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從俄羅斯引進了第一批蘇-27SK戰鬥機,在使用之後對其效能非常欣賞的中國空軍,在1996年與俄羅斯簽訂了引進蘇-27SK生產線的協議,並最終以此為基礎衍生了國產殲-11系列戰鬥機。到目前為止,有包括殲-11A,殲-11B、殲-11BS以及最終的殲-16在中國空軍中批次服役,其中又以殲-16出現的時間最晚,效能最先進,因此吸引了絕大多數的目光。但鮮有人知的是,在殲-16之後,其實國內還出現了一款屬於殲-11系列的多用途戰鬥機,那就是殲-11D,並且殲-11D的某些效能甚至超越了殲-16。然而,在種種因素影響之下,殲-11D最終並沒有進入中國空軍服役,令人不甚唏噓。
▲殲-16的名氣非常大
2008年,國內在早期組裝生產的殲-11A基礎上,發展了仿製生產的殲-11B戰鬥機,但由於其研發理念以及當時國內航空技術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得殲-11B的效能並不是那麼令中國空軍滿意。因此,當時國內一方面在殲-11B的雙座教練型殲-11BS的基礎上,研製一款雙座型多用途戰鬥機,也就是後來的殲-16。同時又在殲-11B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升級,開發了另一款單座型多用途戰鬥機,這就是後來少有人知的殲-11D。其中,由於殲-16專案的開展時間較早,過程也還算順利,效能又相當優秀,因此獲得了中國空軍的青睞,之後就大規模服役。倘若按照沈飛原本的規劃,殲-11D應該是與殲-16互相配合,共同在中國空軍中服役,並利用高度相似的後勤保養體系,來降低兩者的使用費用。但沈飛沒有想到的是,殲-16最後反而成了殲-11D大規模生產的最大“攔路虎”。
▲殲-16與殲-11D相愛相殺
從表面上來看,殲-16以及殲-11D都帶著多用途戰鬥機的名頭,但兩者其實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任務傾向。其中殲-16由於其雙座設計,實際上是更傾向於對地和對海攻擊。這是因為現代戰鬥機的自動化以及資訊處理能力雖然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但是在對地攻擊時,由於需要飛行員操作的步驟比較複雜,同時,作戰環境往往也比較惡劣,在只有一位飛行員的情況下,很容易兩者皆失。因此,各國往往傾向於使用雙座戰鬥機來完成這一任務,比如美國的F-15E、俄羅斯的蘇-30SM等等。相比之下,單座型多用途戰鬥機則往往更多地被用於對空作戰。此外,由於雙座戰鬥機增加的座位及飛行員重量,對飛行效能的影響並不是特別大,因此也經常被技術水平不高的國家用於執行對空任務,比如中國空軍早期引進蘇-30MKK以及印度引進蘇-30MKI時,都是如此,但單座型就鮮有被用於對地攻擊的例子。
▲國內購買的100架蘇-30MKK早期基本都作為制空戰鬥機使用
正是由於這種情況,使得國內空軍在殲-16批次服役之後意識到,其與未服役的殲-11D其實存在極大的任務重合,並隨之衍生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能用一款殲-16滿足兩種任務需求的話,又何必進行兩款戰鬥機的生產,畢竟兩者即使後勤通用度再高,總歸不如一款戰鬥機來得更便捷。在意識到這種不利的情況之後,沈飛進一步加強了殲-11D的對空作戰效能,不僅特意優化了其搭載的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對空探測能力,同時又對殲-11D機翼的基本結構進行了強化,機載空空導彈也全面升級,對空作戰能力明顯比殲-16高一些。沈飛希望賦予殲-11D這種殲-16短期不能擁有的先進作戰能力,最終推動殲-11D的生產,以實現類似俄羅斯蘇-35與蘇-30SM的配合。然而最終這種配合最終並沒有出現,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中國空軍與俄羅斯空天軍所面臨的情況其實是不一樣的。
▲蘇-30SM其實與殲-16有些類似
一方面,俄羅斯蘇-30SM實際上可以認為是在印度蘇-30MKI的基礎上,衍生的俄羅斯自用版本,效能都已經在為印度完善蘇-30MKI時經歷了長時間試驗,屬於沒有什麼技術風險的型號,並且由於為印度生產時俄羅斯已經有成熟的生產線,成本也不算高。而蘇-35本身是俄羅斯航空工業集數十年經驗於一身,最終將蘇-27氣動設計發揮到極致的型號,兩者雖然都是在俄羅斯空天軍、海軍中服役的多用途戰鬥機,但效能有明顯的差距,因此反而能互相配合。最重要的是,俄羅斯蘇-57隱身戰鬥機長期無法服役,面對美國F-35隱身戰鬥機越來越大的壓力,俄羅斯空天軍需要蘇-35這種先進型號來挑起大梁。相比之下,殲-11D的效能比殲-16先進得有限,成本也沒有優勢,而且當時殲-20隱身戰鬥機專案進展的比較順利,也不存在需要對空效能優秀的殲-11D來擔當主力的狀況。
▲蘇-35是俄羅斯空天軍目前的核心
最終,隨著國內在2015年末正式從俄羅斯引進24架蘇-35戰鬥機,殲-11D最後的緊急備份作用也徹底失去,雖然蘇-35本身並不是特意針對殲-11D而來,但在購買24架蘇-35之後,中國空軍中再也沒有殲-11D的位置。因此,殲-11D在完成了多次試飛,進行了相應的技術驗證之後,作為技術驗證機被凍結。當然,打碎殲-11D最後生存希望的蘇-35,最後也沒有像俄羅斯期待的那樣大規模進入中國空軍。在2016年末,國內殲-20的效能開始成熟,並逐漸成為中國空軍的絕對核心,而中國購買、改造蘇-27系列戰鬥機的歷史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殲-20的成功是中國航空工業近年的最大成就
雖然殲-11D最終並沒有大規模服役,但並不能認為國內在其身上投入的資源就是完全浪費。由於殲-11D本身是從殲-11B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的版本,其設計效能也基本得到驗證,因此,完全可以用來對已有數百架殲-11B進行改進。當然,由於成本以及殲-11B本身設計水平的影響,使得殲-11B並不能達到殲-11D的高度,但對於目前仍然需求海量第三代半戰鬥機的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而言,這種改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假以時日,以殲-11D技術進行改進的殲-11B,勢必會代替沒能在中國的天空中翱翔的殲-11D,守衛著這片兩者都熱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