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明星的家裡是什麼樣的體驗?
熒幕上光鮮亮麗的明星們生活中的品味如何?
之前明星藝人們的穿衣品味就經常成為被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比如這樣的鄧紫棋:
引領時尚潮流的大冪冪:
時尚車禍現場:
(各位粉絲們請冷靜,聽我解釋...)
不過扒完了衣品,我並沒有要悔改的意思,咱們再來扒一扒“家品”。
最近兩年的真人秀節目把各式各樣的大牌明星們真實的推到了大家面前,讓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們看的不亦樂乎。
我也想來和分享一下觀影體驗。
期初看見吳尊家的豪宅、跑車時,其實我的心情和眾網友一樣都充滿著無比的嚮往。
尊尊我要給你生...啊,不是,我要給你設計房子!
然而直到鏡頭進入到neinei的房間時
普通觀眾:“哇!MAX好呆萌喲,NeiNei好可愛”。
設計師觀眾:“這金色鐵藝床搭配“美式”深黑色真皮大床到底是怎麼回事?”
普通觀眾:“小朋友都好活躍哦,看得出來父子關係很好呢,好幸福!”。
設計師觀眾:“這床頭櫃也不搭呀,小朋友怎麼能用這麼老氣的床頭櫃?牆角的柱子該處理一下,凸在那裡好不爽哦!”
對不起,作為一隻設計獅,這樣的豪宅我不接受,看到這場景我感覺我的職業病分分鐘要癌變晚期了。
不過看到吳尊與neinei、max玩耍的各種溫馨,確實又讓人羨慕。
尊尊啊,拍戲掙這麼多錢好歹拿一點出來請個設計師唄!比如我這樣的,別說收錢,讓哀家倒貼都可以呀!
其實不止《爸爸去哪兒》,還有此前的一些綜藝也同樣是給足了反差。在我看《花樣與少年》時,起初的確是有那麼一點驚豔於顏值。(拋開業務能力不說,他們的顏是足夠的)但是直到我看到了他們的家,我就又開始被動驚訝了。
比如楊洋。當初瞭解他是在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本以為這高冷的外表中會隱藏著哪些獨特品味,最後卻發現......(果然不能猜,不能猜)
深色的皮革沙發時而吹出一股濃濃的沉穩的“老幹部”風,桌上個性的壁畫與裝飾又時而透露著活躍新潮的氣息。
再看看這個金碧輝煌的吊頂,繁瑣的大吊燈,作為一個當紅小鮮肉家居品味卻住著一個“老靈魂”。
不是說好了看真人秀嗎?分分鐘又進入工作狀態...
看到這牆上的肖像照,你沒看錯,就是古力娜扎。整體上看還是相對不錯的,一些傢俱單品上還是能看出一些品味的。
不過,等等...
這背景牆的整面鏡子是幾個意思?讓我這種被害妄想症患者住這裡豈不是遲早被自己嚇死的節奏,餘光裡隨時感覺有其他人...
PS:家裡顯眼的地方一般別放大面積反光的東西,尤其臥室,經常會被眼角餘光嚇到。
還有一大部分明星追求“歐式”中的“歐式”,奢華中的奢華。於是我又看到了很多這樣的畫面......
比如李小璐家的“鈦合金”反光玻璃電視牆。
又比如反貪局局長侯亮平,不對,是陸毅。
▲身後的浮誇的吊頂和水晶燈
田園式吊頂和奢華水晶燈,大廳拋光石柱,十字星大理石地板,奢華“歐式”風格,透露著一股村中豪宅氣息。
身後的田園式吊頂和奢華的水晶燈,在加上大廳裡的拋光石柱,十字星式的大理石地板,這種奢華的“歐式”風格,時不時地透露著一股村中豪宅的氣息。
陸毅的家其實沒太多問題了,對於大多數來說還是挺不錯的,但對於一個嚴重的反風格化主義者來說,真的滿眼都是槽點,風格化太嚴重,又沒有還原的那麼到位,盡是些四不像,為了風格而風格。
難道我國明星的品味就這麼不忍直視嗎?也不一定。
因為我發現了更令人震驚的事實——我去網上一搜,大部分媒體居然對於剛看到的一片叫好、稱他們裝修豪華、大氣、上檔次。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是市場決定了人們的品味。
只不過賺錢就算了,沒想到居然還要在房子的表達形式上來限制人們。將房子打包成一種種的風格、一個個精選套餐,來替代個性、需求、改變等等這些原本是“必備”的東西。
因此導致了人們從思維上就想著挑選,而不是打造。也促成了這種“本該不同的戶型,都有著一樣的裝修和佈局”的現象——就像上面看到的楊洋家的、陸毅家的、古力娜扎家這種清一色的“歐式房”、“中式房”。
所以說,一不用心,就很容易掉進了市場陷阱這一塊了。為了省時間、省精力去選擇這些裝修套餐,更何況明星們天天出去拍戲,還經常局不定所呢。
