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跟月亮的感情,比起其他國家的情感,更勝一籌。從古至今,不管是流傳千古的神話,還是文人雅士寄託情思祝福。月亮成了陪伴我們,童年成長的最美麗的傳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玉兔搗藥,就像鄰家串門閒聊一樣熟悉親切。廣寒宮裡的家長理短,桂花樹下的三條腿的蛤蟆,我們從小在樹根下乘涼,爺爺奶奶一邊搖著蒲扇,一邊講給我們聽,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月亮在我們心目中,肩比太陽的地位。太陽只看朝夕,而月亮可以陪伴我們整個夜晚,甚至有時清晨的時候,我們恨不得太陽別出來,要不然又會把月亮趕跑了。特別是皓月當空的時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夏天在農村的夜晚,躺在草垛上,一直看著月亮,越看越清晰,好像離我們很近,有時候看著月亮,自己都要飛起來了。心情不好的時候,月亮是我們最知心的朋友,我們可以對它說出心裡的秘密。後來慢慢知道,月亮是個天體,也叫月球。離我們大約38萬公里,月球的面積大約3800萬平方公里,是地球的四分之一,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天體。
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沒有雨雪風霜,沒有江河湖海,更沒有樹木花草,沒有任何生命跡象。據說上面有外星人,但這只是人類的猜想。這樣一個死寂的星球,想象不出外星生命如何生存,但不代表沒有其他外星文明,來過月球,月球上有時會突然發出奇異的光芒,甚至有顏色的變化。這就不得不讓人,匪夷所思!前蘇聯科學家科茲列夫,在克里米亞天體物理天文臺,觀測月球環形山的時候,發現阿爾芬斯環形山口內的中央峰,變得又暗又模糊,併發出一種從未見過的紅光。兩個小時後,再次觀測這片區域時,山峰發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爾芬斯環形山才恢復原先的面貌。這個環形山口,也就是後來美國阿波羅計劃登月時,傳說有外星生物的地方。阿爾芬斯環形山位於月球中部,風暴洋東岸,托勒密, 阿爾芬斯和阿爾扎切爾環形山,阿爾芬斯環形山直徑約120公里,環壁高273米,緊挨在托勒密環形山的南側。阿爾芬斯環形山的底部,有中央丘,右邊有兩條像月溪似的裂縫。
後來,柯茲列夫認為:他所觀測到的是比較罕見的月球火山爆發現象。從月球內部向外噴出了氣體,開始時山峰發暗和呈現出紅色,那是因為在氣體的壓力下,火山灰最先衝出了火山口。所以,阿爾芬斯環形山,中央峰亮度才會增加。柯茲列夫的觀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其中包括一些頗有名望的天文學家。他們承認阿爾芬斯環形山的異常現象是存在的;但認為不能解釋為通常的火山爆發,而是月球區域性地區有時發生的氣體釋放過程。在太陽光的照耀下形成的。早在1955年,柯茲列夫就在另一座環形山,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口,發現過類似的異常發亮現象,他也曾懷疑那是火山噴發。1961年,柯茲列夫又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中央觀測到了他熟悉的異常現象,不同的是,光譜分析明確證實這次所溢位的氣體是氫氣。這類現象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是火山噴發?還是氣體釋放?或者是其他什麼現象呢?
在1963 年 10 月 29 日,美國洛韋爾天文臺的兩位天文學家,在觀測和繪製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圖時,先後兩次在這片地區發現了使他們驚訝的紅色斑點。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東約65公里處見到了一個橢圓形斑點,呈橙紅色,長約8公里,寬約2公里。在它附近的一個小圓斑點清晰可見,直徑約2公里。這兩處斑點從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約經歷了 25 分鐘的時間。於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邊緣的裡側,是一條長約17公里、寬約2公里的淡紅色條狀斑紋。這種現象先後發現了三次,結果是兩處天文臺觀測到的紅斑的位置完全一致,說明觀測無誤。紅斑確實是存在於月面上的某種現象,而不是地球大氣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幻影。這兩次色彩異常現象都發生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而且都是在它開始被陽光照到之後不到兩天的時間內。考慮到這些方面,有人認為月面上出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可能並不太罕見,只是不知道它們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區出現,而且出現和存在的時間一般都不長,要觀測到它們就不那麼容易了,需要具備較大和合適的觀測儀器,以及豐富的觀測經驗和技巧,同時認為這類現象可能與太陽及其活動有關。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類變亮和發光現象經常發生,但是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區域,有案可查的類似事件至少在 300起以上,表明它們是由於月球內部的某種或某些常存原因引起而形成的。
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開始對月球的位置,運動規律,開始深入地研究,利用人造衛星、無線電技術,對他進行詳細的探測與分析,取得了大量的資料資料。首先對月球的起源,我們就朴樹迷離,至今沒有定論。最早出現的起源推論,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十八世紀法國天文學家布豐認為:太陽系的所有天體,起源於彗星撞擊太陽所產生的碎塊形成的不同大小的天體。按照這個理論,地球的年齡和月球的年齡應該不相上下。而且,其他的天體,也應該是彗星撞擊形成的。或者就是大爆炸產生的天體,只不過由於月球處在地球的特殊位置,被地球引力所捕獲,成了地球的衛星。
