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5年4月,蘇德戰場即將落下帷幕!
蘇聯英雄崔可夫帶領的部隊,在澤洛高地俘虜了一名隸屬於德軍303步兵師的軍士。
在審訊時,這位德國老誠實地說:
你們在4月14日進行的進攻,不是主要的進攻,這只是偵察。
大約過2、3天,你們將開始總攻,打到柏林需要1星期左右,這也就是說,15至20天之後,希特勒就要完蛋。
聽完這話後,近衛第8集團軍司令崔可夫大吃一驚。
因為這個德國佬說的話,跟他們做得一模一樣。
蘇軍的確是在4月14日進行的偵察,並且決定在後續兩天進攻。
驚訝過後,崔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
看來,這個德國軍士要比許多法西斯將軍們更清楚地分析了局勢。
那麼真的是這個軍士聰明嗎?容我買個關子說兩個戰績,再說聰明人是誰!
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進攻兵力125萬人,坦克飛機大炮成千上萬,反觀德軍,兵力僅僅70萬人,裝甲力量薄弱!
眼見必輸的兵力對比,一個德國軍官,愣是用16個薄弱的師對抗兵力82萬的蘇聯西方方面軍主力,戰役結束時,他指揮的德軍傷亡1.33萬人,蘇軍傷亡33萬人,戰場傷亡比8比1。
在後續爆發的戰爭中,蘇軍面對他的時候,依舊非常難堪。
第聶伯河橋頭爭奪戰中,6萬多蘇軍傷亡,德軍戰損則是不到5000人,傷亡比12比1。
這兩場戰鬥,都是這位德軍將領完成的,之前那個聰明的軍士,也是他的下屬!
這個德軍將領就是哥特哈德·海因裡希,一個在將星閃耀的德國,不算亮眼的將軍,一個默默無名,但是堪稱鐵壁的防禦大師。
他到底是如何在德軍逆風時刻,完成如此戰績的?我們繼續看!
一:柏林守護者的前半生。
希特勒在蘇德戰爭進行到最後時,為了保護柏林的安全,欽點了一位大將組織防線。
他就是海因裡希。
在柏林戰役中,海因裡希指揮了當時德國最強的維斯瓦集團軍群,進行了最後的堅守,讓蘇軍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才將旗幟插在了國會大廈上。
最後時刻,希特勒沒有想起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尚在的德國閃擊戰名將,反而是對海因裡希委以重任。
為何如此,則和這個人的一生堅守和能力有關!
默默無聞的海因裡希,出生於1886年12月25日聖誕節。
老媽是普魯士軍官團家族一員,還有猶太血統治,老爹則是一個牧師。
從小受到母親家族影響,讓海因裡希長大後成了一名德國軍人。
1905年3月8日,十八歲的他參加德國陸軍,服役於第95步兵團。
當了一段時間大頭兵後,他又去漢諾威軍事學院深造,畢業後成了一名少尉營參謀,並在不久後,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時的海因裡希,發揮不錯,這讓他先後擔任了總部參謀和前線參謀。
因為戰略、戰術謀劃得當,還獲得了珍貴的:馮·霍亨佐倫佩劍騎士十字勳章。
這勳章的含金量可比希特勒獲得的鐵十字勳章強百倍!
但即便獲得了這樣的勳章,在名將如雲的德國,他依舊不算顯眼,名氣雖有但不算特別大。
無數人對他的印象就是,一個機智,勤奮的參謀,另一個印象則是龍德施泰特的表弟。
一戰結束之後,悲催的德國遭遇清算,按照《凡爾賽合約》的規定只能保留十萬陸軍。
這十萬人,就是後續德國的精華。
海因裡希也在其中,經過十多年曆練後的他,一路升遷,從少校變成了將軍。
但是在跟他同輩的優秀人物中,他也不算出眾?
如果沒有二戰的爆發,一切和平如初,他的軍事生涯或許會迎來退役,最後在晚年唸叨中,尋思曾經的烽火生涯。
可後續大肆擴軍的德國,不僅改變了他的仕途,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因為二戰來了。
二:二戰初始,螺絲釘歲月。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一場讓全世界瞠目結舌的突襲戰,讓世界見識到了德軍的精銳和德軍將領的優秀。
屈希勒爾、馮·克魯格、曼斯坦因、古德里安、李斯特、堂兄龍德施泰特,一眾同僚在波蘭戰場縱橫馳騁。
反觀海因裡希,時任第16步兵師師長的他,卻在齊格飛防線後面,跟英法兩國弄靜坐戰爭,完全沒有發揮的空間。
時隔一年後的法國戰役期間,海因裡希被任命為第12軍軍長,隸屬於C集團軍群。
可當時主攻法國的是德軍A、B集團軍群。
在他們橫掃法國後,C集團軍群才在1940年6月4日,得到了進攻法國"薩爾缺口"的命令。
得,戰爭快打完了,海因裡希才走上戰場,這才是尷尬啊!
