第三野戰軍,下轄15個軍;番號分別是第二十軍到第三十五軍(欠第十九軍和第三十二軍)。
東北野戰軍更名為第四野戰軍,下轄12個軍;番號分別是第三十八軍到第四十九軍(欠第三十六軍和第三十七軍)。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下轄9個軍,番號分別是第六十軍到第六十八軍[2] 。
這樣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解放軍步兵軍番號排到了68,實有部隊52個軍。後來又將一些起義的國軍部隊改編成為新的步兵軍,這樣我軍在抗美援朝爆發之前實有70個軍的番號。
雖然從抗美援朝到上世紀80年代,我軍又經歷過數次的裁軍和擴軍,但是步兵軍的番號始終沒有超過70這個數字。
由於1985年前原來的野戰軍和兵團兩級單位被取消,步兵軍就成了我軍最大的戰役單位。
1982年解放軍總員額為432萬人,共保留有35個軍的番號。儘管如此解放軍人數還是過多,部隊編制還是過於臃腫。
在1985年西南兩山輪戰還在進行的時候,中央軍委決定進行建國之後的最大一次裁軍行動。
此次“百萬大裁軍”中11個軍區中的新疆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和福州軍區被撤銷;全軍減掉軍級以上單位31個;撤銷師、團級單位共計4054個。
陸軍只留下了24個軍的番號。
其中瀋陽軍區下轄第十六,第二十三,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六十四軍;北京軍區下轄第二十四,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第三十八,第六十三,第六十五軍;
濟南軍區下轄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五十四,第六十七軍;南京軍區下轄第一,第十二,第三十一軍;廣州軍區下轄第四十一,第四十二軍;成都軍區下轄第十三,第十四軍;蘭州軍區下轄第二十一,第四十七軍。
百萬大裁軍
強軍與裁軍同步,步兵軍華麗轉變為集團軍
1985年的大裁軍符合當時天下大勢,解放軍總兵力由423.8萬人減至1990年的319.9萬人[3] 。雖然看似劇烈“瘦身”,但裁掉的主要是多餘的機關、純步兵和一些嚴重落後的裝備單位。
而保留下來的24個軍很快就全都改編成了集團軍,從而第一次實現了建制內的技術兵種(炮兵、裝甲兵等)超過了步兵。將步兵“軍”升級為“集團軍”,可以說是新中國軍改的一大創舉。
畢竟按大家以往的印象和二戰的史實,應該由兩、三個師組成一個軍,兩個軍以上才組成一個集團軍(兵團)。
但是1985年解放軍並沒有用兩個軍合併方式組建集團軍,而是採用了戰力加強模式。
建國之後由於我國長期基礎設施落後再加上向蘇聯學習,故而在步兵軍之外每個軍區還下轄獨立的裝甲師和炮兵師。這樣雖然有利於專業兵種的建設,卻造成了我軍步兵單位的火力貧弱。
雖然理論上我軍每個步兵師都有一個裝甲團和炮兵團,但很多裝備水平非常低劣;比如個別部隊還裝備著早就該被淘汰的T-34坦克。
我軍的師屬炮兵團只有122毫米口徑榴彈炮、85毫米加農炮和107毫米火箭炮,軍屬炮兵團也只有一個營裝備有12門152毫米榴彈炮。
在面臨大規模戰爭時,我軍實際上是以軍區為戰略單位,將成建制的炮兵師等單位拆成團下放給步兵軍;這樣並不符合我軍當時的邊境作戰要求。
為了滿足80年代後陸軍資訊化和機械化條件下的反應速度,保留下來的每個步兵軍對其所轄的步兵師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縮減之後,額外加上炮兵師、裝甲師,和其它支援部隊成為了集團軍。或者說把軍區的職能下放到了集團軍。
同時我軍還向西方學習組建了陸軍航空兵部隊和電子對抗部隊,開始階段給每個集團軍配一個陸航大隊;集團軍所屬防空部隊也裝備了導彈。這樣從步兵軍到集團軍的轉變,其戰鬥力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透過組建多兵種的集團軍,我軍在和平時期也擁有快速向戰時轉變的反應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於裁減陸軍數量,可能帶來的陸上安全隱患。
世紀之交的兩次裁軍,我軍開始從機械化向資訊化發展
