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覆滅後一直到文藝復興之間的1000年裡,歐洲的歷史沒有幾個人說的清楚。歐洲沒有24史,但是有一個東西在歐洲史沒有變的那就是基督信仰。從羅馬皈依基督教一直到現在,這種信仰貫穿歐洲歷史。
西班牙聖索菲亞教堂中的教皇塑像,這座雕像的腳被世人親吻了800年
君士坦丁大帝前的羅馬
公元313年羅馬君士坦丁一世皇帝釋出米蘭法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這時中國正值永嘉之亂,胡人南下,漢人衣冠南渡)。又過了10年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在此之前基督教在歐洲的境遇可謂十分悽慘,各地教會人員在羅馬政府的迫害下,要麼被處死,要麼被流放。比較著名的迫害是羅馬暴君尼祿,他一把火燒了羅馬城,然後把這場大火歸咎於基督教徒。並以此為理由屠殺基督徒。
1.而改變基督教命運的羅馬皇帝在此刻誕生了-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出生的時候羅馬的皇帝是戴克裡先,這位皇帝的出現穩定了政局,羅馬帝國剛剛遭受了3世紀滿族入侵的劫難。
為了更好管理帝國,羅馬被戴克裡先一分為四,由四位統治者分別統治。這四個統治者是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兩個”凱斯”,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烏斯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加勒裡烏斯,君士坦丁的父親統治今天的法國,英格蘭和部分西班牙,圖中黃色的部分。
這就是羅馬的四君統治時期,這裡要注意四位統治者的地位並不是平等的,其中“皇帝”是第一君主,“奧古斯都”是第二君主,類似於小皇帝。大小皇帝分別控制羅馬的東西兩部分,而大小皇帝的控制地區,分別再指定一個”凱撒”把東西羅馬再次一分為四。
而根據計劃,”皇帝”和”奧古斯都”退位後,原來的”凱撒”會晉級為”奧古斯都”,然後他們會再指定兩個新的”凱撒”,以此迴圈罔替。
這樣做的好處是,地方元首可以集中精力解決自己管區的政治軍事問題,畢竟隨著羅馬帝國領土的擴張,加上古代通訊和管理手段的侷限,一個皇帝是沒有辦法方方面面的解決帝國所有的問題的的。
而四君統治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他們只會優先考慮自己管轄範圍的利益,而不是羅馬城的利益,從此開始羅馬城已經不是世界的中心了,最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居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羅馬城被慢慢的遺忘。
2.雄主誕生
公元272 年,君士坦丁出生在今天的塞爾維亞,母親是一位希臘人,地位卑微。 後世很多人猜測他的母親是君士坦丁烏斯的小妾,而非正妻。因為居士坦丁烏斯作為凱撒管理西部的羅馬,他的兒子我們的主人公君士坦丁從小是在東部羅馬-大皇帝戴克裡先的眼皮底下長大的。原因很簡單,他是人質,羅馬的四位統治者誰也不信任誰。
君士坦丁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還有哲學,在此期間他也親眼目睹了戴克裡先對於基督教徒的迫害。戴克裡先時期羅馬對於基督教的迫害達到了巔峰,史稱“大迫害”。彼時戴克裡先先後釋出四道敕令,在羅馬境內毀滅基督教,焚燬聖經,剝奪教職人員一切權利並將他們全國性強制獻祭,違令者直接處死。可能是早年作為人質成長的經歷,君士坦丁一生都宣稱他是戴裡克先的反對者,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也激起了君士坦丁對於基督教遭遇的同情。
公元305年,羅馬東西兩部分的大小皇帝(戴克裡先和馬克西米安)同時退位。原來的兩位凱撒君士坦烏斯和加勒裡烏斯晉級”奧古斯都”,而空閒出來的”凱撒”由塞維魯(加勒裡烏斯的親信)和馬克西米努斯(加勒裡烏斯的侄子)擔任。這時的整個格局一目瞭然,君士坦丁烏斯知道加勒裡烏斯大權獨攬,而他的兒子如果還呆在東羅馬待著早晚得死。其實早有傳言,大皇帝戴克裡先就是被加勒裡烏斯逼迫退位的,而原本指定的新凱撒是我們的主人公君士坦丁和馬克西米安的兒子。
3.逃出昇天,繼承大統
