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鎮岔山村
2019年9月,甘肅省天祝縣祁連山鎮岔山村,發現了一座儲存完好的唐代墓。專家驚呼:他來自慕榮家族。
2019年9月,岔山村在村北位於海撥2700多米的山頂上平整土地時,挖掘機突然挖開了一個地下磚砌的建築,裡面黑洞洞的,還能看到棺材。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聞訊後,立即組織考古專家驅車來到了這裡。
墓頂有一個直徑約一米的窟窿,墓室內凌亂不堪,巨大的棺木靠在墓室邊上,上面還覆蓋著一層又一層美麗的絲綢,這是棺罩,學名叫荒帷。
慕榮智棺槨
九月的祁連山陽光明媚,藉助陽光,人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裡面堆積如山的陪葬品,閃閃發光。很顯然,這座墓沒有被盜,真是萬幸。
這是一座單室磚室墓,方型,上面是券頂,有一條長長的斜坡墓道,這是唐代墓葬的典型特徵。
發掘
2019年9月28日,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搶救性考古發掘正式開始。
由於墓室頂部已經遭到破壞,頂部有一個大洞,所以,考古隊決定就從這個洞口進去看看墓室的具有情況,再展開下一步行動。
考古專家腰繫繩索,徐徐進入墓室,立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只見面積不大的墓室裡,竟然堆滿了陪葬品,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在一千多年的滄海桑田中,墓室已經凌亂堪,再加上上方掉落的墓頂磚塊,打亂了原先的格局。
墓室內覆蓋著一層厚的灰層。但依然鮮豔的棺罩格外醒目,這可是難得一見的隨葬品。
由於墓室已經敞開,千年古墓完全暴露於空氣中,氧化每分每秒都在急速進行著,對文物的破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因為祁連山氣候本就乾燥,所以地下文物似乎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環境,歷經千年依然能夠得以儲存。
墓室沒有下腳的地方,如何進入墓室提取文物而又不能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成了關鍵問題。
所以,考古隊用圓形鋼管焊了一個懸梯,從洞口伸下來,進行文物提取工作。
首先就要提取絲綢棺罩,因為這是有機物,極易氧化。
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把棺罩捲起來,包好,封存,送回考古發掘的基地,在衡溫環境中進行進一步清洗。
接下來的發掘工作,按程式,從墓道開始,緩緩向墓室推進。
墓道
他們看到,墓門已經坍塌,倒向墓室方向,如果一個王朝的轟然倒塌一樣。
這兩扇墓也不同尋常,雖歷經千年歲月,但木門上的紅漆依稀可見,還有金色的銅泡針,象徵著墓主人尊貴的身份。
掀開墓門,下面是一盒墓誌,這也是唐代墓葬的標配,墓主人的資訊都在裡面了,這對於考古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墓誌蓋上用篆書寫著:“大周故慕榮府君墓誌”。
大周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國號。“慕榮”則是吐谷渾,原中國東北鮮卑部落的一支。
慕榮智墓誌:大周故慕榮府君墓誌
慕榮家族
慕榮,是吐谷渾部落的姓氏。
公元四世紀初,即公元300年初的魏晉時期,地處遼東的北方遊牧民族慕榮鮮卑,分裂成了兩個部落,其中一支在首領吐谷渾的帶領下,踏上了西遷的慢慢征途。最終來到了甘肅、青海、四川交界地區,從此,他們便以吐谷渾作為部落名稱。吐谷渾的名字,正式出現在了歷史的記載中。
公元317年,吐谷渾的第一代首領去世。吐谷渾在歷任首領帶領下,不斷西遷,最終在青藏高原建立了政權。由於勢力範圍處於黃河以南,所以又被稱為河南國。
吐谷渾立國後,不斷壯大,開始展露出擴張領土的野心,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最終立國200年的吐谷渾被吐蕃王朝打敗。此後,一部分人向吐蕃稱臣,而另一部分人在最後一任首領諾曷缽的帶領下離開了這裡,北遷,於公元663年投奔了唐朝。唐政府把他們安置在了涼州,即今天的甘肅境內,作為定居點,並封諾曷缽為刺使。
傳說中的“九層妖塔”就是吐蕃統治下,吐谷渾王族的墓地。
吐谷渾的一支離開了生活200多年的青海湖畔,從此便開啟了與大唐王朝攜手的歷史程序。
繼續發掘
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今,中國考古人在祁連山陸續發現了九座吐谷渾王族墓葬,這一次是第十座。令人遺憾的是,那九座吐谷渾墓,無一例外都被盜掘一空,只剩墓誌,這座是唯一沒有被盜的墓葬,所以尤其珍貴。
由“大周故慕榮府君墓誌”可知,墓主人是大周時期的高等級貴族。
九月的西北高原,白天的氣溫依然很高,考古隊的發掘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按照墓道、墓門、墓室的順序展開。
墓道已經全部顯露出來。按照唐代墓葬的標準規格,墓道兩側都會有壁龕,用於存放陪葬品,如唐三彩、陶俑等明器!