1985年的大裁軍一口氣裁掉了11個軍,但是由於當時的軍隊要忍耐;同時我軍也對現代化戰爭缺乏直觀認識,故而減少步兵數量來提高戰鬥力的想法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尤其是很多集團軍的重灌備嚴重落後。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數量龐大且裝備有蘇式和法式裝備的伊拉克軍隊,在多國聯軍的空中打擊下幾乎土崩瓦解;最後的100小時地面戰只是錦上添花而已。海灣戰爭的結局,讓同樣奉行蘇式機械化戰爭理論的解放軍高層震驚不已。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將下一個打壓的矛頭轉向中國。
從1993年銀河號事件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瘋狂遏制中國的發展。這種情況下,人民解放軍必須做出及時的反應。
1995年12月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明確提出瞭解放軍將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即“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中央軍委主席莊嚴承諾要在本世紀末裁軍50萬。
這樣瀋陽軍區的第六十四集團軍、北京軍區的第二十八集團軍,和濟南軍區的第六十七集團軍被裁撤。其餘大部分集團軍都進行了調整,總計裁撤了33個步兵師。
21世紀之後世界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轉變,黨中央、中央軍委提出了建設資訊化軍隊、打贏資訊化戰爭的目標。
2003軍委主席宣佈,人民解放軍將再裁軍20萬。這樣北京軍區的第六十三集團軍、二十四集團軍,和瀋陽軍區的二十三集團軍被撤銷番號。
這樣經過兩次裁軍之後,解放軍陸軍從24個集團軍減少到了18個集團軍。
但同一時期隨著我軍99式新型坦克取代了老式的59坦克,04式步兵戰車取代了早已過時的86步兵戰車,自行榴彈炮取代了之前的大量牽引式火炮。
我軍從這一次裁軍開始,實現了裝甲裝備從第二代水平向第三代水平過渡。
新軍改徹底重建陸軍,13個合成集團軍開始新徵程
在2003年裁軍之後,許多人都認為解放軍的總數和中國陸地面積之大,18個集團軍已經勉強夠用。但沒想到2015年解放軍又裁軍30萬,2016年新軍改成立戰區,2017年4月將陸軍建制調整為13個集團軍。
新成立的東部戰區陸軍下轄由原南京軍區第一、十二、三十一集團軍,改編而成的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集團軍;南部戰區陸軍下轄由原廣州軍區第四十一、四十二集團軍,和原成都軍區第十四集團軍改編而成的第七十四、七十五集團軍;
西部戰區陸軍下轄由原蘭州軍區第二十一、四十七集團軍,和原成都軍區第十三集團軍改編而成的第七十六、七十七集團軍;
北部戰區陸軍下轄由原瀋陽軍區第十六、三十九、四十集團軍,和原濟南軍區第二十六集團軍改編而成的第七十八、七十九、八十集團軍;
中部戰區陸軍下轄由原北京軍區第二十七、三十八、六十五集團軍,和原濟南軍區第二十、五十四集團軍改編而成的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集團軍。
以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之大隻保留13個集團軍,未免會讓人懷疑是否夠用。
事實上新軍改正是拋棄了從建國之後一直準備打大仗,準備打核戰爭的相關思維。我軍歷史上之所以一直保留幾十個軍的番號,就是冷戰時期要時刻防備蘇聯鋼鐵洪流南下。
而且一旦中蘇交戰,蘇軍有很大機率使用核武器;所以我們既需要龐大的陸軍人數,又需要龐大的多級指揮機關,避免在遭遇對方核打擊時指揮機構被一窩端。
但是這一切威脅在1991年之後就已經煙消雲散。那麼即便還保留幾十個集團軍的番號,這些陸軍又能用在哪些方向呢?
大家會說中印邊境一直不太平,我們必須加強對印方向的陸軍力量。可西藏的地理限制是無法改變的,雖然我國已經加強了西藏方向的交通建設;但在可預見時間內調大量部隊翻山越嶺去對抗印軍,怎麼算都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
西藏
第二自然是臺海方向。由於臺灣海峽寬達100公里,如果我軍沒有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和兩棲登陸能力,縱有千萬陸軍也只能是望洋興嘆。
即使我軍的運輸能力能夠接近美軍,那又能運幾個集團軍上臺灣島呢?
