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誤殺2中看到了什麼?
深厚的親情和尖銳的社會矛盾
普通的三口之家,遭遇棘手的困境
面對鉅額的手術費,以及千辛萬苦等來的心臟供體被強權者搶走
父親以命相博,最終以一命換一命的悲劇收場。
這場由普通家庭、強權者、執法者、媒體、民眾等社會群像為影片角色,探討人性、法律、輿論、情感和道德的深層次現實問題。【以下僅是本人觀影后的看法】
第一:醫患關係
在巨大的病症面前,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在這部影片中盡顯。
影片一開始就是捲毛哥因妻子死在手術檯上而對達馬醫生懷恨在心,準備用刀刺殺達馬。最後達馬醫生解釋當時的情況已沒有搶救的機會,兩人釋懷。(醫生有自己的難處,因為工作性質,沒有很好地跟家屬解釋造成誤會)
影片主角林日朗本來一家三口幸福之家,因為兒子患病急需鉅額手術費和稀缺的心臟供體資源,賣掉房子,失去工作,不得不借高利貸,但仍舊不能給孩子治病。同時引發了林日朗“持槍”踏入醫院,逼迫警方送來兒子心臟供體。
醫生工作性質不能顧及到每一個病人。可是每一個走進醫院的人,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病痛,還有精神上的折磨。他們心理上是失衡的。如果不能很好地疏通,那醫患關係就不可避免。
第二:輿論風暴
媒體報道的方向操控著輿論的方向和中心,直接影響著大眾的全面認知和判斷。媒體記者是影片中一個重要的核心元素,扭轉和揭示劇情的發展。
林日朗本打算求助電視臺,為自己孩子爭取一次公益眾籌的機會。然而小的失誤,加上媒體記者沒能承擔報道民生的職責,導致其失去寶貴的機會。同時媒體記者李安琪一心追求的爆點新聞,利用林日朗的小失誤,惡意報道,把他置於警方和民眾的對立面——認為其是惡人。
追求爆點新聞的記者李安琪走進劫持案發現場,全程直播和記錄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讓觀看者明白了林日朗的走投無路,鋌而走險孤注一擲的困境(是錢解決不了的)。輿論瞬間轉向,觀看者有質疑的,有同情的,也有看熱鬧的。最後李安琪在大雨中揭示內幕,圍觀群眾也是在此刻被激怒,開始反抗。
警察張正義(任達華 飾)鉗制記者李安琪(陳雨鍶 飾)氣氛緊張
第三:階級差距
上下階層差距懸殊,但感情相通,可惜不能兩全。
資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性、強權者的可惡、底層人的卑微痛苦,都在影片中彰顯得淋漓盡致。
影片林日朗一家湊錢、排隊,老老實實等到了心臟供體,卻在層層關係網的強權下,被人插隊搶走,兒子小蟲失去了重獲新生的機會。最後就在醫院的頂層,小蟲的心臟供體移植到了市長的兒子身上。
林日朗夫婦為籌錢,想盡各種辦法。辦保險、申請政府補貼等等舉措,都不能解決燃眉之急。(說句不好聽的,都那麼緊張的時候了,這些保障老百姓基礎性的東西,卻沒有一件能用上)。
正好跟市長這邊形成鮮明對比,市長一句話【我要我兒子活】。下面的人就開始奔走,不惜一切手段讓市長的兒子活著。正因為如此,讓這句臺詞“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更有感染力和煽動性。
林日朗的孤注一擲只是蚍蜉撼樹,剩下的只有徒勞。”一命換一命“成為了底層小人物林日朗的最後抉擇,就像他PlanB “死亡,也是一種勝利。
最後說一下情感共通。情感不分階層,無論是位高權重的市長,還是小人物的林日朗,對兒子的愛都是濃厚而深情的,都是無私奉獻的。但同樣是父愛,底層人民的愛更加深沉(沉重)。我相信最後林日朗父愛的悲情更打動人。
我很感謝這部影片能夠上映,雖然是大家口中的“萬金油”影片,卻隱晦地向我們展示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反思,去解決的現狀。期待公平友好的社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