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美關係的幾點思考
——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在2021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講話全文
2021年12月20日,外交部原副部長、前駐美國、日本大使崔天凱出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聯合舉辦的2021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並作“關於中美關係的幾點思考”專題發言。
中美關係的變化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極為突出、引人注目甚至是舉足輕重的部分。同時,世界那麼大,不是隻有中美兩家。對於中美之間、大國之間的博弈,也不能只看到地緣政治、地緣戰略。推動變局的有更深層次、更廣泛影響、起更長遠作用的力量和因素,比如說經濟發展及其帶來的格局調整、科技進步及其促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文化覺醒和復興及其激發的碰撞和交融、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其產生的對國家與社會治理的訴求,等等。我們要善於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互動中抓住形勢變化的方向、趨勢和根本原因。我們經常說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首先要看清歷史正確的在哪一邊,人類進步向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要求我們,“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就是要我們掌握科學的方法論。習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就《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作說明時,再次強調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當然是指導全黨方方面面工作的,外交工作也絕不例外。我們日常處理的是一件件具體事情,但心裡想的應該是大的格局,不能成為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者。只有這樣,我們在對美和其他外交工作上,才能像毛主席說的那樣,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其實,在平時工作中就有不少需要我們這樣認識和把握的具體例子。如氣候變化問題,從面上來看,炒得很熱的似乎是自然界的挑戰,自然界的挑戰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看得透一點、深一點,實際上事關科技的進步、產業的興衰、產業鏈的調整,我們如果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觀察和分析問題,就能夠看到這實際上是一場各國關於科技發展先手棋、未來產業競爭力、國際規則和標準演變的博弈。
又如,基辛格博士最近出了一本新書《人工智慧時代和人類未來》,是與谷歌前執行長施密特和麻省理工學院蘇世民計算機學院院長鬍滕洛赫爾一起寫的。基辛格博士曾對我說過,同樣是研究人工智慧,搞技術的人關心的是應用(application),他關心的是影響(implication)。所以背景和經歷很不相同的三個人共同寫了這樣一本書,去分析人工智慧時代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這反映了他們對新事物的高度敏感。一個新的東西出來,他們馬上就能做深層次、前瞻性的研究,把科技同政治、社會、人文甚至國際關係結合起來研究。我們應該認識到,像這樣的科技創新及其應用,肯定會對人類社會各方面產生廣泛影響,遲早會反映到國際關係、中美關係上。誰看得遠、抓得早、準備得好,誰就有戰略主動。我們不能等到這一切已經在中美關係上產生作用了,已經成為中美關係的焦點了,才想起來去研究,才匆匆忙忙搞幾句口徑去應對。這種意識的缺失,其實也是鬥爭意識的缺失,也是鬥爭精神缺失。辯證唯物論本來是我們的優勢,是我們的鬥爭利器,我們應該用得更好。
二、關於如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域性中認識和運籌中美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一再指出,我們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六中全會決議把“堅持人民至上”列為十條歷史經驗之一。現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人民的嚮往和追求,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堅定不移地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實際行動。是不是有利於實現這個目標、能不能服務好這個戰略全域性,是衡量外交工作包括對美工作做得對不對、好不好的唯一標準。這就是習總書記常說的,我們要時刻牢記的“國之大者”。這也就是我們對美鬥爭的“為何而戰”。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講的鬥爭,不是為了鬥爭而鬥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鬥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幹實幹、攻堅克難”。具體落實到對美工作上,我體會有幾個方面要著力做好。
首先,中美關係目前所處的歷史階段還會延續相當長時間。美國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一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乃至種族都很不相同的大國崛起。而且美國對華政策中是有種族主義因素的,只不過有的人不說罷了。美國勢必千方百計、不遺餘力甚至沒有底線地對華打壓、遏制、分化、圍剿。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充分的準備,應對好中美關係今後的曲折、動盪甚至“坐過山車”的場景。堅決維護好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好14億人民艱苦奮鬥的成果,維護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域性。
同時,既然鬥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利益和戰略全域性,那麼在鬥爭過程中就應該盡一切可能減少涉及利益和全域性的代價和影響。原則上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不打賭氣仗,不打消耗戰。人民的每一點利益都來之不易,我們絕不能讓任何人掠奪,也絕不能因為我們自己的大意、懈怠和無能使之遭受損失。
對於我們每一個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來說,在對自己的要求上也要牢記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和戰略全域性需要放在首位。外交工作、對美鬥爭責任重大,任務艱鉅,要學習總書記的榜樣,努力做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越是艱險越向前”。面對挑戰和誘惑,要放下個人得失榮辱,敢於擔當,甘於吃苦,面對複雜的形勢,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不要總想著當“網之紅者”。我們的對手中有些是極端自私、沒有良知的,而我們是共產黨人,有理想信念、科學理論、寬廣胸懷、高尚情操,我們不僅在實際鬥爭中要戰勝他們,在人格上也要打敗他們。
三、關於如何在對美工作中更好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這一點實際上是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向大家請教的。我們講的“四個自信”,其中包括文化自信。六中全會決議要求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也是典範。他在對外交往中大量地、有針對性地、恰到好處地引用了中華民族文化經典,而且內化於很多論述和主張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其實就蘊含著很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相比之下,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差距還是很大的,改進的空間也是很大的。現在的問題是,往往是西方設定議題,我們忙著做文章。如果總是用別人設定的話語體系來講我們的故事,是很難講好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這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對外工作包括對美工作中是否已經充分發揮出來?怎樣才能發揮得更好、更有效?這不僅僅是我們的講話和文章中多引用一些經典,更需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境界、哲理、情懷、真善美融合進對外工作中,既有獨特的魅力,又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六中全會決議要求我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我們以這樣的精神努力做好對美工作,落實好黨中央對美方針和部署,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謝謝大家。
(此文系前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2021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的發言全文,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