走上法國戰場之後的海因裡希第12軍,面對的是戰鬥力全無的法軍。法國人的一觸即潰,讓海因裡希失去了收穫戰績的可能。
為何如此?則和海因裡希本人的用兵風格有關。
偏穩重的他,是善守的將領,戰鬥前總是謀劃良多精心準備,大膽穿插的閃擊戰他不擅長。
這就是戰爭前期,他一直打醬油,當螺絲釘的根源。
打波蘭他在西線當螺絲釘,防禦英法,打法國他在後方當螺絲釘,處理可能的危險。
不是他不能打,是他不好發揮!
只有蘇德戰場,這種需要防禦的戰場,才是他的舞臺。
三:蘇德戰場,防禦大師露頭。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執行,德軍兵分三路進攻蘇聯。
蘇聯不比波蘭、法國,廣袤的領土讓他戰略縱深不同,強大的工業實力和眾多的人口,讓他續戰力不同。
閃擊戰之初的德軍確實順風順水,但進攻勢頭終結後,難免要面臨陣地防禦戰。
這就給了善守的海因裡希,用武之地。
經過半年突擊,將蘇軍打得狼狽不堪的德軍,在1941年底遭遇了反攻。
堅守莫斯科的蘇軍,發起的絕地反擊,很快突破了德軍第43軍防禦線,直接威脅德軍後方。
一看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團軍有被斷後的可能,海因裡希站了出來,指揮他的43軍主動後撤,搶在蘇軍前面佔領了戰略要地卡盧加。
佔據卡盧加後的海因裡希,指揮43軍抵擋了蘇軍十來天連續猛攻,給後方的德軍構築防線贏得了寶貴時間。
這場阻擊戰,等於是海因裡希給古德里安擦屁股,你衝得太猛,我要給你收拾啊!
冬季防禦戰中的表現,讓他贏得了希特勒重用,被提拔為第4集團軍司令,成了德軍在東線最重要的前敵指揮官之一。
隨後的戰場,進入了拉鋸戰時間。
德軍和蘇軍你爭我奪,打了不少大仗,海因裡希也因為戰爭中的表現,在1943年1月被提拔成了陸軍大將,成了大將之後的海因裡希,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戰場逆轉,讓蘇聯人的進攻,越來越猛烈,德軍漸落下風,閃電戰無法見效,防禦戰成了德軍常態。
四:逆風戰防禦大師。
1943年7月5日,庫爾斯克戰役爆發。
為了加強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德軍進攻力量,德軍統帥部從海因裡希的第四集團軍抽調大量兵力南下。可即便如此,庫爾斯克戰役依舊沒有取勝,德軍也漸漸失去了戰場主動權。
1943年9月,蘇軍乘勝追擊,發起了斯摩稜斯克—羅斯拉夫利戰役!
那個時候的戰場態勢是,負責進攻斯摩稜斯克的蘇軍總兵力有125萬人,火炮20640門,飛機1100餘架,坦克和自行火炮1436輛。
反觀德軍只有70多萬人和少量裝甲部隊,主要戰區兵力懸殊。
海因裡希指揮的德軍,要依靠僅僅16個力量薄弱的師,在羅斯拉夫利地區抵禦82萬人的蘇聯西方方面軍主力進攻。
這局勢,讓不少德國將領都擔心地說:絕對守不住!
面對蘇聯人的進攻和同僚的擔憂,海因裡希卻堅信自己能擋住!
經歷了兩年對蘇作戰的他,深諳蘇軍進攻套路,也明瞭蘇軍大縱深作戰的特點。
隨後的他,用蘇軍的辦法對付蘇軍,模仿蘇軍在庫爾斯克構築的大縱深防禦工事,完善了羅斯拉夫利地區的防禦工事,將僅存的裝甲力量用來強化重點區域防禦。
隨後蘇軍遇見了鐵壁!