就在戴克裡先退位的同年,居士坦丁烏斯要求加勒裡烏斯放他的兒子君士坦丁去西羅馬參與他在英格蘭的軍事行動。這是一個類似鴻門宴的故事,君士坦丁宴請加勒裡烏斯,在酒精和美女的迷惑下,加勒裡烏斯答應放君士坦丁去西羅馬。居士坦丁趁加勒裡烏斯酩酊大醉騎馬直奔西羅馬,等到加勒裡烏斯酒醒發現君士坦丁已經追不回來了。
君士坦丁到達西羅馬或直奔英格蘭,參加他父親在那裡的軍事政府。
羅馬從來就沒有徵服過整個不列顛全島,北部的蘇格蘭地區從來都在羅馬統治之外。消失的羅馬第九軍團就在被猜測在蘇格蘭山區全軍覆沒。而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島建立哈德良長城來防範北方皮克特人的南下。
居士坦丁烏斯在不列顛的軍事征服度過了哈德良長城,企圖向北開啟僵持的局面但是並沒有取得成功,相反居士坦丁烏斯死在了征服戰爭中,史料記載他是病死在公元306年秋天的。他死前傳位給君士坦丁,並向加勒裡烏斯傳達了他的遺願。
當加勒裡烏斯收到西羅馬的來信後,怒火中燒。他差點真的燒了居士坦丁烏斯給他寄來的信,不過他的幕僚阻止了他。因為拒絕承認居士坦丁就意味著東西羅馬正式開戰。於是加勒裡烏斯妥協了,不過他只承認居士坦丁是凱撒而不是奧古斯都,理由是繼承要遵循四君制度。
加勒裡烏斯對於君士坦丁的妥協激起了另個一人的憤怒-馬格森烏提斯(原西羅馬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的兒子)。在加勒裡烏斯的政治佈局中,他的摯友塞維魯是用來制衡馬格森烏提斯的,但是小皇帝馬克西米安雖然退位了,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力量仍然健在。在一系列爭鬥之後(史稱馬克西米安叛亂),塞維魯被擊敗了,而馬克西米安真正繼承了他父親的大位,統治西羅馬的義大利,西班牙和非洲地區。
就這樣西羅馬有了兩個野心勃勃的新統治者,君士坦丁和馬格森烏提斯。兩者的競爭逐漸白熱化,老謀深算的加勒裡烏斯曾經嘗試過解決他們兩個矛盾,然而他已經無能為力了。
4.西羅馬的王者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召集軍隊,據載君士坦丁從不列顛,高盧和凱爾特地區共徵召9萬步兵和8千騎士。而馬格森烏提斯則召集17萬步兵和1萬8千騎士。
君士坦丁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衝向羅馬城並在臺伯河岸邊和馬格森烏提斯進行決戰。臺伯河和羅馬城的關係相當於長江和南京。而如果居士坦丁和可以衝過臺伯河,他就能直搗馬格森烏提斯老巢。
此時橫亙在臺伯河上的米爾維安大橋成為決戰的關鍵,因為此時他是唯一能透過臺伯河的通路。馬格森烏提斯意識到必須不顧一切守住這座大橋,但是他的部署出現了致命的問題。
馬格森烏提斯的大部隊(紅)沿河岸部署在臺伯河沿岸背考臺伯河,封鎖米爾維安大橋,
而君士坦丁則從帥軍(藍)意圖擊垮馬格森烏提斯。
馬格森烏提斯方面的兵力多餘君士坦丁,不過他的部隊太靠近河岸了,因此當部隊受挫後根本沒有空間重新集結髮起反攻。
君士坦丁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他命令他的騎兵衝擊,並要求所有步兵向前碾壓馬格森烏提斯。
馬格森烏提斯部隊的防抗很努力,奈何後面是大河,他們沒有餘地重新排兵佈陣。(冷兵器時期的陣型可以決定戰役勝負!)於是馬格森烏提斯做出了第二個錯誤的決定,他命令部隊撤到臺伯河對岸重新集結佈陣。
然而此時渡河的通路只有一座窄窄的大橋,在大戰前,馬格森烏提斯還下令把這座大橋的大部分拆掉了。於是他計程車兵前邊受到君士坦丁部隊的衝擊,後隊還要從唯一的大橋撤退到對岸,混亂可想而知。
這場戰役,馬格森烏提斯部隊大部分潰逃,成功渡河計程車兵被追趕而來的君士坦丁軍團殲滅,連馬格森烏提斯本人也死在其中。
據說戰前居士坦丁做了一個夢,夢中耶穌告訴他他會庇佑居士坦丁的軍隊,並告訴讓他看了一個十字架上面寫著,這個插在哪你就征服到哪裡!。醒來後君士坦丁命令自己計程車兵在盾牌上畫上十字架。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可以忽略,君士坦丁之所以這麼做是為政治需要。古希臘和羅馬有這樣的傳統,那就是統治者會把政治和軍事的勝利歸因於宗教的虔誠,這很像中國開國君主把自己神格化。
而之戰之後,君士坦丁的路途還遠遠沒有結束,他還有建立君士坦丁堡,重新統一羅馬,並讓羅馬皈依基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