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是什麼?看見這個問題,內心瞬間產生了強烈共鳴,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八零後,我正好經歷了這段由“歡天喜地過大年”到“僅僅是過個年而已”的心理轉變,作為親歷者,覺得有必要在這裡說點什麼。
春節,就是中國的農曆新年,頭一年的臘月三十是除夕,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作為中國老百姓最重大的節日,春節向來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作為新舊兩年交接的日子,人們進行熱烈慶祝,寄託著人們除舊迎新,迎喜接福,求神佛、祖先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的美好願望。
人們到了這個節日,就會停下勞作,積極準備,家家戶戶都會高高興興地穿上新衣服,採買年貨,樂此不疲地貼對聯,看春晚,放鞭炮,拜大年。
小時候過春節,那是真的高興,完全發自內心。但是,現在長大成人了,來到了城市居住,對過春節卻慢慢地不太在意了,只是象徵性地買點年貨,草草了事,近幾年政府大力號召保護環境,禁放鞭炮,我家連放鞭炮這個春節區別於其他節日的關鍵特徵也放棄了,現在感覺中國的春節漸漸失去了年味,不光我有此感覺,身邊的人普遍有這個感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感覺變化呢?我就結合自身的經歷為大家剖析一下。
經濟條件的改善,造成人們對春節的渴望下降了:在那個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物資相對匱乏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衣食住行的條件都很差,一個農村的邊遠鄉村尤其如此。平日裡伙食一般,主糧還以粗糧為主,什麼玉米麵啊,高粱米啊等等,玉米麵通常都貼“大餅子”吃,為了改善口感,還特意往裡面加點叫糖精的新增劑,增加點甜味,提高一下口感。
什麼是幸福?小時候吃頓好的,就是最大的幸福。平時穿的衣服也不像現在這樣,想買新的就買一件,顏色款式都如此養眼。小時候我穿的衣服大多是撿親戚家的哥哥的舊衣服,或者大人穿舊的,改一下大小,我也就湊合著穿。顏色都是灰色,藍色等深色調,款式就別提了,根本不好看,就是湊合穿而已。
而這種情況到一個特殊的日子,全部都變了。那就是春節,一到春節前夕,家裡人的態度像變了個人似的,好像把蟄伏一年的能量一下子爆發了出來。去集市購置年貨,什麼雞鴨魚肉統統買,大米白麵樣樣來,平時吃不到的蔬菜各種上,平時不放的鞭炮隨便挑。
此外,家裡人人都要做一套新衣服,出去走親訪友也覺得格外精神,這一切在一個孩子心裡就像做夢一樣,好像那些東西都不要錢似的。反差如此的強烈,效果如此的震撼。在一個幼小的心靈裡,這翻天覆地的轉變都與一個日子相關聯,那就是春節。
只有過春節,才能穿新衣服,吃好的,可勁兒地放鞭炮,才會各種慶祝,人們是那樣渴望春節,盼望春節,因為春節已經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詞了。
那麼現在呢?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濟飛速發展,這種發展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收入增加,物資豐富,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穿什麼、穿什麼,家家戶戶財富的區別只是積攢的錢多少,房子大小,車好壞,但是在吃穿方面,家家都不差,餐餐有魚,頓頓有肉,困擾人們的不是想吃什麼,而是要減肥,保持健康。你說這種天天像過節的日子,人們還能有過去對春節的那種期待麼?那也只是一個節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