8月7日,在索科洛夫斯基將軍指揮下發起進攻的蘇軍,驚訝地發現,這羅斯拉夫利到處都是堅固的防禦工事。更可怕的是每層防線,還精妙地配置了機關槍和反坦克火力,不僅如此,德軍的重炮還能在後方根據前線座標,進行點射。
蘇軍越是進攻越是心驚膽戰,海因裡希則充分發揮德軍作戰素質更高的優點,不斷將部隊以戰鬥群方式投入戰鬥,遏制蘇軍有可能開啟的突破口。透過放棄不重要陣地的方式,集中兵力堅守關鍵陣地,並且不斷調整防禦部署,構築錯層防禦體系。
一輪輪消耗戰後,蘇軍往往要付出慘重的犧牲才能拿下所謂的戰略要地。
但等拿下之後,又悲劇的發現,這個戰略要地已經不再重要了。
在如此拉鋸戰後,蘇軍因為傷亡慘重只能轉移進攻方向,德軍則開始了安全後撤,重新組織防線。
根據戰後德軍統計,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束後,海因裡希的第四集團軍傷亡1.33萬人,蘇軍傷亡則高達33萬,這戰績比反饋在整個戰場也很誇張。
整個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蘇德傷亡比為8比1,一戰成名的海因裡希獲得了防禦大師的稱號。
但,屬於他的逆勢演出還在繼續。
五:十比一兵力比咋打?
1943年11月中旬,蘇聯大軍完成了反攻斯摩稜斯克和奧廖爾的作戰任務。
隨後蘇軍西方方面軍司令索科羅夫斯基帶領部隊繼續進攻,為了對付海因裡希的第四集團軍,他組織了一隻由四個集團軍組成的龐大部隊,進攻海因裡希。
這一戰,蘇軍兵力是對面德軍第四集團軍的十倍。
面對如此龐大的敵軍,海因裡希怎麼辦?
他依舊踐行之前的成功經驗,用大縱深防禦線,配合重點防禦、錯層防禦節節阻擊敵人進攻同時,伺機反擊。
11月14日,蘇軍進攻第一天,近衛第十集團軍旗下的30、56、85步兵師剛剛前行2.5公里,就遭遇了德軍第78突擊師反擊,一個師逼的蘇軍三個師停止了進攻。
11月15日,蘇軍第五集團軍指望渡過第聶伯河西岸,建立前敵陣地。
剛渡河就遭遇了德軍反擊,要不是第33集團軍的兩個師過來幫忙,估計就要潰退。
隨後蘇軍第五集團軍意圖擴大登陸陣地,準備完成部署時,又遭遇德軍第18擲彈兵師反擊。
海因裡希在這一系列戰鬥中的部署,次次直擊要害,蘇軍雖然龐大,但往往有力使不出,處處受限。
戰役進行到12月4日,準備充分兵力佔優的蘇軍主將索科羅夫斯基用盡全力,也突破不了海因裡希組織的防禦線,無奈的他只能暫停進攻。
戰後統計損失時,蘇軍損失高達6萬多人,德軍傷亡則是不到5000,兩軍交換比12比1。
海因裡希又一次創造了防禦奇蹟,至於索科羅夫斯基,在蘇聯統帥部調查時,遭遇了難堪。
主持調查的馬林科夫,在弄清楚前線情況後,給後方的報告時,是這麼寫的:
索科羅夫斯基同志已經忘記該怎麼打仗了!
這場戰鬥打完,索科羅夫斯基遇見海因裡希就打哆嗦,能躲著走就躲著走。
但是,1944年4月的時候,他們在戰場上又碰頭了,索科羅夫斯基不出所料遭遇慘敗。
最後還是不忍心的朱可夫建議將索科羅夫斯基調去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當參謀長,才讓索科羅夫斯基的噩夢完結,如果不調任,讓他繼續對戰海因裡希,估計他戰後就成不了元帥了。
六:希特勒的猶豫和錯誤。
索科羅夫斯基的噩夢完結,但戰功赫赫的海因裡希卻因為骨子裡的容克範,跟希特勒關係並不好,除了這之外,海因裡希的信仰,也讓他跟希特勒不和!
海因裡希在戰爭時期依舊堅持去教堂禱告,還帶著自己計程車兵一起前往。
希特勒無法容忍這樣的舉動,甚至專門帶口信警告海因裡希:
元首認為將軍的宗教活動與納粹主義的目標極不相容,面對警告海因裡希不為所動,這讓希特勒分為憤怒!
