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可以有3個原因,但最意想不到是第3個原因:
(1)負資產
最直觀的原因,一定是房價下跌而造成負資產,即對銀行的未還債務(比如80萬,含本息)大於房產價值(比如該房二手價接近甚至低於80萬),那麼供款下去也就沒有意義,除非不想當失信人而繼續咬牙供下去,但即便願意咬牙起碼也得有牙可咬(穩定收入)不然就是下面說的原因2了。
當年香港的金融海嘯,無數家庭成為負資產原因也正是如此,香港首付超低,低至1成就能“上車”(香港俗稱買樓的意思),房價輕微跌10%就必須被要求提供抵押物補充,不然就收房子拍賣。就連當年很多香港明星也因此破產。
那麼我們呢?當年2015-2018去庫存,不少人是拿到政策優惠把首付做成了2-3成,因此也意味著只要房價向下波動20%就負資產了。
所以這波房價向下波動越多的城市,當地法拍房數量就會毫無疑問暴增。
(2)收入下降
對於大多數人,都是靠著穩定收入來償還房貸月供,一旦收入變得不穩定、下降甚至被裁員,除非短期內能馬上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否則斷供只是時間問題。
近2年的疫情,疊加經濟不景氣,越來越多行業加入裁員行列,即便勉強穩住飯碗的,減薪也是越來越常見,甚至還包括了最近(2021年12月)多地公務員降薪、降福利。
如果說公務員降薪,是因為土地財政下的地皮流拍越來越多,政府財政收縮下的“(李克強總理提出)要過緊日子”,但起碼還是有穩定不裁員的日子。
至於企業打工人,朝不保夕是越來越無可避免,就連網際網路大廠也一樣。降低或取消年終福利已經是最好的結局,更多的企業是動輒20、30%的裁員。(旅遊、教培從業者表示已哭乾眼淚...)
試想,如果原來每月收入固定2w而房貸8000,減去起碼還有1萬可供日常消費。可是一旦收入縮水到1w,衣服可以不買、吃飯可以不去餐廳、甚至手機爆屏也可以忍受不修,但是房貸總不能拖欠銀行,不然就法拍房名單見。
肉眼資料可見,這兩年的法拍房數量完全是直線上升,2017年淘寶拍賣房子才幾千套(不過有可能是2017年當時法拍上線數量少),2019已經突破50萬套,2020更是翻倍100萬套以上。
至於2021法拍數量多少,還有15天就是2022年,拭目以待!
(3)房價不漲
沒錯不要懷疑,房價不漲也可能是斷供潮的原因。相對於前兩者,這個原因更加深層次,要從消費說起。
中國是一個消費大國,無數的行業是基於我們人口眾多消費能力充足從而發展起來,比如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奢侈品。無數的商業巨頭都是盯著中國市場做生意,當中除了外資,更多的是中國本土企業。
從經濟學而言,消費信心來自以下三方面:
- 收入增長
- 儲蓄消耗
- 債務方式
也就是說,這3方面支撐了我們整個社會的消費,每年消費市場增速靠的就是它們(補個數據,2021年11月消費市場增速放緩至4%,過往若干年基本維持5-6%以上)。
1.首先收入增長,這個很好理解。不少行業的薪資水平是逐年遞增,哪怕不是每一年都加工資,但至少2-3年漲一次薪水是很常見。
月收入10000,預期明年行業發展更好,公司效益逐年提高,老闆答應明年又漲薪到13000。因為我可以毫無顧忌買個手機做個分期,甚至看好房子明年入手、月供3000。
換句話說,就是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可以折現成當下的消費行為。
2.其次是儲蓄消耗,這個也很清晰。只要賬戶上有錢有餘額,我就能消費。比如過往每月存下個2000,存了一年,我可以個包犒勞自己總可以吧?
又或者哪天我爸原來是億萬富豪,強迫我繼承了10億資產、50套房子收租,那這儲蓄怎麼也得夠我消耗大半輩子了吧?怎麼也得買幾臺庫裡南和灣流,不要天天擠地鐵了。
當然,大多數人更現實的狀況是,存了一筆錢可忽然間工作沒了又或者累了想換工作,有足夠儲蓄意味著我可以先瀟灑一段時間才重新回到職場,又或者真的疫情下失業,有個6位數存款的話起碼也能還房子月供、日常還能消費、總不至於淪落到睡大街。
當然,儲蓄也終會有消耗完的一天。
3.最後是債務方式,這個要重點講。
債務方式,除了包括透支信用卡之外,更主要是資產債務的變現(主要是房子)。
透支信用卡,比如年底老闆答應給50萬年終獎,那我年頭時候就直接買包買車、甚至買房,總之可以有一百種方式能提前變現這筆錢。
至於資產債務的變現,是指對房子未來升值空間的預期與當期折現。
比如房價穩漲不跌的大環境下,為什麼人人都好像不買房子就虧了,幾萬人去搖號新房?
