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繁體選書。 本文 說的是《MVP 製造機》 The MVP Machine
2003年 劉易斯的暢銷書Moneyball 魔球 出版 也譯為 點球成金。 《魔球》開啟了21世紀美國 職業棒球 的資料革命,讓球隊開始利用更多更細緻的資料 來挖掘那些受不到 重視的球員。書中典型問題是 預算3800萬美元的球隊怎樣對決 預算 1.2億美元的球隊。2011年 同名電影上映。
2019年 本書《MVP製造機》展示出美國職業棒球的一場新革命。這場革命讓球員進一步 利用高科技產品來改造自己,去挑戰生理極限,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球員。
書中的典型代表 鮑爾 在2020年已經獲得賽揚獎,賽揚獎是美國職棒大聯盟每年頒給最佳投手的榮譽。2021年,鮑爾與洛杉磯道奇隊籤的3年合約金額是1.02億美元。
鮑爾 1991年出生,右投手,大三時,身高183公分 體重79公斤。當年 同校典型的右投手身材 是柯爾。 柯爾1990年出生,身高193公分 ,體重104kg,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最佳先發投手。柯爾比鮑爾高10公分,重25公斤。2020年,他與紐約洋基隊籤的9年合約金額是3.24億美元。兩人是同年參與選秀的,柯爾是狀元,鮑爾是探花。
鮑爾承認,自己不是很強壯,跑的不快,爆發力不強,彈跳力也不好。 根據傳動棒球對鮑爾的評測,他的垂直彈跳能力 只能跳到50公分左右的高度,比一般美國成人男性要低。雖然他 硬舉槓鈴重量 可以達到245公斤,臥推啞鈴重量 也能達到45公斤,但由於體內睪丸酮含量低,身體長不出太多的肌肉。鮑爾的擺臂速度也低於一般的 職業運動員,雖然這樣能使他 承受較大訓練量,因為較慢的擺臂速度 對手肘和肩膀 造成的壓力比較小。
鮑爾的這個身材,球探以前幾乎不可能在第一輪進行挑選,直到林瑟肯的出現。林瑟肯,身高180公分 體重僅77kg,舉手投足 像一名滑板選手,以非常怪異的姿勢投球,但卻在2008 到2009年 連續獲得兩屆賽揚獎。
說完鮑爾的生理條件,我們來看看鮑爾 是運用 哪些反傳統訓練思維,來打造自己的。 小時候他父親就告訴過他:不要盲從,要挑戰權威,獨立思考。
鮑爾七、八歲時,第一個非傳統 訓練器材是加重球,而非 比賽用的標準棒球。他的教練解釋說,在多明尼加共和國,投手會透過投加重球 或任何比較重的物體來強化投球力量。
鮑爾十歲時,非傳統的訓練方式是 長傳訓練 與盡全力投球。 這裡先說長傳訓練。 長傳訓練,看起來不可思議。 因為從投手丘 到本壘板上方 的距離只有60.6英尺,而投球是從三百多英尺開始的,距離增大了5倍。
透過丟數百英尺的長傳訓練,會迫使投手使出渾身解數 來拓展他們的身體極限,從而產生漸進式的 技能增長。另外,長傳訓練 也可增加肩膀向外旋轉的幅度,從而提高投球動作的延展性和靈活度。根據2017年《運動醫學與骨科期刊》的研究顯示,投手僅僅經過三天的長傳訓練,肩膀向外旋轉的幅度就從129.4度增加到135.9度,而 肩膀靈活度和活動範圍的增加,可減少手臂受傷的機率。
鮑爾十二歲時,他的熱身運動可能全美沒有其他小孩做過。把一條彈力橡膠帶,一端固定在欄杆上,一端固定在他的右手手腕上,做肩膀的內、外旋轉運動。這原先是 一種專門為肩膀旋轉肌腱 撕裂患者 設計的康復運動。後來彈力橡膠帶 換成了 搖晃棒。搖晃棒長183公分,採用半鋼性材質,前後兩端各裝有加重的圓柱體,在用它熱身完之前,鮑爾不做任何運動。鮑爾認為應該先熱身之後再丟球,而不是用丟球當熱身。搖晃棒能幫助鮑爾活化肩膀、前臂與 胸肌 上半部分,增加這些區域的血流。
