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號,從郭峪古城出來已經是快12點了,為了節省時間,立刻趕往500米外的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清朝第一名相陳廷敬的府邸,因名人陳廷敬而成了著名的旅遊打卡地。
沿河的寬闊大路,轉過一個彎就到了。詭異的是,在這麼短的路程上,我和老公竟雙雙失去了方向感。
看到皇城相府的大門坐南朝北;進入相府,看到正房都坐東朝西,很怪異,才明白自己掉向了。
在非常注重風水佈局的古建築遊覽中失去了方向感,會讓自己的遊覽感受大打折扣,
感覺很彆扭!
但沒辦法,還是不管東西南北,快快進入相府吧!這樣的豪門巨族,倘不是來到了新社會,我們平民百姓怎麼可能有機會觀賞呢?
冢宰總憲功德牌坊,太高大了沒照全
透過中道莊城的大門樓,迎面就是一座功德牌坊,陳氏家族的榮耀皆鐫刻於此:
“冢宰總憲”中的“冢宰”和“總憲”,是陳廷敬做過的兩個最大的官職:吏部尚書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一門衍澤”、“五世承恩”,意思是:家族繁盛,代代都承受朝廷的恩澤。
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族興盛,福澤綿長。
觀賞的是建築,建築講述的卻是一個家族的興衰過往。
這座建築是5A級風景區,是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自然,曾經居住於此的家族,就是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甚至可以把“北方”二字去掉。
不信你看,在這座府邸中,前後260年的時間,出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9個進士,6人入翰林。
也就是說有41位zhongyangdangxiao的學生,有19位研究生,9位博士,6位zhongyangmishu處秘書,厲害不!?
“兄進士弟進士,兄弟進士;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說的就是他們家。
家族鼎盛至此!
再說回到建築。
整個皇城相府分為外城和內城兩大部分。
外城由陳廷敬依內城所建,完工於1703年,是他的府邸,是個三跨進的院落,屬於前堂後寢帶後院的格局。前堂用來辦公、待客;後堂是寢室,再後面是小姐樓和花園。
官宦式的住宅結構大抵如此。
與內城比起來,後來建成的外城在佈局和功能上更簡單、簡潔一點,但卻更有氣勢,體現出了康熙盛世的氣場。
內城建於明崇禎5年,是由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所建。那時的陳家,富尚未貴,再加上明朝末年,兵荒馬亂的年月,所以內城建的既有包容性又有防禦性。
包容性是說城內既有民居、府邸,又有祠廟、春秋閣、文昌閣。
防禦性是說它圍牆高厚,建有5層藏兵洞計125個洞間;院內建有河山樓,這是皇城相府的標誌性建築。樓高三十多米,上下7層,底部有地道通向外邊,便於遭圍困時轉移逃生;樓內還備有水井、碾、磨、灶等生活設施,可容納1000多人避難且易守難攻。
據導遊講,明末清初,曾經有流寇圍攻,這個樓內庇護了800多人,流寇後來知難而退。雖然當時陳家被洗劫一空,但人在,總能東山再起。
我徜徉在這座建築當中,又丟失了方向感,這個院出,那個院進,看著正房像偏房,想象著當時的主人怎樣的榮極一時、迎來送往、富貴無比;想象僕人、丫鬟怎樣灑掃勞作、穿插往來,為主人們提供服務;在這樣的場景中,夾雜了誰人的哭?誰人的笑?
可是,又有什麼重要呢?
晉式建築風格:正堂三明兩暗,左右廂房,正堂對面是倒座,堂屋住主人,廂房住兒女,倒座住僕人
看這被磨損的地磚、這被風蝕的磚牆,看這空蕩的座椅和主人早已不在的古宅,不禁感慨:古今多少事,都付斜陽中。
瀏覽完出大門口再回頭看,整個皇城相府背靠山,面靠河,端的是好風水!
導遊指向遠處的紅瓦別墅群,說那是陳氏後人的居住處。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居住在這裡的陳氏後人遷了出去,政策補助非常豐厚,他們現在靠祖蔭過著富足的生活。
晉式建築風格:正堂三明兩暗,左右廂房,正堂對面是倒座,堂屋住主人,廂房住兒女,倒座住僕人
誰說富貴不過三代?陳氏家族就是例外,雖然現在不“貴”了,仍舊富,祖宗的美好祝願:“一門衍澤”、“五世承恩”成了現實。
我想,中國以後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豪門大族了,宗法的潰敗解散了一個家族的聚族而居;社會的進步讓人走得更遠,更多的人出去了就不會再回來;兄弟姐妹眾多的家庭也不會再出現。
陳氏家族的輝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