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被圍
當我們談論老街
我們談些什麼
冬日陽光肆意地灑在狹長的街道上,樹影斑駁。一旁是碧波漣漪的竹皮河,一旁是淺淺長長的民居厝巷。
置身於改造中的老街區,回憶只剩半幅。
順著沿河路,我們邊逛邊拍,身旁走過的多是老者,從河畔步道,蹣跚而過。見我們拍攝的鏡頭會晃一下神,跟著一起望向河對岸老街的方向,但轉瞬便恢復平常。
“都圍起來好幾年了,已經記不得是2017年還是2018年了”。
鍋盔店老闆看見我們拍照,邊接話邊招呼我們吃鍋盔。他原是民主街裡的服裝店老闆,如今開起了鍋盔店,與之前鋪面所在的位置,遙河相望。
“自從民主街圍起來,這邊的人就少多了,以前熱鬧得很咧,不曉得麼時候能改造好。”
附近的老鄰居,喜歡就著爐子旁坐下,有一搭沒一搭的和店老闆閒聊幾句,市井生活的家常碎片於老城而言,是最最鮮活的印記。
提起老街,總給人一種不設防的熱情和泰然自若的氣質感。而臨近老街的人,也愈發和它趨同了。
原是民主街房東的李師傅一家,在離鍋盔店不到10米的地方,經營著一家麵館。李師傅一家是武漢人,早年間,在民主街買了房,隨著民主街商鋪越來越多,便做起了租房的生意。
自己和家人則經營一家麵館,離北門橋不過50米,身處喧鬧的北門菜市裡。一待就是近四十年,見證了北門市場的幾經搬遷。
“之前租我房子的幾個賣衣服的老闆,最開始搬到金地廣場,賣了一年多,客人不多,大部分都搬到別的地方去了。”
當我們問起還有其他的人去哪兒的時候,老闆邊炒菜邊回頭跟我們說起北門橋上的算命先生們,囑咐我們順著河往前走就能找到。
沒走幾步,果真在與北門橋一河之隔的匯合橋一側,發現了坐小馬紮胸前放著木牌的人,還是小時候北門橋上的場景。這群原先聚集在北門橋上的算命先生們,如今也開闢了新的“戰場”。
陳先生是正兒八經的民主街老住戶了,從他爺爺那輩人開始,就住在民主街,祖孫四代紮根於此。
從民主街搬出來後,陳先生和學醫的妹妹一起經營著一家口腔醫院,如今的生活也早已遠離了民主街片區。可聊起民主街,依然有說不完的故事和道不盡的情感。
說到民主街的改造,陳先生滿是期待。
“希望民主街能越來越好,以後和朋友們相聚,還能約在民主街。”
作為荊門最早的商業街,民主街一時風頭無兩。
在賺足了時代流量和情懷的同時,也伴隨著負擔。
“喜歡逛北門巷子,但是又怕扒手,空間狹窄,人又多,防不勝防。”
“青石板路兩旁的房子,大多是住戶自己蓋的,沒怎麼規劃,通常是一個入戶門進去,七拐八繞的有六七家住戶。有的連樓梯都沒有,就在牆外裝個鐵梯上下。”
"社群和消防很多次都去實地看,但最小的消防車都進不去,萬一有個什麼事可不得了。”
“留不住人,水貨一條街的名頭太響了。”
“年輕人大多穿過民主街去中天街逛了。”
民主街的老主顧和在民主街生活的住戶,對於這裡,亦是喜憂參半。
民主街,就這樣了?
當然不會!
作為文化宮片區大規劃的一部分,民主街的修繕和改造計劃,很早就提上了日程。
根據荊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於民主街歷史文化街區專案規劃方案批前公示,文化宮主樓、軍民合作飯店、青石板路面都將得以保留。老啤酒廠擬改建成啤酒博物館。民主街入口新增一處牌坊,並增加了一座大戲樓。
一次改造,就是一次蛻變。
很多人擔憂,改造後的民主街,還會是我們曾經親切熟悉的模樣嗎?這條歷經歲月的老街,是否會煥發新的光彩?讓我們一起,靜待花開。
涼風徐徐,沿河路邊
竹皮河水,潺潺瀝瀝
忽地就想,再一次
把青石板路,從頭走到尾(見習記者 楊瑤 黎威晗)
更多老街故事,請戳 老街尋訪系列 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