鮑爾十四歲時,參與到棒球農場,也就是專門的訓練基地進行訓練。農場的高幀率攝影機可以非常仔細的分析投手的整體動作,方便更好的模仿,也便於發現思維的誤區。當時鮑爾高中棒球隊教練 傳授的投球做法是:投球時,右腳要達到完美平衡與完美停滯的狀態。
但由於這個做法與投球高手在影片中所展現的並不一樣,鮑爾就沒有采納。 透過模仿影片,鮑爾以強調爆發力,模仿投球動作的訓練手法取代長跑之類的耐力訓練。去農場之前,鮑爾的球速最快是76英里。16個月後,球速最快飈到94英里。
球速的動能公式是Ek=1/2mv²。這樣增加球速的方法會涉及3個層面。變得強壯 以增加體重;採用更有效率的投球機制 與 創造更好的靈活性,以增加速度。鮑爾主要透過不斷改善後面兩項來增加球速的。
看完鮑爾, 我們再來看看新一代棒球教練,傳動棒球創始人波迪的訓練新思維。
首先,不要跟小孩輕鬆的玩傳接球
大聯盟球員之所以比較容易在運動上取得成功,不全是因為他們的基因特別好,基因好是很好的加分項,更多是因為他們大多數都在仿效最有效率的投球機制和動作。如果只是輕鬆的傳接球,保持低極限意圖的訓練,小孩會學到錯誤的動作。
當小孩12歲時,你開始說他們動作的協調性不夠好,運動能力不夠時,你有沒有想過,過去6年,你都在教小孩錯誤的丟球方式。波迪的做法是:叫小孩站在旁邊,然後使出全力朝圍欄丟球,越用力越好,小孩就能學到成人的極限意圖機制。小孩總是會模仿周圍大人的行為。這就是盡全力投球。 只有盡全力投球,才能幫助投手增加球速。不要被不足20米的投球距離限制住了。
第二點,把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 第一性原理推理 的思想,用到棒球上來。
2016年馬斯克TED演講,說他每次創新的過程,都是先將事物拆解到最基本的原理,然後在此基本原理上進行推理思考。第一性原理的推理方式,遠比類推法來的好,因為類推法基本上就是照抄別人的做法,只是稍加一點改變而已。
在拆解 投球動力鏈之後,波迪做的要事之一 是打造投手的剎車系統,透過增強手腕的重量訓練 來提升 減速系統的力量,而非一直在意加速系統。 這個想法是來自 賽揚獎得主馬修所寫的《投手訓練》:每當投手嘗試投出更快的快速球時,他的大腦會想,在手臂完全展開,讓球脫離手掌心之時,身體能安全的剎住手臂嗎?還是會被帶倒? 如果大腦不認為減速肌肉 能夠承受 投球動作所帶來的衝擊,大腦就會下意識的限制 丟球速度。
第三點 學習飛機發明人萊特兄弟,打造出檢測工具來 驗證先前資料,也檢測自己提出的新理論。
在麥卡勒 所寫的 萊特兄弟傳記中 有提到:“萊特兄弟遭遇的最大困難,不是他們打造的飛機效果差,或是很多問題尚未解決,而是當時許多建立已久、被萊特兄弟奉為經典的運算公式 與資料 後來證明都是錯的。於是 一個類似 萊特兄弟風洞的生物力學實驗室被打造出來。 這個實驗室不僅僅做二維影像分析,還可以進行三維動作立體分析。
第四點 採用加重球與減重球搭配的投球訓練,而非一直是標準球訓練。
大聯盟的比賽用球約為145g,在使用約200g的加重球來投擲時,肩膀在用力向外旋轉或者 身體在向後傾倒時,手中的球會感覺更重,身體需要去適應更大的總重量。 而減重球投擲 能增加手臂的移動速度,創造更高的爆發力。爆發力在決定最終投球速度上扮演關鍵角色; 靠著加重球與更大的總重量來強化身體,可以讓身體承受更大的爆發力衝擊。