果然,10月8日,考古隊在墓道兩側發現了用磚塊封堵的壁龕,裡面擺滿了彩繪騎馬俑,色質鮮豔如初,就像剛剛放進去的一樣。
在光陰的作用下,陶俑東倒西歪,殘肢斷臂,開裂嚴重。
為什麼會這樣呢?
陶俑裡面的骨架是用鐵絲做成的,鐵絲生鏽膨脹,撐破了陶俑的泥胎,產生裂縫。一千多年間,難免發生地震,稍微的晃動,陶俑斷裂的肢體就會倒下來。
這些陶俑的服裝,盡顯中原大唐傳統服飾的萬千風采。這是中原文化的完美融合。
古代典籍《春秋左傳正義》中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謂之華夏。
在墓門的上方,一幅巨大的壁畫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幅壁畫以白灰打底,用紅色線條勾勒出樓閣的造型,不施彩,線條簡潔流暢,也是典型的唐代風格。
隨著發掘的推進,墓室的一角,一個體型碩大的陶俑赫然出現,做工更精緻,色彩更炫麗,面目有些猙獰,怒目而視著冒然闖入領地的所有人,它就是鎮墓獸。
在鎮墓獸的兩邊,矗立著兩尊高大威猛的武士,身著鎦金鎧甲,頭戴紅纓帽盔,怒目圓睜,威風凜凜地守護著墓主人的亡靈。
然而,倒塌的墓門卻砸壞了它們,倒在墓室的一角,裂成了幾截。
青磚砌成的墓室,牆壁上用白灰粉刷過,都繪有各種壁畫,可惜大多被千年歲月所剝離,所剩無幾。這些脫落的壁畫,散落在墓室裡,碎成了灰燼。或許,這些脫落的壁畫也參與了對墓室陪葬品的擾動。地面上有很多木架子,應該是當年用於放置器物。曾經的墓室,應該是一幅井然有序的場景。
清理了各種陶俑隌葬品,墓主人黑漆棺槨完好無損地放置在墓室一角,一千多年了,真是非常難得。
棺材旁邊還有一張木質床塌,可惜已經糟朽,應該是材質的問題。床上的隨葬品四處散落,各種金銀墜飾讓人眼花繚亂。
墓室雖然不大,由於沒有被盜,所以陪葬品實在太多,清理工作細緻入微,力圖不放過每一粒灰塵。
木床上有精美的馬俱,墓主人的盔甲,早已不成形狀,將被文物修復師一一修復成原樣。甚至,已碎成指甲大小的壁畫,都將被一一恢復原貌,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慕榮智
如此高規格的墓葬,墓主人是誰?