因為大家都預期,今年值1000萬的房子,明年大機率就1200萬了,再後年就1600萬了。哪怕我手上資金只有500萬首付,但完全不礙我貸款買入,然後過兩年賣出。總之就是穩賺幾百萬,不可能虧。
而更多的人,是早幾年靠著不限購不限貸的政策下,用低首付積攢了多套房源,而每套房源都在近幾年翻了好幾倍,走在街上,身價沒有幾千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這提到的重點就是債務變現,因為我們知道更多的人並不是全款買房,而是向銀行貸款。但也完全不礙我首付500萬、總價1000萬,過兩年1600萬賣出,減去500萬銀行貸款,2年後我就能哭著賺600萬,平均1年300萬。
即使還沒到2年後的變現,但完全不礙我現在已經是年薪300萬收入的人。那麼還愣著幹嘛,明天趕緊去買幾臺賓利代代步啊!
看到沒有?在房價上漲預期不變的情況下,消費市場也同樣會欣欣向榮,因為大家都在透過負債的方式,正面積極地刺激著消費市場。可是一旦上漲預期改變,會發生什麼?
毫無疑問,必然是消費收縮。
這裡的上漲預期,我們且不說反向變成下跌這麼極端(實際上二三線城市已經出現),只討論一種情況——上漲速度緩慢、甚至平盤不漲。
因為負債是有成本,而目前多數人的銀行貸款多數是在4-5%,同時考慮首付款的資金成本(至少2%以上),只要房價增速低於2-3%,那麼房子就可能已經不是一項正回報資產。如果再考慮到房產稅等(再次不展開說),結果可能更不理想。
而這個結果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對消費的衝擊。
【實際例子】比如月收入2萬,房貸8000,剩下1.2萬供日常消費。即便工資不漲,但我預期2年後能賣掉所投資的房子而變現一大筆資金。在此預期下,我還是可以放膽去買車買包的各種消費,即便我真買了一臺100萬跑車需要月供1.2萬也無所謂,反正2年後我賣掉房子就原地滿血復活。
可一旦預期被改變,2年後房子可能賣掉的回報沒有100萬、只有50萬或更少,甚至賣不出去的話,我當下的所有消費行為都要重新規劃——不能買跑車了,可能也不能買那麼多包包了,去夜店、去旅遊的次數要減少了——同時還要面對“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最終從宏觀角度,一旦房價上漲預期被打破,消費市場必定受到影響。如果再疊加疫情下經濟的不景氣,那麼消費收縮將會肉眼可見的越發明顯。
而對於每一個你我他的社會人來說,如果整體消費市場需求不足,反過來就會成為了前面提到的“收入增長”無法實現,因為你所在的行業/企業效益被動下降。在傳導鏈條上,這種收縮會逐級傳遞,並且被放大。最終導致的結果就不是回答開頭的“2萬收入穩定而月供固定8000”,而是“收入縮減變成了1萬而房貸固定還是8000”,剩下2000怎麼生活?
哪怕退一步,你想即時賣掉手中房子變現,換個小房子。可是當下二手住宅成交量極度低迷的情況下,賣得出嗎?即便願意降價賣,你願意接受平白無故的身家被動縮水幾十上百萬嗎?(當然你鄰居可能更著急套現,在你降50萬時他可能降60萬,內捲了)甚至退一步,你願意從高檔小區,全家搬到老破小房子嗎?
回到正題。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收入下降、或者儲蓄消耗殆盡才會造成斷供,房價漲得太慢也一樣會造成斷供,只是這個過程會更漫長才會看到。可是,當這個過程來到之時,就不會只是一兩個行業的事情,而是全社會大範圍都需要共同咬牙面對。
當然,我們還是要相信政府不會坐視不管,但是,放在眼前的真不是三兩個政策就可以徹底解決的事情。
重點是,相比於再次放任房價起飛,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找到真正經濟(收入)增長的新動力,過去是外貿,未來只能是科技。
加油吧,房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