這與喬治亞大學 人體運動學教授 紐威爾的 限制性訓練理論 如出一轍。它的核心觀點是 在訓練時調整三個特定限制的任意一項,就能增加進步速度。也就是說學習一個新技能最快的方式,就是強迫自己在改變環境、器材或運動方式的情況下, 持續操作那項技能。
加重球與減重球,就是器材變化的例子。如果你都一直保持固定模式投球,你會進入自動導航模式,這種沒有改變限制條件的做法 基本上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投手沒有強迫自己的心思全程保持活絡。更有效的訓練方法是 每一次練習都採用 不同大小 不同重量的球。每一球投出去的感覺都不太一樣,會迫使球員的心思保持活絡,也能讓身體去適應調整。如果投手的投球出現問題,找不到球感,那麼他下一次練習 應該嘗試 非標準規格的用球。
這種差異性練習 不同於 棒球界 傳統上採用的 段落式練習。段落式練習,說的是 先練好一項技能,才能繼續練下一項技能。以擊打練習為例,擊打者 要先把投手投出的一種球路練好之後, 再練下一種球路。但是這種練習效果 在實戰中遠差於隨機性練習,更不要談專門定製的 差異化練習了。
用TED 演講中提到的差異化呼吸做個對比。 水式呼吸,吸氣4次吐氣4次,用來平衡身心,如同喝水; 威士忌式的 呼吸,吸氣4次吐氣8次,用來大放鬆與入眠,如同喝酒;咖啡式呼吸,不吸氣吐氣10次,用來興奮自己,如同喝咖啡。 三種方式可用在不同時段。
最後,在使用加重球訓練時,即使是在有教練輔助的情況下,受傷的風險還是存在的,但波迪認為承擔一些必要的風險 是值得的。因為 如果不具備優質的球速,投手將無法在大聯盟生存。 他曾經做過職業賭徒,從中學到的一課是:實在太少人願意冒險追尋最高報酬了。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說,最大的風險是機會風險,時間過了,人老了,就沒有機會了,這點誰也擋不了,身為運動員一定要嘗試 挑戰最大產出,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得承擔必要的風險。
出於對投球的生物力學 與棒球科技的興趣,鮑爾與波迪連線在一起了。現在來看看鮑爾是怎樣挑戰“一萬小時練習法則”的。
“一萬小時練習法則”是由2008年暢銷書《異類》的作者葛拉威爾所創造的。 基礎來源是1993年佛羅里達 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艾瑞克森發表的,研究的是音樂新手變成專家 所需要的練習時間是多少。這份研究原本沒什麼人知道,直到被葛拉威爾無意發現,並寫入書中。
艾瑞克森在《異類》出版後澄清,練習的品質比練習的時間長短更重要,而葛拉威爾並沒有去區分。在艾瑞克森的研究中,音樂家的刻意練習,是指大量積累 帶有目的性的改善性的訓練,這樣才有利於更快的精通技能。單純練習一項樂器一萬小時,不代表你就能成為該樂器的大師。
艾瑞克森在自己的著作《刻意練習》中提到,一個人針對一個動作做越多的練習,就能在大腦 特定神經 傳導的路徑上 創造出更多的 髓磷脂,從而促使大腦更快、更有效率的傳遞神經資訊。髓磷脂的存在,代表 人類才能 不被受限。艾瑞克森不相信增進技藝的過程有任何捷徑。
棒球史上的大多數時間,投手都是靠著不斷的試錯 來學習新球路的。不知道有多少投手,浪費了多少時間,只為尋找那些難以捉摸的手感。假如投手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捷徑,也就是更快取得反饋,更快執行練習,更快獲得技能,他就可以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問題是:要怎麼做,才能縮短 學習新技能的 曲線? 雖然刻意練習 是所有成就卓越人的必經道路, 但鮑爾藉助 高科技產品 創造出一條通往新技能 學習 的捷徑。
