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國家,也是黑木耳生產和消費大國,產量居世界第一。黑木耳是我國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種類之一,位居食用菌產量的第2位。
北京市密雲區是首都重要水源地,黑木耳產業作為庫區農業結構調整的引入產業,在促進保水富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解決近幾年黑木耳生產中出現糊巴口、產量不穩定、品質差等問題,技術人員試驗示範並集成了黑木耳關鍵技術,使得木耳產量提高了6%
,品質得到明顯改善,銷售價格提高,農民收入增加。黑木耳生產關鍵技術整合如下。
最佳化改良傳統栽培技術
1.示範優良品種,突出高產抗逆特性
引進多個黑木耳品種,進行適應性栽培比較,篩選出適合春茬黑木耳栽培和符合市場需求的多筋品種黑29(國審編號:黑認2001-16)和半筋品種黑威15]、大山黑等。
2.合理配比基料,增產增效
透過對黑木耳培養料額外氮源新增物進行了比較,獲得推薦的黑木耳培養料的配方為:粗木屑30%,細鋸末56.5%,麥麩10%,豆粕2%,石膏1%,白灰0.5%。
3.控制養菌條件,培育健壯菌絲
養菌過程中要使用具有可調溫度、通風、全封閉、遮光的溫室或發菌車間。養菌室內空氣溼度應保持在50%,當溼度過大時,加強通風,溼度小時,減少通風。
菌袋進入養菌室內前7天使袋內溫度保持在25-28℃;7-20天溫度為24℃;20-35天菌袋內部溫度下調至22-24℃,當溫度過高時,加大通風,反之減少通風;35天以後後熟培養,要把溫度調整到20℃以下。整個養菌期間逐漸加大通風。
示範機械化栽培技術
1.窩口插棒技術
採用機械化的窩口插棒技術制棒,具有節省人工的優點,有利於降低成本,還可彌補裝袋不實的問題,避免袋料分離,從而提高菌袋的質量和成品率,這是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技術革新。目前,套袋、裝袋、窩口、插棒及菌棒搬運整合自動化機械開發與應用日趨成熟。
2.淨化接種技術
採用空氣淨化無菌接種,接種空間達到了無菌環境,嚴格控制了汙染率。該系統由2部分組成,即空氣淨化系統和動力傳送系統,空氣淨化系統一般選用過濾效果為99.9%的FFU風機單元,根據接種車間大小和工作區域大小進行組合,傳送系統一般採用後託輥傳送,根據傳送距離可選用有動力傳送和無動力傳送,一般接種通道採用垂直送風方式,菌袋汙染率控制到了3%以下。
3.適期催芽技術
利用早春氣溫回升快,少風的有利時機,儘早催芽,在7月份雨季來臨之前結束木耳生產。當年可進行第2茬種植,秋耳進地時間不宜早於8月8日,也不宜晚於9月1日。
引進、推廣省力化打孔機,就是將成品菌袋直接放入打孔機開口內,用力往下壓,即完成菌袋開口,所開口均勻,深淺一致,實現小口出耳,提高木耳品質和工作效率,3人配合可完成800個菌棒/小時開口。
4.省力化採耳工具
引進菌棒夾、菌棒叉、菌棒轉盤,可直接把菌棒拿起進行採摘,降低了採耳勞動強度。同等條件下,使用採收工具後單位時間內木耳採收量提高了15%。
探索林下生態出耳
引導和開展板栗林下黑木耳種植,每667平方米幹耳平均產量392.3kg;同時,對板栗也有明顯增產作用。因有樹林遮陰,水分蒸騰少,林下地擺黑木耳用水量為115立方米/萬棒,較常規地擺栽培節水40%。
示範綠色防控技術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採取通風、降溫、殺菌消毒等措施,減少發菌期病蟲害。出耳期儘量不用藥物。
實施產後分級包裝
搭建晾曬床架,鋪設專用晾曬網,附蓋遮雨布,以保證耳形,提高產品質量。利用木耳簡易分級篩,進行分級包裝。
來源:“蔬菜十”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