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注意到鏡子,大概是《白雪公主》中王后手裡的魔鏡,那面會說話的鏡子,可以看到世上最美的人,也可以讓人瘋魔。
再次發現鏡子的不同,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關係,李世民把對方當作是自己的鏡子,坦然接受對方的意見。
真正對鏡子本身有更深的理解,是在看了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羅伯特.萊文的著作《鏡子裡的陌生人:對自我的科學探索》一書。
在這本書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例子,向我們展示了我們頻繁經歷著多重人格而不自知的情況。
是的,這是一本探索人類自我意識的書籍。
而其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鏡子裡的陌生人》這一章節。
在這一章節中,作者為我們講解了當我們無法判斷鏡子中的人是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透過研究表明,15個月到2歲的兒童就已經能夠發現鏡子中的人臉是自己的臉。
而不能發現這一點的成人,大機率是患有“映象錯認綜合徵”,他會把鏡子中的人當作另外的人,與之對話,與之互動。
其實可以識別人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為我們對人臉的識別,大腦要進行一場很複雜的運算。
比如透過過濾、分類、整合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將紛亂的輸入訊號整理成一個人面部的綜合形象,然後再靈敏地感知和處理面部特徵。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需要一整套的思維過程來呼叫記憶、情緒等來幫我們鑑定眼前的人是誰。
所以,當我們自己在看鏡子時,排除“映象錯認綜合徵”,依然感覺鏡子中的自己像一個陌生人,那便證明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看鏡子了。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女心理師》中,便有這樣一個場景,二胎媽媽每天都有 忙不完的事情,她對孩子沒有了耐心,覺得老公也不愛自己了,婆婆對自己也總是另有所圖。
陷入這樣的負面情緒中,她每一天都過得很糟糕,直到有一天,她無意中看了一眼鏡子,便被鏡子中 的陌生人驚呆了,那是一個雙眼浮腫,滿臉苦澀,滿身邋遢的女人。
然後她才如夢初醒,明白必須要做出改變。
我也曾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沉迷於看小說,沒日沒夜,不好好睡覺,也不好好吃飯,終於在有一天,我在陽光下拿起鏡子,發現自己居然長出了厚大的眼袋,眼神無力,滿臉憔悴。
我這才意識到,我不能這樣下去了。
所以鏡子中出現陌生人,是生活對我們的警示,而此時,我們更是要明白,鏡子中的陌生人為什麼會讓我們恐慌、討厭,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的改變、更好地和自己相處。
就如《鏡子裡的陌生人:對自我的科學探索》
“與自己想象中的夥伴和平共處與自己和平共處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