高科技產品1號 艾傑高速攝影機
當前賽場上的一般攝影機 與球路追蹤系統 主要是用來捕捉球的運動軌跡。艾傑高速攝影機的獨特之處在於:能以每秒數千張的高畫質幀率,清楚呈現運動員手臂的運動軌跡 以及手指製造球體旋轉的過程,從而告訴運動員,球到底是怎麼脫離他的手掌的。這樣,運動員可以透過調整手臂與手指動作,來 設計一種新的球路。 一般攝影機展現的是最終結果,而艾傑高速攝影機 展現的是 產生結果的原因。
舉例來說, 投手會認為自己能透過手指移動,有意識的控制球的出手時機。而艾傑攝影機的影像則顯示:投手是靠手掌的力量使球體直線加速,最終迫使手指向外展開。
高科技產品2號 瑞布索托
瑞布索托是一種 行動式 球路追蹤裝置。 瑞布索托在傳統球速識別的基礎上,增加轉軸識別 與 轉速識別。
結合艾傑高速攝影機 與瑞布索托 等球路追蹤科技,鮑爾對投球中 轉軸與轉速的掌控大大加強。 球路以第一性原理來看,就是某種球速、轉速與轉軸的結合。這樣除了快速球外,曲球、變速球等 偏向涉及 轉軸與轉速的球路 也能得到提高或重新設計。新設計一種球路,並熟練使用的話,會非常有利於 提升投手的競爭力。
高科技產品3號 普洛提斯
普洛提斯可以提供純向心運動的訓練,如同投手康復時 常用的水中物理療法。以舉重為例,向心運動發生在舉起重量時,而離心運動是發生在放下重量的過程,離心運動會對肌肉組織造成較大破壞,從而創造出了更大的增肌效果,但同時也會提高運動傷害的風險,拉長恢復 所需要的時間。
純向心運動,可以在避免離心運動缺點的情況下,達到強化爆發力和增肌的目的。另外,普洛提斯還能提供 多方向的阻力 來刺激肌肉,增大每次運動的效益。 這樣,球員至少可以做 一些低傷害風險的運動 來保持體能狀態,而不像以前 主要靠休息。
高科技產品4號 K背心。
K背心不同於 常規的擊球反饋系統,他們記錄的是結果。K背心 透過測量臀部轉速、軀幹轉速、肩膀轉速、手臂轉速、手掌轉速、球棒轉速等資料,觀察擊打能量在它們之間的傳導關係,來尋找擊擊打者的問題點。 然後,再針對某個表現不佳的環節,提供改善與加強的訓練建議。
雖然棒球科技日新月異,但投手的基因會導致的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身體組織,像肌肉 結締組織 關節 神經等 有所不同。比如說,有的人能夠承受較大的訓練量,但卻無法創造出很快的速度;有的人可以舉起很重的重量,但卻沒有辦法很快的 重複抬起 較輕的器材。
球速主要跟肌肉有關,表示它是可以被訓練提升到某個程度的。然而,轉速就不一樣了。球的轉速及轉軸,關乎投手 關節的移動範圍大小 和結締組織的延展性。結締組織 延展性好的投手,投球像是把橡皮筋拉長與釋放,能創造出瞬間歸位的效果。加上肌肉動作之後,能夠在球體上 施加出很好的 旋轉力道。延展性不怎麼好的投手,訓練提升的難度會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棒球科技對於投手更為有利,業內對於 擊打技術的瞭解 相對於投球技術來說, 還是比較原始的。如果鮑爾是擊打者而不是投手,同樣的條件下, 他要上大聯盟的機會 會小很多。本書對此原因著墨不多。 在《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中有提到一些原因。
