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第一道光照進聶榮,蔥鬱的草原和紅色的房頂將希望的色彩對映得五彩斑斕。70年,同樣的天空,鏡頭下的西藏聶榮從了無生氣到滄桑鉅變;70年,同樣的雲層,視線中的聶榮從黯淡無光走向多彩之境。
聶榮之變,得益紅色之源。70年前,解放軍十八軍獨立支隊挺近聶榮,70年後的今天,記者一行重走聶榮,感受著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和各族人民的艱苦奮鬥下,共同凝聚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磅礴偉力,使藏北大地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溫泉,感受黨恩的沐浴
草原青青,河水汩汩。位於聶榮縣尼瑪鄉銅龍村的銅龍玉則地熱溫泉,兼具現代與傳統風格的建築讓人眼前一亮。
走近建築旁邊,來自銅龍村的貢桑正在門口給她的電動車充電。她說,因為溫泉產業,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喜人的改變,而且是做夢都不敢想的改變。
貢桑家只有她跟年邁的母親,之前因為家裡沒有牲畜,加上母親年紀大,貢桑也沒有辦法出遠門去打工,只能在家照顧老母親,一直都是靠著政府的低保政策維持生活。
“自從加入溫泉合作社之後,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不僅能照顧到母親,家庭收入也有了很大改善,每月的基礎工資、獎金,加上年底分紅,一年增收2萬元以上。以前去哪都是走路,現在有了收入,買了電動車,家裡也換了新傢俱。”貢桑的話語中透露出對生活變化的喜悅和滿意。
銅龍玉則地熱溫泉,常年保持在56℃至60℃左右,造就了優質的養生保健資源。溫泉開發初期,為了消除村民的疑慮,銅龍村黨支部書記群培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到群眾家裡講政策,用真心實意帶領村民走出一條特色產業之路。
“黨的好政策是我們村民致富的根本依靠。”群培說,“每次有新的政策出來了,我都會千方百計地學習新政策的相關內容,搞清楚、弄明白後,再講給村民聽,讓他們也知道黨的好政策,以及好政策帶來的美好生活。”
透過政策宣講和思想引導,溫泉開發模式實現了從分散經營向合作經營轉變。以往,村民往往劃分溫泉的區域,自己開小茶館、商鋪,做些零散的個體經營。在村“兩委”班子的積極帶領下,村民們加入了合作社,原本銅龍村純牧業的經濟格局發生改變,村集體經濟發展也呈現不斷向好態勢。
在合作社大家庭中,大家在一起密切協作,在頻繁地溝通交流中,集思廣益,漸漸地開了眼界,長了見識,致富思路越來越活絡,口袋一天比一天鼓起來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群眾對集體對組織的向心力、凝集力進一步提升。
群培告訴記者:“既然相信我,我就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讓合作社發展壯大,讓群眾穩定增收。”
如今的銅龍村,在黨的惠民政策下,實現了脫貧摘帽,正向著鄉村振興的道路闊步前進。他們深深地相信,在黨和國家的幫助下,依靠智慧和實幹,一定能獲得更加美好富足的生活。
在新村,感受無私的支援
離銅龍玉則溫泉不遠處是銅龍村生態小康示範村,這是一處易地扶貧搬遷點。走進新村,不僅能看到整齊乾淨的房子,還有熱水房、活動室、健身器材等。
來到村民卓嘎家中,嶄新的傢俱、新款的電視機、整潔衛生的家庭環境,處處洋溢著幸福溫馨。當聊到搬遷後生活發生的變化時,卓嘎說:“以前我們住的自然村是不通電的,路也坑坑窪窪,一到雨季不僅交通成了問題,而且房子也會漏雨。自從搬到這邊,水、電、路都有了,生活起來方便了許多。”
卓嘎與丈夫木朗扎西有兩個孩子,目前正在讀高中。以前沒有搬遷過來之前,因為夫妻倆要去草場放牧,路也不好走,所以白天他們都不會回家。自從搬到搬遷點,家門口就通路了,他們再也不用愁回家難的問題了。
“到了聶榮縣,就是聶榮人”,這是國家能源集團的援藏幹部來到這裡以後,深深刻在心裡的話。他們剛剛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面對的是自然環境惡劣的藏北高原,他們以不畏嚴寒艱苦的無私精神,克服缺氧困境、水土不服,在廣袤的高原上,用實際行動換來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援藏工作隊攻堅克難,在聶榮縣建起了多個小康示範村。過去的陳舊房屋,變成了一排排整齊、漂亮的藏式新居。
一位援藏隊員這樣說:“因為在藏北高原惡劣的自然天氣條件下,像飲水這樣基本的需求都需要克服取暖、供電、水質保障等重重困難。但是,只要讓牧民在家中能隨時喝上安全的自來水,過上小康生活,經歷再大的風雪、再多的困難,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值得的。”
在醫院,感受奮鬥的底色
車子繼續前行,我們前往色慶鄉。
在鄉幹部的帶領下,我們採訪到了在色慶鄉衛生院工作了23年的老黨員次仁吉。
1998年,次仁吉來到色慶鄉衛生院,衛生院就設在鄉政府一間沒有窗戶的房間。當時的醫療裝置非常簡陋,只有體溫計和血壓計,群眾生病了只有老藏醫把把脈然後開藥。從2010年開始,醫院迎來了發展,醫生增加了不少,醫療裝置設施也不斷改善。2015年,醫院蓋了新病房,也配備了鄉村醫院救護車和一輛皮卡車。有了皮卡車,不論路途多麼遙遠,路況多麼不好,下鄉巡診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現在,原來的小小衛生所發生了鉅變,不僅變成了既寬敞又暖和的“大醫院”,也基本上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23年來,次仁吉在衛生院內從事婦產科及護理工作,除了在院內接生和護理工作外,還擔任衛生院的清潔工作。正是因為有次仁吉這樣心懷群眾的奉獻者和建設者的苦幹實幹,在讓群眾的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幸福。
“嚶、嚶、嚶……”就在2017年5月的某一天下午5點35分,在色慶鄉最遠的村落裡,嬰兒的哭聲表明新生命的降臨。而就在好幾個小時前,接生員次仁吉卻剛經歷一場生死抉擇。在次仁吉外出接生時,車子開到村前,卻被一條河流阻擋。駕駛員勸次仁吉放棄這次接生,但是救人心切的次仁吉卻斬釘截鐵地說:“今天就是死在這,我也要過這條河。”在強大的精神信念下,次仁吉和前來接她的孕婦家屬手牽手,跨過了河流,有驚無險地換回群眾家庭的母子平安。
次仁吉記得,以前因為醫療條件有限,很多孕婦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失去生命,這其中也包括她的兩個姐姐。從那時起,次仁吉就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從事醫療工作,救治更多的人。
入黨那一天,沒有正式的儀式,她在一面鮮紅的黨旗面前說出了自己的初心:“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心從事醫療工作,為婦女健康事業奮鬥一生”。
和次仁吉一樣的奮鬥者,用實際行動深刻詮釋著,幸福生活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等出來的,而是奮鬥來的。
追尋著解放軍進藏的足跡,廣袤的草原鋪陳大地,群眾的生活翻天覆地,歷史的時空向前延展。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有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有各族人民的艱苦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西藏篇章一定會更加燦爛。
(記者 曲珍 趙書彬 謝偉 拉巴卓瑪 王藝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