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中,我最愛遲子建先生的作品。在清冷的秋夜,捧讀一本先生的散文,就像是給疲憊的心靈放了個假。先生的散文裡充滿了種種回望:故鄉的天空、雲浪、暴雨、大雪、雪山、冬夜、春花;冬天的鹹菜、夏天的蚊煙;農具、年貨、冰燈;撕日曆的日子、父親的往事。這些關於故鄉、童年、親人的燈影斑駁的往事,變成了多少人長大後魂牽夢縈的天堂。
“菜園依然青翠,火燒雲也依然會在西邊天燃燒,只是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籠起蚊煙吃晚飯的歲月一去不復返了。”這種物是人非感大概人人都不陌生,每人都曾經歷或必將經歷。尤其是記憶裡那親切而熟悉的氣息,誰沒有過放學回家進屋叫一聲“媽”的少年時光,誰又沒有過舊夢重溫的經歷?我們的過去就埋藏在這些滋味和氣息之中,一旦湧出就撥動心絃,如縷不絕。普希金有首家喻戶曉的詩:“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高樓大廈下的尋常巷陌,早起、吃飯、上學、放學,數以千計的平常日子經過時光的洗禮後,彷彿鍍上一層夢幻的橘色,化為我們心底最深沉的詩篇。
“沒想到我迎來了千盞萬盞燈,卻再也迎不來幼時父親送給我的那盞燈了。”遲子建先生的父親走了,愛人也猝然離世。先生感嘆“時光是如此可怕”,但她旋即又說:“生活永遠不會圓滿的,但是,曾擁有過圓滿,有過,不就足夠了嗎?”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既然生活永遠不會圓滿,我們又怎麼能夠曾擁有過圓滿呢?
先生懂得,生活不會永遠溫情脈脈,殘缺才是真諦。“原來一年之中只有幾天好日子啊,人為了那幾天充滿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意外和災禍,都像春去秋來一樣自然,死亡是分裂家庭的殺手,同時也是團聚家庭的因子。因為親人的離去,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懂得了懷念,懂得了珍惜每一個日子,懂得了孝敬健在的父母。充滿光明的好日子雖少,卻會永遠銘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的,生活也許永遠不會圓滿,但人的確曾擁有過某種圓滿。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免於死亡,從這個角度看,人生可以說是一場悲劇,所有的喜劇不過是這場悲劇的中間過場。明白了這個道理,在悲劇面前,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堅忍地承受。然而,不要忘了生命的歡歌也正是響徹在死神的陰影中。生命和死亡是一對伴侶,相依相偎。音樂和劈柴互語,眼淚和爐火相映,爽朗與憂傷兼具,溫暖和蒼涼並存。這才更是人生的真相。
因此,先生用數十個謝謝來感謝她人生中所遇到的萬事萬物,她寫道:“愛人的永訣給予我痛,但透過個人的痛,我看到了眾生之痛。”“大自然讓我知道春花不會永遠開,冬天的寒風也不會沒有閉嘴的時刻。”先生感謝磨難,感謝生命中從未斷過的寒流,她說那是她作品閃爍著人性之光的來源。她對萬事萬物充滿了感恩,這種感恩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溼潤而燦爛的夕照,是情到深處的一聲嘆息。這種虔誠而深邃的感恩底色是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一位作家對偉大書籍和複雜豐富的生活所給予她的營養而感恩。先生的悲天憫人之心蘊藏在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中。對生活最大的熱愛,難道不是經歷過莫大的悲苦後依然欣然接受命運的一切饋贈,繼續熱愛這個世界嗎?
“雖然我明白,幸福的獲得是心酸的,但我依然熱切的渴望它。”我默默地吟誦著先生的這句話,渾身彷彿充滿了力量。先生有篇散文的名字叫做《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讓我想起了雪萊的名篇《西風頌》——“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願我們都有一顆在冬天裡依然能感受春光的心,無論怎樣悲傷,都不會使身軀變成心如死灰的朽木。願我這顆跳動的紅心也能盡一份綿薄之力,為逆境中拼搏的人帶來一絲溫暖和力量、勇氣與希望。
沒有華麗的炫技,只有平靜的娓娓而談,山川河流,白雪細雨,在人眼前事無鉅細地展開。詩畫般的敘事中含著輕盈綿長的韻味,訴說著人們關於親情和家庭、歲月和時光、幸福和磨難的生活故事,樸素而自然,蒼涼而又溫暖。這些故事不僅屬於主人公,也屬於所有讀者。在先生筆下體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像春夏秋冬,缺一不可。是的,生活本身就是人最好的老師。(通訊員 王樂天)
來源: 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