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啟新的訓練迴圈,從練胸開始。
之前在《主要的胸部訓練動作以及對應的肌肉發力部位》介紹了胸部的幾個受力部位和訓練動作,今天再來從運動軌跡和發力角度方面聊一聊,怎麼去判斷一個動作的發力部位。
因為今天的幾個訓練動作就是針對這個主題安排的,分別用不同的動作和運動軌跡訓練了不同的肌肉部位。
繼續借用之前用過的那張圖。
我們知道,肌肉都是一條條的纖維,當發力的時候,肌肉纖維沿著纖維的方向收縮,產生力,帶動骨骼運動。
從最大的原則來看,就是:
肌肉纖維的方向=肌肉收縮的方向=肌肉發力的方向=骨骼的運動軌跡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發力的角度、方向以及運動軌跡來判斷哪塊肌肉以及肌肉的哪個部分受力。
比如今天的第一個動作高位繩索夾胸。由於繩索固定在高位,總體的發力方向和運動軌跡是斜向下的,所以發力位置就是胸肌下部內側。
同樣的道理,低位繩索夾胸發力的角度是斜向上的,發力的位置就是胸肌上部。
第三個動作是雙槓臂屈伸,這個動作的發力角度更加垂直,所以發力的位置就是胸肌下部的外側。
第四個動作是器械推胸,在正坐位的同時向正前方推出,類似於平板槓鈴臥推及平板啞鈴臥推。其發力角度是正內方向,發力的肌肉部位就是胸肌中部。
由於胸肌是我們身體內比較大的一塊肌肉,發力的方向對發力部位的影響會比較大。
另外一個比較複雜的是三角肌,包括前束、中束、後束,不同的動作和發力角度也會影響比較大。
但這並不是說其他肌肉就不會受到發力角度的影響了,理論上同樣的動作,同樣的訓練肌肉部位,稍微調整一點點角度,都會對訓練部位和訓練效果產生影響的。
就像我們在肱二頭肌解剖結構及肌峰的鍛鍊方法中介紹的,同樣都是啞鈴彎舉,同樣都是肱二頭肌,靠近身體內側和偏向身體外側,就分別對應著肱二頭肌不同的訓練部位,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今天算是第一次和大家探討運動軌跡和發力角度的問題,後面再介紹新動作時,也會把角度問題同時介紹清楚,方便大家準確做好動作,更能理解動作的訓練部位。
今日胸部訓練記錄:
1、高位繩索夾胸
20Kg 15×4
2、低位繩索夾胸
15Kg 15×4
3、雙槓臂屈伸
15×4
4、器械推胸
30Kg 15×4
5、斯萬推胸
5Kg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