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與形塑世界格局的主導因素(1)
2019年4月29日,當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事務主任基倫·斯金納將美中關係公開界定為“文明較量”,並聲稱“中國是美國全球意識形態競爭者,這是我們首次與擁有強大國力的非白色人種對手進行的戰鬥”、美正在制定基於“文明衝突”的對華關係框架時,世界輿論為之譁然。
“文明衝突”的提出,可追溯到上世紀末。當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以意識形態衝突主導的冷戰結束之後,“文明衝突將是未來衝突的主導模式”時,遭到了許多學者和政界人士的強烈反對。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現實世界,文明衝突是不存在的,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為社會和學術界主流群體所認可。
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曾將“文明衝突論”斥為新種族主義。
2019年5月15日,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發表演講,認為“當前,國際上有些人鼓譟所謂‘文明衝突論’,這是十分錯誤的。事實上,真正的文明之間不應也不會發生衝突對抗。”
這個觀點也為我國的許多學者所認同,如有的學者明確指出,“文明”和“文明”是不會衝突的,文明與野蠻才會衝突,文明與文明之間相合的可能性遠大於相爭的可能性。中國人歷來愛好和平。過去,中華文明沒有和任何文明產生“文明衝突”,現在、未來也不會與其他文明產生“文明衝突”。
情感不能代替理性。良好的願望所能夠遮蔽的,只能是眼界而不是事實。
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人類的歷史上,不同的國家、民族都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當不同的文明相遇時,受文明的歷史淵源以及現實中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因素的影響,會呈現出不同的交流模式,並對現實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而深刻影響,同時,又會反過來對文明本身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從交往方式上看,必然多種多樣,但“大致而言,和平與暴力是兩種基本交往形式。”假若以直線來表示,直線的兩端分別為“暴力”與“和平”,中間的數值為0.兩種文明相遇前的狀態處於0點。當它們相遇時,必然會偏向一邊:無論是暴力的一邊還是和平的一邊。
從目前所認可的文明之間的交往模式來看,大部分文明相遇之後,“暴力”與“和平”是同時存在的,純粹的“和平模式”或純粹的“暴力模式”是不存在的。
用座標軸來表示:“和平”與“暴力”分別為座標的橫軸和縱軸,其刻度代表了“和平”或“暴力”的強度,文明交往模式處於橫軸與縱軸之間的區域。在文明交往的不同時段,因“和平”與“暴力”強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交往模式。
也正因為在交往過程中暴力因素或多或少地存在,文明衝突不可避免,或者說是不同文明相遇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階段性的常規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