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起航,逐夢九天,我國航天事業已走過60餘載發展歷程,從“東方紅衛星”到“嫦娥奔月”、“北斗組網”,再到火星探測器升空……中國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實現航天夢的過程中,北京科技大學也始終參與其中,守望蒼穹、天際接力。一大批北科人奮鬥在工程研製一線,其中很多人已經成長為航天領域的領軍領導人才。本期推送,小編就帶你去認識其中部分傑出代表,領略北科航天人的風采!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韓福生
韓福生,北京科技大學校友,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特種金屬材料課題組負責人,“天問一號”著陸緩衝元件研製專案負責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作為專案負責人承擔或參加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專案以及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專案的研究工作。被國家六部委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者”、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韓靜濤
韓靜濤,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學科主任,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數十項榮譽。韓靜濤教授團隊研製開發了“航天器展開系統彈性伸杆機構”,這是航天器開始太空/深空探測作業的重要前奏,它負責將航天器所攜帶的各種高精度感測器送入遠離航天器本體的位置,以探測、接收和發射各類太空訊號,是航天器完成各項探測任務最重要的基礎條件之一。該成果已成功應用於世界首顆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嫦娥四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赫榮偉
赫榮偉,北京科技大學礦機(車輛)專業93級校友,1997年畢業後進入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五院529廠工作,期間,赫榮偉對接了多個型號研製專案,空間探源、通訊等領域都有接觸,熟稔型號研製流程,這都為他日後轉任型號總指揮、組織協調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甚至更多重大型號任務奠定了紮實基礎。歷任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火星探測器總指揮。
李成明
李成明,碳基材料與功能薄膜研究室首席教授。先後在北京科技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德州農工大學、愛爾蘭科克理工大學和英國萊斯特大學做博士後和高階訪問學者,多次在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大學和研究機構訪問與交流。李成明教授團隊研製的金剛石擴熱板成功應用於北斗系列衛星,助推北斗導航系統從光耀亞太到擁抱全球。
李勁東
李勁東,感測器與遙感技術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校友。主持構建了衛星“高分辨優質成像、高精度目標定位、高穩定顫振抑制、高效能敏捷成像”的一體化設計驗證方法,解決了觀測“看得清、測得準、控得穩、動得敏”的難題;主持突破了航天甚高解析度遙感觀測關鍵技術:提出全鏈路高解析度模糊抑制和高精度目標定位設計方法,攻克了微小像移控制、微顫振抑制、海量影象處理傳輸、敏捷機動成像等核心技術,主持研製成功多型高解析度遙感與測繪衛星。相關成果使我國光學遙感衛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及全國創新爭先獎等。
劉雪峰
劉雪峰,教授,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長期從事高效能難加工材料短流程高效製備加工新技術與理論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解決了國民經濟及國防軍工中多項重大工程對特種高效能難加工金屬製品的急需,為嫦娥工程、北斗衛星、新型戰略武器、大飛機和高速列車等的成功研製及發射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等的表彰。
李曉剛
李曉剛,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資料中心主任、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材料服役大資料技術團隊負責人、“海洋工程裝備材料腐蝕與防護關鍵技術基礎”973專案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材料腐蝕與耐蝕鋼冶金工程研究。李曉剛教授帶領的耐腐蝕材料研究針對“天宮一號”載人航天器關鍵部件腐蝕失效和服役環境的分析,建立了環境載荷譜加速試驗方法,評估表明新型塗層處理工藝可以滿足大於2年在軌任務的服役壽命。天宮一號指揮部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天宮一號發射過程中的關鍵性工作,是北京科技大學在中國載人航空歷史上第一次完美亮相。
林益明
林益明,1971年10月出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歷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1部六室副主任,五院總體專業技術部結構技術研究室副主任,五院總體部導航衛星總體研究室室主任、部長助理、副部長,五院總體部部長兼黨委副書記,五院院長助理、副院長,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
苗建印
苗建印,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1988年進入北京科技大學熱能系學習。1999年至今,苗建印在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工作。長期從事航天器熱控專業技術研究和先進產品開發等工作,在熱管技術、相變儲能技術、極高熱流密度散熱技術、深低溫獲取及高效傳熱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主持研製的航天熱控產品,在我國導航、遙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等領域型號中得到廣泛應用。
科技報國,有我北科,北科人與航空航天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
早在1964年,材料學院葛昌純院士做出乙種分離膜,並於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世紀70年代,金相熱處理系的楊讓教授研製出應用於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和“尖兵一號”返回型衛星火箭的殼體材料。
同樣是70年代,陳國良院士研製出高鈮鈦鋁主體材料,以之作為航空發動機的高溫合金材料。
陳國良院士
……
此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對接機構專家靳宗向,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譚志雲也都是北科校友。
天問、神舟、胖五、天舟貨運飛船、空間站……都有北科大人的身影,若干名默默奉獻的北科大校友,紮根航天一線,為中國航天奉獻青春,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贊!工業強國,科技興邦,2021,歡迎報考北京科技大學,北科大等你一起,共赴星辰大海!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北京科技大學官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官微、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官網、北科大材子風華官微、新材料線上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