況且隨著解放軍裝備的改善,現在解放軍一個集團軍的戰場控制能力至少相當於過去了三個步兵軍。這樣只保留十三個集團軍實際是可以確保陸上安全的。
此次軍改不是簡單裁掉五個集團軍,而是將原來的各師、旅重新編為13個合成集團軍。每個集團軍下轄6個合成旅,再加上空中突擊旅(陸航旅),防空旅,火力旅,特戰旅,支援旅,保障旅。
每個合成旅下轄4個合成營,加防空營、炮兵營、支援營、保障營。每個合成營下轄2個裝甲連、3個裝步連,和炮兵連、支援連、保障連。
對比之前的集團軍只在師以上實現了合成化,師以下特別是團營級完全是原來的單一兵種單位。
這樣即使步兵團全部裝備新式步兵戰車,作戰時也需要加強坦克和炮兵單位;而裝甲團也需要步兵和防空單位掩護作戰,等於還是需要臨時“合成化”。
所以新的集團軍乾脆實現“營自為戰”“旅自為戰”,在面臨突發的低烈度衝突時,只需要合成營在合成旅範圍內支援下就可以應對。而合成旅雖然人數和原機步旅差不多,卻實現了超過之前一個師的火力整合。
為什麼不沿用舊的集團軍番號,要重新進行編號呢?
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之前的各集團軍“肥瘦不均”,下面步兵師,裝甲師,步兵旅,裝甲旅等單位都有。
而既然要全統一編為合成旅,就意味著必須在原來的單位內進行坦克,裝甲車,火炮等重灌備調配。
同時新軍改也意味著原來的師級領導和團級領導要統一到合成旅指揮機構,有一部分團級幹部還要下放到合成營。
再保留原來的番號就必須在原來的框架下進行修改,顯然會面臨複雜的人事變動問題。
比如在原三十八集團軍基礎上調整為合成集團軍,那麼從其它集團軍調來的人員是放在集團軍一級,還是放在合成旅或是各支援旅;根據以往的經驗無論怎麼安排都不能讓各方都滿意,只會無意義地浪費精力。
這種情況下不如打碎原來的一切框架,讓所有人都站在同樣的起點,重新按照統一的規劃來調整崗位。
使用新的番號,也有利於消除建軍幾十年來所形成的山頭主義問題。大家不要認為只有國民黨軍隊,或者是舊的軍閥軍隊才會有山頭做風;事實上三大紅軍主力會師之後山頭問題就很嚴重。
所以雖然三大方面軍整體變成了八路軍三個師,但是也儘量對部隊進行了重新編組。
比如原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分別變成了115師獨立團和343旅685團;原紅二方面軍紅32軍,被拆分成120師教導團和359旅718團。
而在建國之後,黨中央更是花了很大力氣在原五大野戰軍系統內進行調整,中央軍委在新成立的八總部和新兵種單位裡;儘可能打亂原來人員的隸屬關係,才保證瞭解放軍整體的團結和紀律性。
從上文已經看出,我軍原有18個集團軍均來源於建國時的18個軍。就比如三十八集團軍是由原三十八軍發展而來,三十八軍又是由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改名而成。
在幾十年的時間內並沒有出現內部大調整,從上到下完全是各成一派,不可避免地存在小集團和裙帶關係的問題。
所以新軍改既然要把陸軍的整個編制推倒重來,就不妨把整個行政關係也全都重新建設一遍。
雖然現在解放軍已經只有13個合成集團軍,而且師改旅也存在一些爭議。但是顯而易見,合成化和資訊化本是世界陸軍發展的普遍規律。
在將來如果我軍有新的需要,完全可以參照現在的模式迅速擴編數個新的合成集團軍。而一旦完成祖國統一,我國之後的國防安全將更加有保障,可能現有的13個集團軍都會繼續縮減。
參考文獻
[1] 井岡山會師--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3] 新中國崢嶸歲月|百萬大裁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