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隻眼睛我們一共要畫5根眼睫毛。”學齡前的孩子們,規規矩矩學著老師的樣子,給自己畫的人物添上了眼睫毛。
“雙減”政策下,不少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瞄準了美術、畫畫、手工等非學科類的藝術類課程,報班踴躍。但本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幼兒美術類的課程看似很“美好”,但機構魚龍混雜,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一些老師為了讓孩子的作品呈現得更“好看”,甚至為之代筆作畫。結果一堂課下來,孩子們的作品驚人的雷同,毫無創意可言。
對於幼兒的繪畫教育,老師和家長到底該如何做呢?美術教育業內資深人士指出,其實,“教孩子畫畫”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用畫畫去表達自身的感受,讓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現象1
線條筆直 塗色不出框 教畫變“代筆”
楊女士家住通州,兒子4歲多了,對繪畫還挺感興趣,她想著在離家近的地方找一個機構,讓兒子接觸一些美術繪畫課程,正好做一些藝術啟蒙。經過朋友推薦,她找到了隔壁小區裡的一個繪畫工作室,聽說是美術學院的老師開的,已經營了六七年,整體還不錯。
試了一節課後,楊女士就在這間畫室給兒子報了名,她一次性報了48課時,算下來平均一節課約120多元錢,“距離、價格都還能接受。”楊女士說,前面幾節課,兒子上得都還不錯,課後展示的繪畫作品她也挺喜歡,但自從中途換了一次老師,她就發現了問題。
有一節課,老師教孩子們畫公路和汽車,畫面裡有很多線條,當兒子給她展示作品時,楊女士驚訝得不敢相信:“那麼多線條,幾乎全是一筆完成的,而且畫面特別乾淨整潔,基本沒什麼塗抹修改,塗色都沒怎麼出框,我覺得這不是一個4歲的孩子可以做到的。”楊女士認為,這幅畫肯定不是她兒子自己畫的,可能大部分都是出自老師之手。
帶著這個疑問,楊女士找到畫室負責人,雖然對方沒有直接承認老師是否代筆,但也明確表示會加強對授課老師的培訓。
後面又上了幾節課,楊女士發現類似的問題還是存在。一節課下來幾個小朋友的畫幾乎一模一樣,除了色彩略有不同,整個畫面的構圖、模樣、大小,可以說沒什麼區別,“畫得太好了,而且都一樣,根本沒有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意”,她果斷選擇了退課,“如果是老師代筆,孩子自己不主動參與,那我還不如讓他在家自己隨便畫得了。”楊女士認為,這樣的授課方式,對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都是很大的抹殺,與家長報班的初衷有所偏差。
現象2
課程花哨 讓人有點懵入行門檻低
只不過給面試官看了看畢業證,小許就輕而易舉地被一家兒童繪畫培訓機構錄取了。第一次找兼職工作的小許為了展示自己的實力和水平,特意精心準備了簡歷,還攜帶了自己上學時曾創作的繪畫作品。但應聘過程卻簡單得令她有些意外:“沒有經過正規的考試或測試,對方得知我是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簡單問了幾句情況後就立刻就問我,哪天可以來上班。”
小許入職的是一家規模不算大的兒童繪畫培訓機構,推出的課程主要面向學齡前和小學中低年齡段的孩子。有的課程被冠上了“沉浸式互動”的頭銜,有的課程標榜“思維創意”,有的課程宣稱一年能教會孩子繪畫上百種動植物,還有的課程則提出融入了幾十種繪畫技巧……看完培訓機構打出的招生廣告,美院科班出身的小許有些懵了,這些名稱花哨的課程到底是教什麼的?