美國阿波羅計劃,宇航員從月球上採集了月岩樣品,經過科學家對放射性測定,結果證明,月球形成的時間和地球形成的時間相同。形成於46億年前,地月同源得到了驗證。但是地月同源說,卻無法解釋,同源的物質組成、密度不同,都存在顯著的差異。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之子喬治·達爾文,英國劍橋的天文學家,研究地月潮汐作用時,推斷出月球在遠古時期,月球離地球非常近,原因就是潮汐作用,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在1879年發表的《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中,提出月球在形成之前是地球的一部分,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地球處於熔融狀態,由於地球的高速旋轉,把地球的一部分從赤道,拋射了出去,後來演化成現在的月球,而太平洋就是甩出去之後,留下的大坑。為什麼這麼說呢?據計算月球的物質剛好能填滿太平洋,而且分裂出去的是地幔物質,因此月球沒有地球那樣的金屬核,密度與地核接近,也就變得合乎情理了。而且,透過鐳射測距表明,月球在以每年5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現在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月球為什麼,以每年5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是因為地球引力變小了?還是地球轉速變快了,使得月球受地球的作用力,離地球越來越遠。如果若干年後,月球不再受地球的引力約束,月球或消失在宇宙中嗎?還是像彗星一樣,撞向其他天體而消亡。相反,如果月球,離我們地球越來越近,會不會受引力的影響,撞向地球呢?再有,不管月球遠離地球而消失,或者月球靠近撞擊地球而消失,對地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這些我們都要進一步探測分析,有可能會出現《流浪地球》電影中的橋段,適當調整月球的位置,來保持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衡。
另外,瑞典天文學家,阿爾文提出:“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天體,由於偶然的機會,被地球引力捕獲,成為了地球的衛星”。所有地球和月球存在物質上的差異。這兩種理論,都存在偏頗,像月球質量大小的天體,如果能被地球捕獲,難度是難以想象的,尤其對於月球的繞地軌道,如此規則勻速,更是難上加難。至於後來,美國科學家本茲·斯萊特里提出的大碰撞一說,也未得到天文學家的普遍認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論證。美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愛拜賽爾提出:“近代太陽系形成學說確認,月球是正統的星星,實際上和地球屬於雙子系統關係,而非從屬地球的母子關係”。
他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證:第一月球形成的年代,略早於地球;第二地月的直徑比和質量比相差不多,衛星與主體行星之間,這樣大的比值,太陽系中絕無僅有;第三地球屬於類地行星,而類地行星除了地球和火星之外,其他的都無衛星;第四個月球並沒有繞月旋轉,而是結伴相對而轉;在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公轉軌道都比較光滑,唯有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波浪形。這幾條月球行星論據看似合理,但依然有眾多天文學家,持有異議,我國紫金山天文臺劉炎認為,這個結論過於武斷,月星形成的年代是否早於地球,至今尚無定論。而且即使我們承認月球早於地球,也不能說明月球不是地球的衛星,因為關於衛星和中心行星的年齡,是一種歷史上的地月關係,這也是現實。月球的質量雖大,但還是在地球衛星所應有的質量範圍之內;而月球相伴地球對轉,地球軌道的波浪形起伏,也完全符合力學規律,月球在漫長的演化史上,很有可能曾經是一顆行星,但它現在的確是衛星的事實。因此關於月球的起源,眾多科學家的推論,都說明月球對地球以及我們的生存環境,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的深入探索。
1969 年 7 月,首次載入登月飛行的“阿波羅 11 號”宇宙飛船,在到達月球附近和環繞月球飛行時,曾經根據預定計劃,對月面上最亮的這片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地區進行了觀測。這座著名的環形山的直徑約為 37 公里,山壁陡峭而結構複雜,底部粗糙而崎嶇。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是從環形山的北面進行俯視的,他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說:“環形山附近某個地方顯然比其周圍地區要明亮得多,那裡像是存在著某種熒光那樣的東西。”遺憾的是,宇航員們沒有對所觀測到的現象作進一步的解釋。就在美國洛韋爾天文臺,兩位科學家發現,阿利斯塔克環形山附近的紅斑時,英國的兩位科學家注意到了,另一個著名的環形山,開普勒環形山,也存在類似現象。開普勒隕石坑,在阿利斯塔克環形山東南方向,直徑約35公里,外觀輪廓略呈多邊形狀,幾乎未受到撞擊侵蝕,環高聳的坑沿外,分佈有一圈由噴出物構成的小壁壘,而內側壁上則顯示有坍塌形成的階地狀結構。隕坑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910米,其中西側內壁坡度達到42°,在該側坑壁上有一處壁頂高達3000米,坑內容積約為590.92立方千米,坑底表面崎嶇不平,坐落了一座高約200米的小中央峰。
1963 年 11 月 1 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在拍攝開普勒環形山及其附近地區的照片時,注意到就在這片地區內,在兩小時內兩次出現了紅色發光現象,發光面積大得使他們驚訝,每次都超過了10000平方公里。他們從三個方面對這次有色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他們指出持續時間不長而面積那麼大的發光現象,不可能由某種月球內部原因造成,而應該認為是起因於太陽。其次,他們認為,由於月球不存在大氣,月面受到紫外線、X 射線、伽馬射線等全部太陽輻射的猛烈襲擊,這時,月面的某些地方有可能被激發而發光,面積也可能比較大。再次,他們明確提出,開普勒環形山這兩次發光現象的根源在於太陽面上出現了耀斑。那天,太陽上出現了兩次規模不算大的小耀斑,它們的時間間隔與開普勒環形山的兩次紅色發光現象的時間間隔基本一致。兩位英國科學家的觀點比較新穎,但他們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援。如果他們把月面輝光現象與太陽耀斑聯絡在一起的解釋是正確的話,那麼,月球發光現象也該有周期性,而且在太陽活動極大、耀斑出現較多的那些年份裡,紅斑現象也應該出現得更多、更頻繁。觀測表明,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