考古專家即將揭開謎底。
釋讀墓誌銘的工作開始了:大周故云麾將軍......守左玉鈴衛大將軍......員外接喜王......諱智。
他的名字叫 慕榮智。
墓誌顯示,慕榮智的父親叫慕榮諾曷缽,而他的母親則是李世民的女兒、大唐“和親”的公主——弘化。
弘化公主嫁給了吐谷渾王慕榮諾曷缽,而墓主人則是一位吐谷渾王子。
而弘化公主墓早已被發現,且已被盜,墓地也在祁連山,母子二人隔山相望,距離僅30裡。
弘化公主墓僅剩下一方墓誌,上面用篆書刻著:“大周故西平公主墓誌”。弘化公主又叫“弘化大長公主”,武則天時改封為“西平大長公主”。
吐谷渾曾與唐朝作戰,被打敗了。為了安撫與拉攏吐谷渾,鞏固邊疆,唐太宗主動提出和親一事,吐谷渾欣然同意了。
公元643年,即貞觀17年,年僅20歲的弘化公主於從長安出發,開啟了慢慢的西行和親之旅,儘管心裡不願意,生於帝王之家的高貴公主,命運依然不能由自己作主,和親成為了唐王朝的政治決策之一。這也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悲哀。帝王之女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又奈何呢?
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王,生下慕榮智,在西北一呆就是58年,成為大唐開國後的第一位和親公主。公元698年,76歲高齡的弘化公主因病去世,這絕對算是高壽了。
和親的同時,也把唐文化遠播塞外苦寒之地,潛移默化,到了慕榮智這一代,已經完全漢化,昔日的吐谷渾已經完全融入到了漢文化的星辰大海之中,吐谷渾也慢慢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
墓誌顯示,慕榮智曾到長安皇城擔任侍衛,對於青年時代的慕榮智來說,是他人生成長中一次重要的歷練,既開拓了眼界,也目睹了大唐的盛世繁華,接觸到了波瀾壯闊的漢家文化,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慕榮智在長安皇城一呆就是十幾年。當他因病回到西北王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唐朝人了。
【修復棺罩:荒帷】
接下來,在文物修復室,修復師已將慕榮智棺槨的棺罩鋪展在一張臺子上,進行區域性修復。
人們驚歎於,1300多年前的唐代人,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密的織造。這件棺罩織錦,是唐王朝紡織工藝高度發達的象徵。
荒帷
黃色的棺罩上整齊排列著一隻只大象,共計50頭,每一頭都一模一樣,用黃色與黑色搭配,顯得莊重而典雅,氣度非凡。
人們感動奇怪的是,慕榮智怎麼會用大象織錦作為棺罩呢?他所生活的範圍裡並無大象。或許是源於某次偶遇,從此對大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棺罩有好幾層,團窠花紋,對羊,無不顯示著民族文化的融合。
荒帷,由來已久,在楚墓中就多次發現,幾乎成了楚墓的標配,用一種編織緊密的竹蓆蓋在棺槨上。
後來慢慢發展成了織錦,更加奢侈了。
墓室清理
此時,對墓室的清理仍在繼續,驚喜不斷。
一根皮質鑲金扣的腰赫然出現了,黃金扣件上鑲嵌著寶石。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慕榮智的腰圍很小,完全不像一個健碩的男人,倒有點小鮮肉的感覺。
這應該與他生病有關。
慕榮智的腰帶
在長安生病以後,一直不曾治癒,且病情日益加重,自知來日無多的慕榮智選擇了迴歸故里——西北草原,他的出生地,那裡有巍峨的祁連山,還有他的父母親人。
本來就身體有恙,再加上長途顛簸,回到西北的慕榮智一病不起,於公元691年,於世長辭,葬入吐谷渾王陵區——大可汗陵。吐谷渾王族把祁連山作為他們的王陵所在地,且都葬于山頂,可以極目遠眺他們曾經的遠方了。
慕榮智墓總共清理了800多件文物,它們無不一一記錄著1300多年前,吐谷渾與大唐攜手並融合的輝煌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