等觀摩了其他老師的培訓課,小許這才恍然大悟。比如,在一位老師的創意繪畫課上,小許發現,老師站在畫板前,一筆一筆向教室內的孩子們“傳授繪畫技巧”。“畫完眼睛,現在我們來畫眼睫毛,一二三四五,每隻眼睛我們一共要畫5根眼睫毛。”教室內坐著的學齡前孩子,規規矩矩學著老師的樣子,給自己畫的人物添上了眼睫毛。一節課下來,每個孩子畫上的人物都有著日本卡通人物一般的大眼睛,10根長長的眼睫毛,格子衣服上釘著5個紅色的鈕釦。
“看似畫面效果很好,但作品卻驚人的雷同,毫無創意可言。”小許意識到,老師畫一筆,孩子畫一筆,這種教學方式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並不適合。
“學齡前的兒童,想象力和對繪畫的興趣,遠比繪畫技巧要重要得多。”小許用簡單的畫蘋果舉例說,讓不同的人畫蘋果,10個大人中可能有9個人,畫出的都是中規中矩的紅蘋果;但如果讓孩子畫,在沒有任何成人干預的情況下,10個孩子畫出的蘋果,可能個個都不一樣。因為大人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一說起蘋果,第一反應就是圓圓的紅蘋果。但相比之下,孩子的想象力要豐富得多,他們想象中的蘋果可能是掛在樹上的,可能是被蟲子蛀過的,甚至可能是被自己啃過一口的,顏色可能是綠色、黃色甚至五顏六色的。作為學齡前兒童繪畫的培訓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定式來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而是要透過引導,讓孩子最大限度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是讓老師告訴孩子怎麼畫,而是要讓孩子用畫筆勇於表現,用自己的作品表達出心中的想法,讓孩子告訴老師自己‘想怎麼畫’。”很多時候,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驚人的,他們天馬行空的作品常常讓老師都覺得驚訝。
按照自己對創意美術的理解,小許一邊研究,一邊自行開發了適合學齡前孩子的課程。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很快向小許丟擲了“橄欖枝”,“我們想聘請你當教研組長,專門開發課程、培訓教師”。小許這才得知,在這家培訓機構中,有的老師只是美術愛好者,參加過美術考級;有的老師雖然畢業於藝術院校,學的卻並非美術專業。她完全沒想到,自己竟成了培訓機構中唯一科班出身的老師。
專家觀點:
不能用畫得“像不像”評價孩子作品
深耕幼兒美術教育多年、畢業於清華美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陳君峰認為,孩子學畫,並非只是一種技能培訓,而是對思維、對觀察力、對技能的全面訓練。 首先作為家長,對於幼兒的繪畫教育,千萬不能是去教孩子畫畫,而是應該誘導孩子,讓孩子產生畫畫的樂趣,“剩下的家長該做的就是提供足夠的繪畫工具、場地以及讚揚。” 而對於老師,要求肯定更高。陳君峰認為,孩子們的創作不同於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的以經驗輸入為主,而是以表現自身的想象力、情緒、感受為主的輸出性藝術模式,但能否有正確的引導,能否讓孩子的思維得以拓展,能否教會孩子用一定的手段去表達自身的感受是至關重要的。此時對老師來說,因材施教、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採取適合的引導方式就是重要職責,其實也是家長的一種重要職責。
另外,陳君峰也指出,現在很多家長甚至老師,都用“畫得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作品,其實這是在扼殺孩子繪畫的天賦,因為繪畫從來都不是以“像”或者“不像”作為唯一標準。古人就將中國繪畫分為了四個等級: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像大家最為推崇的“像”,就是能品,是形象生動準確的畫,卻是這四個等級中最低的一等。所以形似並不是最重要的,“神似”才是,而恰恰是孩子,往往最能準確地抓住成人所不能抓住的“神”。
“孩子用稚嫩的筆觸去表現他們對物件的理解和看法,不存在炫技、不存在討好、不存在經驗,他們畫中的生動性、準確性、幽默感、創造力和想象力,往往是太多的成人畫家想求而不得的東西。”陳君峰說。 陳君峰說,現在很多人不是文盲,卻是美盲,在對孩子美育的教育上,希望都能有像一位家長說的這樣的覺悟:“我就是希望她(孩子)看到美是什麼,給她條路,朝那邊走,就可以了。”
在朝陽區一所學校從事教育十餘年的老師郭娜也表示,在給孩子報班前,家長一定要先看看培訓班是否經過相關政府部門認證,是否屬於有資質的正規機構。另外,還要看一下授課老師是否具有相關資質,是否持證上崗。除了關注孩子課後拿出的作品,家長還要關注老師的實際授課效果,看看孩子在培訓班裡是否真的有收穫。每次下課後,家長可以讓孩子複述學到的知識,以此來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而不能把孩子往培訓班一扔,自己“大撒把”圖省心。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