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來老羅在魯豫有約上的一段採訪。
魯豫問老羅:“你做一件事,那個起源,原始的動力是什麼?”
老羅回說:“多數時候是因為喜歡,但去新東方當老師絕對不是。就是人家告訴我,這工作能有年薪百萬,雖然後來發現是扯淡騙人的,最高也就五六十萬年薪。如果當時知道有一個事能夠年薪百萬,只要不是傷天害理的事,我會去做。
然後重點來了,魯豫問老羅:“你當了老師以後你意識到這是一個你喜歡的行業嗎?”
“當老師初期還是很喜歡的,原因是,你對人生的這些滿足感上,有很多是來自形而上的東西,而不是那些物質享受。所以教書也是類似,就是如果我只是在這裡,只是重複講一些課程,然後領一份工資,這個東西是支撐不了我做太久的,就必須獲得一些某種滿足感,或者自我認同的這些東西。
那做老師的時候呢,經常結合我的成長經歷,會去給他們講一些獨立思考的案例,那些案例又常常是跟涉及到的題目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去講那些東西的時候,就發現我講題目怎麼做,怎麼分析技巧這些東西,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滿足感的。
但是從這衍生出來,去給他們講一個道理,看到下面學生眼睛放亮光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工作是特別有意義,特別有價值的。所以這個東西又能支撐我在那又教了好幾年,要不然的話,但是給工資是支撐不了這麼多年。
高潮是,魯豫問:“其實你很希望能做一個是能影響到別人的一個人。”
“對,當然當然。這個是會帶來人活著的滿足感裡面,諸多的很重要的一個對我來說。如果我覺得我能給別人更大範圍內帶來影響,並且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影響的時候會有很大的滿足感。”
我覺得老羅的話還是蠻說到點上的。基本上是我的感受。課上什麼老師收禮的案例對我來說也就是提示作用吧,我既沒有那個膽子,我的內心絕對過意不去因為任何原因偏袒任何孩子。我想,中小學老師都會對學習好的學生更喜歡一點吧,畢竟自己的教學成果,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
初中畢業聚會的時候有個學習一般的同學在臨別贈言上寫的話,有個老師特意提了出來,說是成績一般又不活潑的自己存在感很低很低云云,當時那個老師說她很愧疚,這是我聯想到的。
有個影片叫什麼是教育的成功我很喜歡。芬蘭沒有最好的學校,沒有最好的職業。這在中國雖然有點不切實際,但仔細想想,有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覺。做老師的,尤其是做中小學老師的,確實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方向,不用擔心沒有出路。適合繼續讀書的深造,不適合繼續讀書的孩子去技校,去學一技之長。不是考上大學是好的,考上博士是好的,用心在職業學校讀書照樣好,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這才是教育的成功。
關於教師在個體發展中的獨特價值我想結合老羅的話說說,當老師當然是渴望影響到人的,哪怕只有一個,也能給教書匠帶來巨大的精神滿足,感受到人生價值。雖然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一份stable的工作吧,選擇了就努力做好吧,看過這個短片我覺得,給學生講解題目怎麼做,解題技巧知識點都是一個過程?工具?我也說不清但如果只教會學生這些的話,那就是一個商人,我渴望能給很多的孩子帶來好的影響,看到他們眼睛裡放的光,換句話說,能對一個孩子的人生產生某種積極的影響,哪怕只有一個,也是我能堅持下來做這份職業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