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誕生了好多著名的武器,並且現代化的裝備,有不少都繼承了當初的技術,那麼在槍械類,也有好多出名的型號,尤其是當時被德軍號稱為“風暴突擊步槍”的STG44型,它的設計和技術上就十分前衛,而且“突擊步槍”這一理念,一直沿用到至今。
我們可能關注的多數是二戰坦克,和衝鋒槍、步槍、機槍類等武器,那有關“手槍類”的武器你知道多少呢?
本期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二戰期間的18種經典手槍,其中多數型號都很知名,還有兩支到至今仍在使用。
1、柯爾特M1911(美國)
該槍早在20世紀初期就已誕生,並率先參與了一戰,二戰期間又被廣泛使用。M1911手槍的結構簡單,便於維護保養,而且皮實耐用,故障率低,還有一點是發射11.43x23mm手槍彈,也就是.45口徑,這種大口徑的手槍,在當時非常少有,而且威力遠比“手槍貴族”中,發射9mm彈藥的魯格P08大,這一方面,就深受美軍士兵的喜愛,M1911手槍,直到至今,美軍仍在裝備。
2、FP-45“解放者”型(美國)
一種外觀就像是打火機一樣的單發手槍,在1942年中期亮相,發射與M1911相同的.45APC口徑彈藥,但每次發射只能裝填一發,上彈的步驟也很繁瑣,需要拆除槍管,和後面的擊發裝置,將彈藥重新放入槍管,再重新裝回,手動上膛,完成擊發。該槍的結構也很簡單,而且每支造價僅有兩美刀,比司登衝鋒槍還要低。起初這種手槍裝備給特工和間諜,後期又有大量的FP-45援助給游擊隊使用。
3、託卡列夫TT33(前蘇聯)
二戰期間,前蘇聯大量裝備的一種半自動手槍,在上世紀30年代推出,不過多數裝備給軍官和指揮員,代替從一戰留下來的納甘M1895型左輪手槍。託卡列夫手槍發射7.62×25mm手槍彈,彈匣容量為8發,有效射程為50米,雖然威力比不上美製M1911,但是穿透力強,效能穩定,堅固耐用。
4、瓦爾特PPK(德國)
二戰期間,德國瓦爾特旗下研製的一種緊湊型手槍,第一種原型槍在1908年定型,正式型號的PPK,在1929年推出,分為警用型和軍用型,不過軍用版並非裝備一線作戰部隊,而配發給情報部門,和一些特殊的諜戰機構。PPK手槍發射7.65x17mm手槍彈,彈匣容量為7發,有效射程為50米。它作為諜戰手槍,必要時可以加裝消音器,而且槍身短小,便於攜帶,該槍一直沿用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
5、瓦爾特P38(德國)
該槍在1938年推出,目的是為了代替一戰時期留下的魯格P08手槍,最初的原型槍發射7.65x17mm手槍彈,但正式型推出後,改為了9x19mm魯格手槍彈,它的彈容量為八發,在50米的距離內,有很高的命中率,而且外形還有些魯格P08的影子,槍管向外延伸,機匣部分已經有了現代化手槍的基礎。P38手槍一般會裝備給傘兵、突擊隊、坦克駕駛員和尉官等,而高階校官仍是配備老舊的魯格P08,因為都對該槍具有很深的情懷。
6、魯格P08(德國)
該槍與美製M1911有著同樣“元老級”的身份,但要比柯爾特M1911誕生的更早,第一支原型槍在1899年研製成功,1900年開始研製正式型號,1908年列入德軍部隊,並參與過一戰,同時一戰轉身為“明星槍”。魯格P08分為7.65x17mm型號,和9x19mm型號,可使用8發原廠彈匣,還能安裝32發彈鼓,換裝長槍管,硬殼式槍包還能卡在槍身尾部,當成槍托使用,變形為卡賓槍。二戰期間,雖然魯格P08沒有M1911數量多,但是魯格P08卻非常受歡迎,不僅是德軍士兵,就連美軍大兵,都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想辦法得到一支魯格P08,它不僅是手槍,而更是士兵的一種榮耀。
7、紹爾38型(德國)
該槍在二戰戰場上比較少見,當時主要作為“衝鋒隊”和“SS”高階將領的配槍。發射7.65x17mm彈藥,彈容量為8發,有效射程為50米。紹爾38型手槍的基本工作原理,含有瓦爾特P38手槍的成分,基本結構也相似,但是紹爾38型手槍的數量不是很多,具體效能未知,不過該槍的造價要比P38、P08和PPK等手槍高。
8、毛瑟C96/712(德國)
它也是“元老級”的軍用手槍,而且比魯格P08和柯爾特M1911誕生的更早,原型槍在1896年完成研發,在1897年開始列裝,並參與了一戰,主要用途作為卡賓槍,安裝20髮長彈匣,前硬殼式槍盒安裝在握把後面,變成槍托,一般會裝備給炮兵、飛機駕駛員、偵察兵、和後期的坦克車組,發射7.63x25mm毛瑟手槍彈。後期還衍生出毛瑟712速射型,具備全自動射擊能力。不過在二戰期間的歐洲戰場上,C96並沒有P08和P38等手槍受歡迎,但是仿製版和原廠版,卻成為了東南亞和整個亞洲最受歡迎的武器,它還被起了好多個名字,比如“盒子炮”、“匣子槍”、“20響”和“駁殼槍”等。
9、威爾洛德(英國)