首先,擊打者的身體反應時間非常短。2018年 大聯盟先發投手的 快速球平均時速是93.2英里,棒球從被投出 到抵達擊打者 面前的用時 只有約443毫秒,距離是60.5英尺。 大腦需要至少80毫秒的時間,才能針對眼睛看到的資訊進行處理,並對動作進行微調;如果 要改做一個完全不同的動作,至少要花200毫秒。 因此擊打者最多隻有363毫秒的反應時間。
另外, 根據日本的一項研究 擊打者的視線在最後150毫秒被遮蔽時,其擊打表現與完全沒有遮蔽時一樣好。也就說,在最後的150毫秒看到球, 對擊打沒有什麼幫助。 這樣去掉最後的150毫秒,擊打者看到球 之後 的有效反應時間最多隻有213毫秒,最少只有93毫秒。 另外, 快速球 球速是在逐漸增加的。 2008年大聯盟先發投手的快速球 平均時速是91.3英里,2018年已上升到93.2英里。
第二點,擊打者需要處理 共軌效應。 共軌效應是指每個球的 初期飛行路徑會相同。舉例來說, 如果有兩顆球,一顆球是時速90英里的快速球,另一顆是時速76英里的曲球,兩者可以儘量維持相同的初始軌跡,越久越好,這樣擊打者 就無法在最後必須揮棒之前分辨出是哪種球路,因為兩種球路的 最終的落腳位置是不同的。另外,擊打快速球和曲球的揮棒引數 也是不一樣的。當投手 讓儘可能多的球路 形成共軌效應時,這將進一步消耗擊打者有限的反應時間。
最後一點是,慣用手剋制。一般來說,右投手 比較容易三振 右撇子擊打者,但不習慣面對左撇子擊打者。左撇子擊打者面對左投手,也不吃虧。 所以如果擊打者的慣用手是右手,那麼只能多加訓練,以克服常見的 右投手。
所以,當前很多擊打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是很好的遠動員。在下一個突破性的棒球科技出現之前,擊打者還是有一個訓練上的優勢的。他們可以非常多次的全力揮棒都不會受傷;反觀投手 能使出全力的練習球數 就有限很多。只要擊打者 繼續勤加練習,他們還是有機會趕上投手的 發展步調的。
擊打之王威廉姆斯提過兩句話,一個偉大的擊打者不是天生就很厲害。偉大的擊打者是練出來的,是由不斷的練習、修正,以及足夠的自信所造就的;還有一句是 一天不是隻要揮棒100次,而是要揮到500次。這感覺像《師父》中的廖凡: 十五歲開始,每日揮刀500下。
這段結束前,再強調一下“一萬小時練習法則”的前提。 即使你有正確的,甚至是捷徑的方法,也知道刻意練習的越多, 就越能成為專家、高手,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熱情,沒有對進步的渴望,沒有對目標近乎瘋狂的執著,這些思維與策略是沒有用的。 鮑爾是那種願意付出最大努力,把自己潛能發揮到極致的人。
說完一萬小時的練習法則,我們來看看一名投手在通往大聯盟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三種指導思想。高科技指導,前面提過了。 現在來說說 傳統的普通指導。
除了短命但成效卓著的皇家隊 棒球學院之外,棒球史上 是大多數球員的發展 都來自於偶然的機會與運氣。1989年春訓時,投手葛拉文用一種當時很奇怪方式——中指與無名指貼在棒球 縫線邊緣,撿起朝他滾來的球,並傳回內野。就這樣,他發現他的招牌 圈指變速球。而就在去年,1988年,同樣是他,吞下全聯盟最多 敗投數,十七敗。葛拉文 後來榮獲MVP、兩次賽揚獎 併入選棒球名人堂。
普通教練常見的問題指令有:
“多用你的腿”,請問這句話是指腿多用點力氣,還是腿動的快一點?
“身體不要開掉”,請問這是指上半身還是下半身?
“重心保持在後”,請問,要保持多久?
