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和直播幹掉了一大票的中間渠道商,什麼經銷商、分銷商、批發商等等,這些傳統的渠道商,都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以網際網路+移動平臺為代表的購物新模式將會“甚囂塵上”,重新定義您的生活和錢包。
電商和直播幹掉了渠道商,受傷的應該是渠道商才對啊,幹掉了中間商,減少了中間環節,消費者能買到更便宜的東西,消費者受益才對啊,怎麼會受傷呢?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和大家簡單地聊一聊。
消費者的獲益是明面上的,但是受的卻是內傷。一件商品在有中間商渠道時,出廠價90元,最終達到消費者手中是100元,電商興起,直接繞過中間商渠道,透過移動平臺購物,達到消費者手中是80元。很開心啊,不動不搖,沒有任何付出,便宜了20塊錢,佔了很大的便宜。但是,天下沒有沒有免費的午餐,電商平臺也不是什麼慈善機構,否則頭部幾個平臺創始人也不會身價上百億、千億。電商給你便宜了20塊錢,還得從企業方面找補回來,面對頭部平臺的壟斷,和買流量的現實需求,企業不得不降低他的出廠價。
企業不降價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沒流量,沒流量就沒展現,你的商品就會放在商品瀏覽頁面的後面幾頁。消費者購物找產品,往下翻頁基本不會超過5頁。所以,企業不得不降低他的出廠價,不僅降價,企業還得花錢買流量進行展現,這部分支出,其實也挺多的,甚至超過了中間商。但是,企業降低他的出廠價,他也不能賠本啊,90元就是他的盈虧平衡點了,怎麼辦,削減原材料降低質量吧。老羅說過,有時候企業家比消費者更沒有底線。
果不其然,透過各大網路直播平臺出售的產品質量不合格比比皆是。12月23日,浙江省消保委釋出“雙11”期間對淘寶、拼多多、京東、快手、抖音五個平臺的直播消費體察情況:近三成主播存在不合規現象,近四成直播商品不符合國家標準。對80個批次,包括服裝、鞋類、食品生鮮、玩具、電子商品等進行檢測。檢測後發現,80個批次樣品中,29個批次樣品不符合國家標準,不符合率為36.25%。其中,三無產品10個,商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9個(存在人身安全隱患4個),材質成分不符合國家標準7個(假冒材質1個),標籤不規範3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新聞。
你看似便宜了20元,但是你有可能買到質量低劣的產品,買到低劣的產品你維權也很難,也有維權成本,最後忍氣吞聲,不了了之。在傳統渠道,如果接到消費者投訴,政府質檢相關部門通常會調查取證,大機率會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使這些企業不敢太囂張。但是網路上監管就很難了,有的產品根本不經過市面,直接從庫房到你手裡,合不合格鬼才知道。消費者的這種態度,導致有些廠家,有恃無恐,繼續在造假、或者是減質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退一萬步講,網路上的賣家,有很高的“道德品質”,他們在保持原品質的基礎上,就是單純的降價,降低利潤(降低的利潤從員工的工資上找補回來),給消費者實惠。你是大企業大品牌,有資金去降價,但是和你競爭的小企業可就慘了,沒有那麼雄厚的資金,質量沒你好,價格還比你高,不死才怪。最近不是有一種玩法就是:超低價補貼+收割流量+乾死對手+形成壟斷+漲價獲利,最後收割韭菜。
不管怎麼說,時代和技術的進步,電商模式,確實給消費者帶來了一些利益和實惠,儘管這種利益和實惠是建立在成百上千的人失業和眾多小企業倒閉的基礎上的,但是電商在給消費者帶來小恩小惠的同時,卻損害了中國經濟的產業鏈條,原先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有諸多環節,每個環節上都附有相關產業和就業人員,現在從生產端直接到消費端了,中間的環節沒了,消費者是獲得某些所謂的優惠,但是缺乏大量的中間階段,國家經濟調節的能力變弱了。
之前國家提出的內迴圈戰略,到現在也沒迴圈起來,從生產到消費就倆環節了,怎麼迴圈?沒有條件了啊,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假如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有眾多環節和產業,資金在從消費端向生產端流動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會有溢位效應,最終會迴圈到整個經濟體系中,提高經濟活力。
比如:你週末去實體店去買件衣服,你得坐車吧、吃飯吧、逛街吧、喝水吧、看個電影吧、買個其他手工吧等等,衣服買不買先不說,起碼帶動了上述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迴圈,現在倒好,網上購物,一鍵直達,送貨到家,中間諸多環節沒了,消費怎麼提振起來?永遠記住,國家經濟這個大盤不好,受損害的永遠是消費者,說不定你在享受10塊8塊的優惠沾沾自喜時,後天就有可能收到公司因為效益不好給你的裁員通知書。
個人觀點,僅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