二戰期間由英國的“道普林”上校,所設計的一種簡易手槍,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身具備消音能力,可以發射9x19mm常規手槍彈,或9mm亞音速子彈,彈容量為6發,射擊方式並不是半自動,而是手動上膛,也就是打一發,上一下膛,雖然戰鬥效果不如傳統的半自動手槍,但威爾洛德微聲手槍卻在當年很有想象力,主要裝備英國後方的情報機構、特工、間諜,以及特種空勤團等,該槍在戰後只生產了2800支,並且軍方一直沿用到80年代。
10、韋伯利MkVI型(英國)
英國最老,最經典的一種軍用左輪手槍,早在1899年設計,其中的MKVI型,在一戰期間被廣泛使用,到了二戰仍裝備軍官、和後方指揮人員。該槍發射.38口徑彈藥,彈容量為6發,槍身結構簡單,耐用性強,而且產量也很多,雖然對比手槍有些粗糙,但是效能很可靠。
11、勃朗寧大威力M1935(比利時)
該槍的效能與柯爾特M1911手槍不相上下,而且出自於同一個設計師,約翰·勃朗寧。槍身的內部結構和原理,兩支槍都很相似,M1935顯得方正,M1911顯得圓潤,而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發射9×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彈容量為13發。其實“大威力”是當年法國人最愛叫的稱呼,對比當時歐洲7.65mm的手槍,確實威力大,但遠不如M1911。該槍二戰前期在比利時FN生產,二戰初期法軍曾大量裝備,還有很多出口到東南亞地區。該槍也和M1911一樣,仍在歐洲部分地區服役,並且被改名為“勃朗寧P35”型手槍。
12、勃朗寧M1903(比利時)
也是由約翰·勃朗寧設計,由比利時FN生產的半自動手槍,當時主要作為外貿型武器,一戰期間的俄國軍隊、和歐洲都採用了M1903手槍,它發射9x20mmSR Browning Long手槍彈,彈匣容量為8發,槍身全長為205毫米,效能優良,威力也要比當時常見的7.65mm手槍大很多,二戰期間M1903手槍在亞洲被廣泛使用,還被號稱為“馬牌擼子”。後期又根據該槍的基本原理,衍生出M1906袖珍型手槍。
13、勃朗寧M1910(比利時)
該槍結合了勃朗寧M1900、M1903和M1906手槍的特點所研發,整體外觀變得更圓潤,外形不再是那麼粗糙,該槍在一戰早期就開始是使用,並且還是點燃一戰的那把“刺客支槍”。發射7.65x17mm手槍彈,後期還有9x19mm版本,二戰期間活躍在亞洲地區,通常會作為軍官和將領的配槍,該槍還被稱為“花口擼子”,因為槍口位置上帶有一圈滾花紋理,所以獲得了這個稱號。
14、勃朗寧M1900(比利時)
勃朗寧系列手槍的早期版本,外觀看起來很簡陋,採用自由式槍機原理,也同樣發射勃朗寧手槍常用的7.65x17mm手槍彈,彈匣容量為7發,射程僅有30米。該槍也是世界上第一批具有現代化形態的手槍,雖然沒有M1911手槍出名,但它卻是勃朗寧全系列手槍成功的開端。M1900手槍在一戰期間被應用,但是二戰期間早西方軍隊已經淘汰,被後期的型號,勃朗寧M1922手槍或柯爾特M1911手槍所代替,但M1900卻在亞洲成為了軍官的配槍,而且它也有一個外號,叫做“槍牌擼子”。
15、伯萊塔M1934(義大利)
義大利在二戰期間所研製的緊湊型半自動手槍,繼承了伯萊塔M1931手槍的基礎設計。該槍發射9x19mm手槍彈,彈匣容量為7發,二戰期間作為軍官,和護衛的主要武器,後期還被游擊隊所繳獲。伯萊塔M1934型,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生產到上世紀50年代才被淘汰,雖然沒有M1911手槍的身經百戰,但M1934手槍的效能也不落後。
16、南部14式(日本)
二戰日軍最常用的標準制式手槍,一般會裝備給小組長,機槍手,坦克駕駛員和初級軍官。在1925年開始裝備,直到1945年停產。南部14式發射8x22mm南部手槍彈,彈容量為8發,當初為了模仿德制魯格P08手槍,但是非常的失敗,不僅效能達不到,自身的能力也很差,彈頭初速僅有317米每秒,動能也只有338焦耳,甚至都打不透身穿大棉襖的目標。該槍被游擊隊繳獲,都不願意使用,依舊選擇毛瑟手槍。還由於外觀的影響,14式被號稱為“雞腿兒擼子”。
17、壹式將佐手槍(日本)
南部14式手槍並不是唯一的配槍,對於將軍和大佐級別並不會配備14式,而是有專門的壹式將佐手槍,它模仿了比利時FN旗下,勃朗寧M1910型半自動手槍,在1941年列裝,發射.32 ACP彈藥,彈匣容量為8發,有效射程為50米,實際效能未知,因為多數都配發給後方的高階將領,很少參與實戰。
18、南部94式(日本)
日本在1934年裝備的除了14式,另外一種半自動手槍,尺寸有些較大,比美製M1911還長處1.7釐米,同樣發射8x22南部手槍彈,但屬於正常尺寸的手槍,彈容量卻僅有6發。94式手槍主要配發給飛行員、海軍陸戰隊、坦克駕駛員等。效能方面比南部14式還要差,是二戰期間最糟糕,也是最醜的手槍之一。
那本期為大家盤點的這18種二戰手槍,就到這裡,如果認為本期的內容,存在哪些錯誤的地方,還有望大家多多指點改正,想要了解更多,那就敬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