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邁克爾·斯賓塞(A.Michael Spence)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研究生院Philip H. Knight管理學榮譽講席教授、名譽院長,美國著名智庫胡佛研究所高階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資深研究員
來源:“北大國發院”微信公眾平臺
整理:白堯
編輯:王賢青
我應邀講一講中美兩國面臨的挑戰,以及兩國關係的問題與發展前景。在我看來,雖然我們雙方都各自面臨著許多挑戰,但其中有不少是我們的共同挑戰。
中美的共同挑戰
終結疫情、復甦經濟是中美以及世界所有國家面對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們的共同利益。要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疏通全球供應鏈的不暢,因其已經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長久未有的嚴重通貨膨脹。此時,我們應當團結一心,聯手行動,提高世界各國人民的疫苗接種率,否則變異病毒隨時可能捲土重來,想要結束疫情就會難上加難。我們還必須對數字經濟、大型科技平臺、資料的使用與處理、資料的跨境移動、數字金融等方面加以規範,確保競爭環境的公平性,避免排他性和壟斷。
這些是我們面臨的最主要挑戰,但究竟應當如何應對,目前還沒有清晰的路線圖,因為我們過去從未遇到過這些問題。但是,這些挑戰是各國所共有的,所以我們必須展開對話與合作,共同尋求應對之道。我們要控制各種風險對公眾、隱私和制度穩定性的威脅。另一方面,也應盡最大可能從這一系列技術中獲益。
我們也同樣需要應對不平等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幾十年來一直處於不平等和貧富差距不斷加劇的狀態,而疫情使情況進一步惡化。大多數國家內部都存在這個問題,且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全球形勢都不容樂觀。即使有些國土資源豐厚的國家,包括中美兩國,由於本身坐擁很多大型專案而有能力對沖掉一部分對於家庭及企業的衝擊,但我們還是需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作為一個外國人,很顯然我很難對中國的情況做出更細節的評價,但我知道“共同富裕”這個詞已經得到了廣泛關注。我認為它並不只代表一個挑戰,而是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目標。對於中國提出這個目標,我絲毫不感到奇怪。然而,各種科技和市場的巨大力量在阻止我們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所以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挑戰。如果解決不了,就很難實現包容性的增長。
過去,我們兩國都從世界範圍內的貿易、投資往來、科技交流、人員互動中受益良多。現在,我們必須建立新的交往規則,因為從很多維度上來說,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已經和以前不同了。對此我們都很清楚,但我們要習慣並適應這種現狀,否則將無法充分發揮各自的發展潛力。
我們的另一個共同點,是要找到方法來限制數字技術的進攻性濫用。當今的經濟很大程度上是建設在不斷髮展的數字化基礎上。對於生產率增長和包容性增長模式而言,數字化的好處和機會是巨大的,同時也會促進醫療和教育等關鍵服務的可及性。然而,同諸多強大的科技一樣,其負面作用也一定存在。因此我們需要建立新的規則來限制數字技術的負面使用,無論是在戰爭相關領域還是在網路安全領域都需要達成協議,以防止一些動機不純的人造成威脅。
中美應排除誤解,攜手合作
林毅夫教授特別希望我對中美關係進行評價。對此我不得不說,儘管我們兩國面臨著許多共同的挑戰和問題,但我們之間的關係卻並沒有走在正軌上。我認為我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感覺的人。我相信在美國和中國都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希望能夠共同扭轉兩國關係發展的走向。
在美國,兩極分化問題讓國家治理困難重重,但是兩黨當前對於中國的看法卻是相似的,也就是都持負面態度。部分原因在於美國對華關係的關注點明顯轉向了國家安全問題,忽略了包括經貿往來在內的其他更廣泛的共同利益。我們將這種關係定義為“以科技為核心的戰略性競爭關係”。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據我所知,中國大概普遍存在兩種對美國的看法:一是美國試圖從根本上阻止中國大踏步向前的發展程序,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先進的、高收入的、多機遇的、技術先進的強國;二是美國的經濟政治體制正在走向失敗。
我個人認為,我們對彼此國家的看法可能都不準確,也對兩國關係起不到積極作用。美國方面忽視了中國倡導的和平崛起理念;而中國方面應該認識到,所有國家都會經歷艱難奮鬥的過程,歷史告訴我們,每個社會都會經歷起起落落,不能僅僅因為出現了問題和困難就草率地認為一種體制終將失敗。
由於我們雙方的關係呈現消極發展的趨勢,事實上在所有領域都出現了不盡如人意的結果。貿易往來受限、資本流動不暢、金融體系不可避免的分隔、技術交流也正趨於封鎖的邊緣。“戰略競爭”已經取代了“戰略合作”的位置。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重新找到平衡,而這需要領導力。這樣的領導力不僅僅來自我們兩國的領導人,也來源於我們每個人自己。我們要付諸努力,盡我們所能,來改善現狀。
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這大概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最複雜且最具挑戰性的全球性問題。儘管利用現有的技術、機制和激勵手段,我們能做得有很多,但是,所有認真研究過這個問題的人都會同意我的觀點——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新技術來幫助我們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換言之,憑藉現有的工具是無法實現最終目標的。這是我個人的觀點,這個觀點也並非毫無依據。
我相信,就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而言,如果技術無法自由地、毫無障礙地傳播到全球每一個角落,那麼這個問題就根本無法徹底得到解決。如果在今天與各位的交流中只表達一個願望的話,我期待,無論我們之間存在哪些差異,無論我們面臨哪些複雜挑戰,最起碼,中美可以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來團結行動,共同解決氣候問題。
我想再講一下“共同富裕”這個理念。我的確很喜歡這個理念,因為它表達了非常美好的願望,即我們想打造一個每個人都能蓬勃發展、從中受益,並獲得機會的社會。我希望這個理念可以不僅侷限於中國社會,而是用於整個世界,它要求我們不斷提醒自己去尋找共同富裕的機會和方法,因為歸根結底,我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我也會盡可能多地使用這個詞。我認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面對全球經濟挑戰的過程中,我們都要以共同富裕為目的來權衡利弊。
我想簡單總結一下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正在經歷的四大關鍵轉型。由於我年紀較長,所以見證了不少改變。
第一、眾所周知的大幅度數字轉型,它的良性影響巨大,但在釋放其全部潛力的過程中自然也會經歷起伏;
第二、世界即將發生巨大的能源轉型,這與氣候變化的挑戰息息相關,也會對增長模式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
第三、我們的生物醫學和醫療水平在不斷髮展變革,這非常振奮人心,但也和其他所有技術一樣含有潛在風險,比如,我們能夠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應對多種疾病,產出多種全新的農產品從而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等,但這項技術也很可能被用在違反道德或法律的領域;
第四、隨著亞洲經濟的增長,全球經濟的重心也在向亞洲轉移,這是一件好事。我們要適應所有這些挑戰和轉型。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我們都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挑起爭端,或被其他不必要的事分心,因為應對這些巨大轉型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已經是極其艱鉅的任務,不容我們再浪費時間被其它問題分心,也不應再繼續讓我們兩國間的關係、以及競爭與合作之間的相對平衡繼續走向惡化。我希望合作是我們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