“投完球后,馬上呈現防守動作”這句話是錯誤的,這會破壞投球的動力鏈。
複雜一點的,如:投球過程中,戴手套的手要向前腳的方向展開,不要收攏在軀幹旁。 核心思想是四肢 需保持平衡且 反方向的相互牽制。 但這個平衡思想是錯誤的。正向分離的思想才是正確的。 正向分離是指投手把球送出去以後,戴手套的手需要收攏到靠近身體的位置,此動作可以促進軀幹的旋轉,提高軀幹的旋轉速度,進而增加球速。軀幹轉速是左右球速的關鍵之一。
再來看看知名指導。
翻開 佩卓的自傳《神之右手》,查詢書中提到的那些 給他重要幫助的球員或教練,發現他一路走來,遇到太多知名指導了。佩卓職業生涯共獲得三次賽揚獎,當前大聯盟有史以來 獲得過三次賽揚獎的 只有十個人。 另外, 佩卓的身材與林瑟肯一樣,身高180公分, 體重77kg,與大三的鮑爾相近。
第一位知名指導 是佩卓的哥哥 投手雷蒙 ,職業生涯一次入選全明星陣容, 雷蒙相當於是是佩卓棒球生涯的領路人。
第二位與第三位是山迪與強尼。山迪在道奇隊訓練營傳授 佩卓 道奇隊特有的投手站位方式: 勾住投手板。山迪是MVP投手, 3次賽揚獎得主。 強尼進一步指導佩卓。強尼是MVP投手,4次入選全明星陣容。 這種站位方式非常困難,但非常有用, 後來37歲的柯特,也是MVP投手,還向佩卓來學習,效果是快速球時速 馬上提升2-3英里。即使最後腳踝受傷,要往腳踝注射麻佳因,一種區域性麻醉劑, 他還是在堅持。
第四位是捕手蓋。他指出佩卓變速球中問題。佩卓原先是照抄哥哥雷蒙的握法來投變速球的。但他的手指並沒有哥哥長,需要作出調整。
第五位是在小聯盟二A球隊 聖安東尼奧 教會隊 遇到的伯特。美國職棒大聯盟之前是小聯盟。小聯盟細分有七個等級,可簡單理解為1A 2A 3A。伯特是MVP投手,一次入選全明星陣容。伯特繼續給佩卓 強化勾住投手板的訣竅,並指導佩卓怎樣掌控進球點
第六位是小聯盟三A球隊,阿布奎基隊的 總教練湯米。他教佩卓投曲球。湯米是投手,榮獲兩次大聯盟年度最佳教練獎
第七位是佩卓剛上大聯盟時,遇到道奇隊傳奇投手唐。唐得過一次賽揚獎,九次入選全明星陣容。他告訴佩卓,擊打者能從他的手套形態中識破他的投球策略。當時佩卓投快速球時,手套緊緊收起;投變速球時,手套呈扇形張開。
第八位與第九位是麥達克斯與葛拉文。1996年佩卓第一次入選全明星陣容時,在比賽中向麥達克斯與葛拉文偷師:發現他們可以做到非常精確的 控制曲球與變速球的進球點,而不單單是快速球 能做到。麥達克斯四次獲得賽揚獎,八次入選全明星陣容。葛拉文是MVP投手,兩次獲得賽揚獎,十次入選全明星陣容。
第十位是投手教練 巴比,他是蘭迪首次獲得賽揚獎的教練。 蘭迪是MVP投手,五次獲得賽揚獎,十次入選全明星陣容。他讓佩卓專注 有更大改善空間的曲球,而不是已經投的很好的 快速球與變速球上。1999年 佩卓把 曲球水平 提升到與快速球和變速球一樣好後,他連續兩屆獲得賽揚獎。
書中,除了捕手蓋不知名,以及一名提供幫助但沒有找到資料的教練外, 其餘都是業內高度知名人士。或許佩卓運氣很好, 但也應了那句老話, 名師出高徒。
這讓我想起多領域高手,維茨金。他從九歲起 八度獲得全美西洋棋冠軍,師傅是潘道菲尼,國際知名西洋棋老師。維茨金十八歲起,學習太極拳,贏得二十一次全美太極拳冠軍及多次世界太極拳冠軍,師傅是美國陳至誠太極學院創始人陳至誠。後來取得巴西柔術黑帶,師傅是加西亞,五次巴西柔術世界冠軍。
綜合三種指導方式來看,普通球員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儘可能的找名師或善用科技,科技比名師的好處在於打破地域的限制。維茨金出生在紐約,三個師傅也都是在紐約。 《MVP 製造機》核心也是在講,在科技的幫助下,MVP不再遙不可及,雖然高科技裝置價格不便宜,一臺艾傑高速攝影機 售價5500美元。
說完指導思想的不同,再來看看魔球發展階段的演變。《魔球》裡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都發生在球員的流動與轉手。球隊奧克蘭運動家,在團隊薪資預算 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透過詳盡的資料分析來獲取 比其他球隊更對的球員 以保持競爭力。但《魔球》忽略去講 球員的養成與發展,這或許也是棒球界過往很長時間存在的一個盲點。
