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提升分析高度,我們可以把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抽象分解為4部分,如圖所示。
# 第一部分是“資訊的獲取”
由於一項工作的開始可能是在接收到外界一項指令,或者獲得某項資訊之後。例如接到公司領導的電話,告知你將要完成一項工作,或是收到一封郵件,郵件裡交代了你要處理的事項,或者你從網際網路上查詢到一些資料等。在資訊的獲取過程中,執行者通常需要了解這些資訊應該從哪裡獲取,從哪裡可以獲取,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獲取,主動還是被動。例如,對影象或影片中的資訊識別,以及判斷獲取到的這些資訊是否完整和準確,是否足以支援你開展後續的工作。
# 第二部分是“資訊的加工”
隨著資訊化的普及,當獲取資訊之後,通常需要將這些資訊輸入計算機(也許是一個線上的處理系統,也許是個人辦公軟體,如電子表格或Word 文件,或是雲端儲存)。然後對這些資訊進行儲存、過濾、加工、整合或抽取。在這個部分中,執行者需要了解這些資料的歸類方式、儲存結構、資料量、加工規則等。當然如果是基於後端強大的資訊處理系統,執行者只需要關心資訊的錄入方式即可,包括單筆還是批次;錄入資料之間的先後依賴關係;錄入前需要檢查的業務規則等。
# 第三部分是“資訊的分析”
資訊經過加工和處理後,需要轉換成有意義的“資訊”,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談到的資料分析。簡單的資料分析包括查詢、彙總、統計,複雜一點的資料分析用到了圖或表的報表工具,甚至用到了各種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分析工具,如Hyperion或者SAS等。
# 第四部分是“資訊的決策”
資料分析之後,接下來就要做決策判斷了。而決策過程中涉及的技術更為複雜一些。第一類屬於決策“硬”技術,即定量決策,包括確定型決策技術、非確定型決策技術、競爭與隨機型決策技術等。第二類屬於決策“軟”技術,即定性決策,包括德爾菲法、類比法、孫子兵法等。第三類屬於“軟硬結合”技術,如用模擬方法解決數學分析問題。在決策之前,自動化系統還需要進行必要的推理,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