不過明星裡面也有不乏品味的例子~比如紅遍網路的井柏然家。除了品味上的突出,更多的是他的用心程度。看完之後,真是讓人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呀~
▲玄關正對著旋轉樓梯,可以一窺家中的風格:水泥牆面、不同程度的鴨嘴綠色帶來灰藍調性,與金屬材質一起組成了這個冷靜的家。
▲一層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將客廳與餐廳、廚房相連,只保留一間客臥。剛一進門會感覺整個室內有些冷,但這種調子也是井柏然心中想保持的安靜。
▲斜紋拼接的地板呼應著牆面的顏色,家裡的窗簾也是井柏然特別挑選的,有兩季不同的質地和顏色可以更換。
▲衣帽間裡衣物鞋帽都擺放得井井有條,Eero AarnioOriginals的Pony座椅增加一些童趣。
▲主臥的顏色井柏然特意選擇了蘑菇色,區別於一層的鴨嘴綠,柔和了許多,特別適合睡眠。
雖然藝術氣息滿滿,但這樣的設計並非適合於普通大眾,對於普通的生活來說顯得過於高冷沒有了生活的煙火氣。
也有人會說,這種並不意味著井柏然的品味有多高,只是設計師比較厲害。不過,一個作品所反映出來的資訊,不僅體現了設計師的能力,還體現了客戶的本身的眼界。家就成為了主人生活的另一種闡釋,生活也許並不容易,但每一個人都有把生活過得精緻的權利。
對於明星來說,他們三天兩頭外出拍戲,極少在家。選擇什麼精裝房、什麼快速套餐、什麼精選,或許並不影響他們的生活。畢竟他們還可能有一個家,兩個家,三個家,四個家,五個家,六個家,七個,八個......酒店就是家。
但對於我們普通百姓,日日夜夜都生活在這個歸屬中,個性就成為了“家是自己”的意義體現。畢竟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需求,在這些不同需求中又能組出十萬八千種不同組合。如果僅僅用幾個套餐就能解決的事,那還不如租個宿舍住來的方便。如今把這些個性統統拋掉,在家住的感覺就像是住在路邊的酒店、客棧,那豈能責怪這個時代沒有給你歸屬感呢?
但要怎麼做呢?
簡單,把自己放進去。
作為設計師的我非常清楚,能不能滿足個性,大致的就三點——認識自己;表達自己;交給好的設計師。
1、別被風格限制住。
每種風格都有自己獨特的習慣與思維。日式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當地的文化、氣候還有建築特徵,其他歐式、美式也一樣的道理。所以,如果硬生生的搬過來,就容易搞得像上面的那些精裝房。
關於風格可以看看我的另一個回答:
陳默:適合小戶型的「新中式」裝修風格到底應該怎麼搭配?
2、聽淸自己的真實需求。
崇尚某種風格,不僅崇尚這個審美,還可能嚮往著這種生活方式。如日式的禪意、北歐的多樣、歐式的高貴、美式的狂野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汲取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多元的文化,無論是電影、書籍、電視劇,都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生活方式的探求。可能今天我們電影上看到某個瞬間感覺和伴侶一起做飯很浪漫,就想著以後的廚房一定要大一些;明天看到電視劇,要在客廳和伴侶一起跳恰恰。最後下來,發現什麼都想要,卻又什麼也好像不太需要。
所以,聽清自己的需求,把自己放回到思考的第一位,讓空間來適應人。在裝修前,把人丟進去一個空間(房子)裡,讓自己像『分子』一樣自由活動。根據自己的需求、習慣、偏好等等,進行一個規劃、調整,再考慮怎麼讓這個空間產生協作作用。這樣一步一步下來,不僅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塑造出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房子。
3、別走免費的道路。
免費的其實是最貴的。簡單說,免費設計是個坑。免費雖然可以省下一部分費用,但經歷過上面的洗禮,想必你也知道——『花了大錢=房子好看』這種邏輯是不成立的。
這不針對設計師,這只是商家的一種手段。免費設計並不等於商家不要你錢,只是盈利點變了,將應付的設計費花在材料上。然而在那種倉促下的設計,效果大家也有目共睹,就是上面所看到的“清一色”精裝房——堆砌而不科學。所以不用詫異那種“花了60W還比不上花了30W”的情況,這在裝修界確實很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