作者劉易斯 在書中提到,魔球時期運動家的總管比恩 沒有投入太多時間與精力在球員的養成上,這或許與 比恩早年的個人經歷有關。比恩在球員時代曾是充滿運動天賦的選手,在選秀第一輪就被球隊選中, 雖然他沒有把運動天賦化為場上戰績。
當時比恩不需要花太多注意力在改造球員上,因為市面上有太多便宜、標價帶有折扣的優質球員了。像海特博格,運動家陣營中的第三強 擊打者,2002年單年年薪只有九十萬美元,只是大聯盟薪資下限 的三倍而已。運動家當時不用付出太多成本,就能靠著他們從選秀中特意挑選的球員,搭配從其他球隊輕易取得的優質球員,打造出一支勝多敗少的隊伍。
但是,這並不代表運動家沒有從球隊內部體系提拔球員,只讀魔球的人或許不知道,運動家那幾年的成功 其實也要歸因於幾位 他們自家農場養出來的英雄。
隨著《魔球》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仿效者出現;以賽博計量學為核心,預估球員表現的公開預測系統 沛可達上線,賽博計量學,一種專門測量棒球比賽統計資料的方法,開始席捲棒球界。運動家又回到以前資金短缺所帶來的困境了,勝少敗多。2015年大聯盟在春天推出 Statcast,棒球界開始徹底資料化。
十多年的時間,棒球界從 球員評估領域的操作空間 大於球員養成與發展的操作空間,演變成 球員養成與發展領域的 操作空間 大於球員評估。 從魔球,Moneyball 演變成強化球,Betterball, 從發現價值 切換到 創造價值。
曾擔任過投資分析師的 揮棒機制專家 威勒森. 在他2018年出版的著作《量化擊球學》中提到,自從棒球產業解鎖了資料的奧秘,就一直有個資訊差 阻礙了球員發展領域的進步。
因為“球隊裡資料分析部門只注重資料分析,幾乎不談棒球的動作機制。而相對較傳統的教練團和球員發展部門,只注重 指導選手的動作機制,不太去管資料和資料,棒球界沒有一個職業發展,能同時涵蓋資料分析和動作機制探討,不存在兼顧這兩個領域的人才庫。在這兩個領域中間,有一大塊很少人耕耘的知識沃土。如果不把這兩個立場極端對立的領域結合在一起,就沒有辦法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那些能善用高科技挑戰生理限制的球手,正是把這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的典範,是少數去耕耘兩個立場中間的人。
最後,有必要提的是,全書中除了個人的變革, 也有組織的變革。個人的變革中,除了投手,還有擊打者。除了科技主導變革,還有一些像正念減壓等軟科學變革的內容。 我挑的是貫穿全文、受益於科技指導的投手鮑爾。 如果你對其他部分有興趣, 請查閱原書。
在全文結束前, 我提一下蘇炳添在32歲,多數運動員該退役的年齡,跑出9.83秒,打破亞洲記錄的背後。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共獲得金牌51枚,獎牌100枚。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共獲得金牌38枚,獎牌88枚。
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共獲得金牌26枚,獎牌70枚。 2016年相比2008年金牌下降近一半, 獎牌下降3成。總結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學化訓練水平不高。
2016年奧運會後, 中國體育開始大變革。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換新。 新局長希望各總教練在經驗之外, 要狠抓資料。 蘇炳添的背後有多達12人的團隊,負責體能、戰術、生理等各項資料指標。
2017年 蘭迪 成為蘇炳添的主管教練。蘭迪大量收集優秀短跑運動員的資料,建成資料庫, 並與運動 生物力學專家合作,把資料庫建成3D模型系統。 把蘇炳添的身高、臂長等資料輸入後,會得到最理想的百米跑技術動作模型。 然後再用高速攝像機把蘇炳添的跑步過程拍下,輸入系統與理想模型進行對比。
結果發現,蘇炳添的前7步步長偏小、膝蓋空中停留時間短、大腿與小腿夾角偏大等各種肉眼 難以糾正的問題。 蘇炳添用3年時間對這些問題進行調整, 最終將百米成績再提高0.08秒。