1944年6月4日,希特勒下令解除了他的職位,將他趕去了預備隊。
這下德軍難堪了,解除海因裡希職位僅僅十多天後,德軍就在巴格拉季昂行動遭遇慘敗,中央集團軍群近乎全滅,第四集團軍也遭遇毀滅性打擊。
慘敗之後的希特勒終於明白了,逆風戰的時候,一個防禦大師才是珍貴的。
希特勒立馬將海因裡希召回現役,然後組建了屬於他的“海因裡希”叢集,並讓他兼任第一集團軍群司令。
可是這舉措依舊慢了半拍,當時的德軍,在東線戰場已然無以為繼。
一場撤職和隨後遭遇的慘敗,讓德軍主力消失殆盡,海因裡希無力迴天只能節節阻擊蘇軍。
戰至1945年3月,希特勒終於受不了希姆萊的失敗,解除了希姆萊職位,讓海因裡希接手維斯瓦集團軍群負責堅守柏林。
上任之後的海因裡希看過軍隊,看過敵人,心知肚明德國已處於全面弱勢。
兵力不夠,士氣不足,裝備缺失,補給困難,都是苦難,更難的是,瞎指揮的希姆萊的,讓維斯瓦集團軍群下屬的4個集團軍,在他接手前僅剩下兩個。
僅有的兩個集團軍兵力,還有無數的困難,讓海因裡希深感絕望。
但軍人的榮耀和責任感依舊讓他挑起了重擔,指揮了納粹德國最後一戰:柏林保衛戰。
海因裡希的指揮和堅守,讓蘇軍在澤落高地損失慘重。
戰鬥進行到4月19日,持續四天的進攻中,蘇軍付出了陣亡3萬,受傷21萬,損失837輛坦克的代價,才拿下澤落高地,朱可夫也因為這不惜成本的進攻,遭遇了不顧士兵傷亡的詬病,這詬病也成了他後續的汙點。
戰爭進行期間,有一個插曲,也可以詮釋海因裡希的睿智和堅持。
那就是文章開頭時寫的那段德軍將士的話:
你們在4月14日進行的進攻,不是主要的進攻,這只是偵察。大約過2、3天,你們將開始總攻,打到柏林需要1星期左右,這也就是說,15至20天之後,希特勒就要完蛋。
海因裡希帳下計程車兵,都能準確遇見納粹德國的結局,考慮到海因裡希的因素,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位將軍在戰前就已經將自己的分析和盤托出,然後對自己的將士們說:就算結局如此,可我們依舊要堅持戰鬥,為了身上的軍裝和頭頂的徽章,還有背後的祖國。
尾聲:
1945年4月下旬,因為讓堅守柏林計程車兵撤退,海因裡希遭遇了希特勒的解職!
希特勒在最後時刻,依舊不願放棄,寧願讓所有人給自己陪葬。
柏林保衛結束,蘇軍一步步逼近,希特勒眼見如此,在4月30日自殺了。
海因裡希則離開柏林,在五月28日選擇了投降英軍,成了英國人的俘虜。
因為戰爭中的純粹性,還有從不濫殺的舉措,海因裡希並沒有犯下反人類的戰爭罪行。
這讓海因裡希在1948年就被盟軍釋放,回到德國之後的他,安度晚年後與1971年去世。
至於為何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將領默默無名,原因很簡單!
首先:他的做派讓希特勒不喜,一個信教的容克跟希特勒並不對盤,不對盤之後,納粹的宣傳也不會加諸於他身上。
其次:他在戰後不撰寫回憶錄,低調無為的方式也讓他的事蹟少有人知。
最後最關鍵的則是,一個以防禦戰見長的將領,所有的戰績都在德軍大敗的背景下發生,這讓他失去了傳奇性,潰退中的戰績,還有失敗的戰役,給他的戰鬥蒙上了一層陰影。
最後的最後,給他一個屬於軍人的評價吧!
這個人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這從他多次拒絕執行無視士兵生命的命令就能看出來,因為這,他結束了軍事生涯。
這個人不是希特勒納粹黨信徒,這從他老派普魯士軍官本能中的倔強性格就能看出來,因為這,他遭遇希特勒不喜。
納粹德國雖然壞,可純正的軍人,僅僅是忠於本職而已。
依舊值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