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沉默寡言,上課走神兒,還產生了厭學情緒……孩子言行上點滴的變化,家長和老師要特別的關注,這很可能預示著他們出現了心理問題。一位心理諮詢師介紹,在青少年心理諮詢服務中發現,產生問題的根源多與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當相關。
故事
父母的責備成了孩子心裡的痛
“我今天頭疼,不想上學了……”
一大早,躲在被窩裡裝病的趙今死活不起床。在媽媽的懇求下,他才極不情願的背上書包去了校園。
兩週下來,家長和老師發現,趙今變了,變得上課走神兒,成績下滑,甚至身體健康的他,一進校門就會腹瀉、發燒,離校後這些症狀又消失了。到醫院檢查,身體沒問題。“去找心理醫生諮詢吧!”最終醫生建議。
“就是不想上學……”走進東城區東直門街道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坐在心理諮詢師潘漪鷗的面前,表情木訥的趙今不願回答問題。
“聽說你喜歡玩遊戲,什麼段位了?”潘漪鷗換了個話題。
“全班,我段位最高,同學們都崇拜我。”一聊遊戲,趙今來了精神,眼睛都亮了。
“那學習成績呢?”潘漪鷗又問。
“不好!媽媽總說我,也不問為什麼,還不讓我玩遊戲。”說著,趙今低下了頭。
問題找到了。
在潘漪鷗的建議下,趙今的父母不再責備兒子,他們陪孩子到籃球學校培訓,又報了他喜歡的圍棋班……能與父母說心裡話了,又得到不少的鼓勵。趙今不厭學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他從身心上重返校園了。
潘漪鷗介紹,像趙今這樣的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在少數。因學習成績不佳,備受家長的苛責。缺少幫助和關愛的他們,只好把注意力轉到遊戲等其他愛好上,隨之而來的是網癮、厭學等一系列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家庭
模式化教育也許是心中的枷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一味的責備和望子成龍式的壓迫,只會傷了孩子的心。
“圓圓給我的印象太深了。第一次來輔導,她死死拽著媽媽,連問題都讓媽媽傳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心理部主管董歡歡介紹,才10歲的小女孩,就有心理問題,根源出在家庭,是父母給她的壓力太大了。
“媽媽總跟我講,她上學時,所有的成績都是全校第一。我怕給她丟臉。”在心理諮詢室,與圓圓單獨聊天時,她還偷偷地說,每一次,她成績下降一兩分,媽媽都特別在意,總說是她注意力不集中,不刻苦,“其實,是考試題難了。我丟了一兩分,也是全班的前三名。”
“我是擔心女兒成績不好,怕她在學校受到歧視和冷落。”在隔壁,聽到女兒傾訴,圓圓的媽媽說,“是我太不瞭解孩子,把我的成長經歷灌輸給女兒,差點傷害到她。”
“是媽媽不好,錯怪你了。”媽媽認錯了,圓圓一下撲到媽媽的懷裡,露出的笑臉上,還掛著淚花。
董歡歡認為,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喜歡將自己成長的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複製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就可以讓兒女健康成長?殊不知,時代、環境都在變,即使是父母成功的模式也很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枷鎖。”
學校
心理輔導老師應是孩子的朋友
家長及時溝通學校,化解矛盾,才能解開孩子的心結。有一個負責任的心理輔導老師陪伴學生時代,對青少年的成長也非常重要。
今年8月份,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市政法委、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門聯合釋出關於推進2021年北京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西城、朝陽等5個試點區建立心理輔導室的中小學校比例將達100%。
“不知道輔導室的老師是否專業,這些老師也比較陌生,即便心理有疑惑可能也不敢去傾訴。我們比較傾向於和熟悉的老師分享,或與關係好的同學聊。”一位初中生說。
走訪中發現,設立了心理輔導室的中小學,配備專職心理諮詢老師的卻很少。大部分由德育、衛生等老師兼任。對此,潘漪鷗認為,“每個人面對陌生人時都會防備,青少年更是這樣。所以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最好是孩子們熟悉的,有專業心理學知識的老師擔任,最好有相關資質。而且要最快時間建立起孩子對他的信任,成為孩子的朋友。”
孩子的心理輔導應該如何工作?潘漪鷗認為,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全面瞭解學生的心理現狀。發現有問題傾向的學生,應隨堂聽課觀察,最終跟家長、班主任確定解決方案。家長也要積極配合,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要及時現心理輔導老師溝通。
社會
創造氛圍把孤單的孩子聚在一起
東直門街道社會心理服務中心成立一年多,接待前來諮詢心理問題的青少年諮詢佔到6成以上;為期一年的入校心理檢查,發現不少孩子都存在心理問題……這都讓心理諮詢服務人員心痛不已。
出現壓力如何疏解?
看書、音樂、運動是大多數中學生給出的答案。
董歡歡認為,除了給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家長陪著孩子一同瞭解世界,發現共同的愛好之外,全社會為他們營造輕鬆的環境,也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
潘漪鷗建議,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是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的。“讓孩子放學後不再孤單,不再獨自面對枯燥的作業。一些社群已行動起來,利用假期專門為孩子舉辦公益活動,孩子聚在了一起,開心了,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