透過在科研方面的大力投入,2020年東京奧運會中國共獲得金牌38枚,獎牌88枚。 追平倫敦奧運會的成績。
也真心希望, 記錄片《棒!少年》中的人,能看到這本書,把書中的知識運用起來。
圖書資訊:
《MVP 製造機 》 THE MVP Machine: How Baseball's New Nonconformists Are Using Data to Build Better Players
作者:班·林柏 Ben Lindbergh、崔維斯·索契克 Travis Sawchik
英文原版出版於2019年,中文繁體版出版於2020年5月 譯者 李秉升
中英文名稱對照:
《魔球/點球成金》 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賽揚獎 Cy Young Awards
《運動醫學與骨科期刊》Orthop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傳動棒球 Driveline Baseball
搖晃棒shoulder tube
《投手訓練》Coaching Pitchers
限制導向訓練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 training
段落式練習 block practice
《異數》outliers
《刻意練習》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艾傑高速攝影機Edgertronic High Speed Video Cameras SC1
瑞布索托Rapsodo
普洛提斯 Proteus Motion
向心訓練concentric-biased training
K背心K-Vest
皇家隊棒球學院Royals Academy
正向分離 positive disconnection
佩卓《Pedro》
麻佳因 Marcaine
聖安東尼奧教會隊San Antonio Missions
阿布奎基隊 Albuquerque
賽博計量學 sabermetrics
沛可達 PECOTA
《量化擊球學》Quantitative of hitting
劉易斯 Michael Lewis
鮑爾 Trevor Bauer
柯爾 Gerrit Cole
林瑟肯 Tim Lincecum
波迪 Kyle Boddy
馬修 Mike Marshall
麥卡勒 David McCullough
紐威爾 Karl Newell
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艾瑞克森 Anders Ericsson
威廉姆斯 Ted Williams
葛拉文 Tom Glavine
佩卓 Pedro Martínez
雷蒙 Ramón Martínez
山迪 Sandy Koufax
強尼 Johnny Podres
柯特 Curt Schilling
蓋 Guy Conti
伯特 Burt Hooton
湯米 Tommy Lasorda
唐 Don Drysdale
麥達克斯 Greg Maddux
巴比 Bobby Cuellar
蘭迪 Randy Johnson
維茨金 Josh Waitzkin
潘道菲尼 Bruce Pandolfini
陳至誠 William C. C. Chen
加西亞 Marcelo Garcia
比恩 Billy Beane
海特博格Scott Hatteberg
威勒森D.K. Willardson
蘭迪 Randy Huntington (蘭迪·亨廷頓)
本書以外的參考
《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 The Best How Elite Athletes Are Made 譯者 楊鈴萱
《神之右手 佩卓 馬丁尼茲自傳》 Pedro 譯者 威治
TED 演講 Change Your Breath, Change Your Life Lucas Rockwood (呼吸如何提高你的生活質量)
《三聯生活週刊》2021年第35期 38塊奧運金牌背後:科技起了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