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志輝 發自黑龍江 第四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即將雲端啟幕,稻米將再次飄香世界。在前三屆大米節上,黑龍江省的大米以其甜糯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受到大家歡迎。
作為祖國大糧倉,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尤其水稻生產獲得了大豐收。豐收的背後,種子和土地兩大“要害”功不可沒,不斷進化的稻作技術也是硬核支撐。
記者日前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瞭解到,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黑龍江省的稻作技術經過了近80年的演變,從撒播到點播、條播及旱直播,形成了水直播、旱直播及水稻旱種3種直播栽培體系。
20世紀40年代初,黑龍江省開始實行育苗插秧栽培,50年代以後插秧面積逐漸擴大,逐步發展成直播與插秧並存的兩大栽培體系。80年代以後,插秧面積迅速擴大,到90年代初以旱育苗稀植栽培為主體的插秧面積已擴大到水稻面積的2/3以上,走向了以育苗插秧為主的精耕細作高產栽培新階段,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推廣成為黑龍江省稻作劃時代的重大變革。
進入21世紀,大力推廣大、中棚旱育苗技術,育苗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為水稻單產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三膜覆蓋、兩段式和隔離層增溫等超早育苗高效利用積溫的育苗方式也在部分地區推廣應用。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黑龍江省逐步採用機械耕翻整地,選用良種,改進播種方法,進行合理密植。60年代推廣水稻大壟栽培畜力中耕除草、塑膠薄膜保溫育苗和拖拉機水耙地3項新技術。70年代積極進行灌區整理和方田、條田建設,廣泛應用化學除草、增加化肥施用量以及改進施肥方法和灌溉技術等。80年代積極示範和推廣盤育苗機械插秧、旱育苗稀植栽培等技術。90年代以後插秧方式主要有機械插秧、人工手插秧、缽育擺栽和人工拋秧等,目前已達到90%以上。
在栽培方式上主要採用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超稀植栽培技術、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三化一管”栽培技術、抗病保優栽培技術、穩健高產栽培技術、綠色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等。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