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和夏啟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的奠基者和開創者,素有敗壞上古公天下的惡名。我們可以完全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夏朝的確是開創近四千年的世襲先河,名號、爵位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於子孫。一家一姓的天下,是儒家士子厭惡不贊同的社會,不是他們想要大同社會。自啟接替父親大禹登上帝位後,整個人性情大變,過去賢能愛才、節儉高尚等習慣全部拋到腦後,毫無顧忌地進行縱情聲樂、暴虐不仁、鋪張奢華、荒淫無度的行動。史書稱之曰:“淫溢康樂,管磬並作,湛濁於酒、渝食於野。”翻開上古史書瀏覽,大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黃帝之後的上古時期,成為天下共主的那批人,絕大多數沾親帶故,有著血緣關係。
黃帝生有二十五子,其中有十四個兒子建立起自己的姓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上古時期的任何一個姓氏都代表著一個貴族,黃帝十四子有姓氏(共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分封在各地為諸侯,意味著黃帝一脈在華夏部落佔據著重要地位。
黃帝崩逝後,天下共主之位傳至黃帝長子玄囂,白帝,即少昊,姬己摯。之後是玄帝顓頊帝,姬顓頊,號高陽氏,黃帝次子昌意之子,即黃帝之孫。再傳帝嚳,姬夋,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黃帝之曾孫。再傳帝摯,號青陽氏,帝嚳長子,黃帝之玄孫。再傳帝堯,姓伊祁,名放勳,帝摯兄弟,帝嚳次子,黃帝玄孫。再傳帝舜,姚姓,媯氏,名重華,顓頊的六世孫,黃帝的八世孫。再傳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之後便傳至啟,夏朝建立。
《史記》大致記載如此,期間有些波折,如帝堯之丹朱曾為三年天下共主,帝舜之子商均曾為天下共主。由此可觀,從黃帝涿鹿之戰定鼎天下後,黃帝家族輝煌騰達,成為華夏部落地位最崇高的貴族,天下共主之位也一直在黃帝血脈子孫中流傳。不僅如此,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嫡系子孫。從血脈傳承一說,上古時代和夏商周三代,諸夏部落的首領之位一直是在黃帝子孫代表的帝族血脈中輪迴。從這個角度看,這是實打實的家天下制,卻不是一姓天下。
必須要有黃帝子孫血脈,方有爭奪天下共主之位的基本資格,但這並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是黃帝家族內部的禪讓制。基本上每一位登臨天下共主之位的黃帝子孫,都是與黃帝一般“生而神靈”,用現在話說是:天資聰慧,天賦異稟。如:高陽有聖德焉;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天下共主是由各方諸侯和大賢能推選出來的,基本上是誰支持者多,誰就能夠登臨帝位。當時分管四方的諸侯的四嶽均有資格向當代天子推舉下一代天子,朝中其餘重臣也可如此。
“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而每一代天下共主,對華夏部落的掌控力都是不弱的,常常遍歷山川河流,遠不是後世儲君能比的。他們不是什麼久居宮中的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他們每一位都是文武雙全,十餘歲便盛名天下,早早參與到帝位資格戰中。帝嚳十五歲歲輔佐叔父顓頊帝,帝堯十五歲輔佐帝摯。大家可能會想到這麼一個情況,要是天下共主能力和威信不夠怎麼辦?這事好辦,進行禪讓,退下來讓能幹者上去。帝嚳長子帝摯執政九年後,親自降詔禪位於其弟陶唐侯唐堯,即帝堯。“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摯退位時,死沒死不能百分百確定,但可以肯定他沒出什麼政績。
上古五帝時期天下共主的選拔,有著一個專有方式,名曰:受禪。秉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即多數決定結果。舜繼承堯的位置,大禹繼承舜的位置,便是名副其實的受禪。受禪最早記錄於《尚書》,三代之後的受禪僅有其名,其實是奪權。因此在上古時期,也是一種家天下的形式傳承首領之位,不過這種形式中包含有民主和科學成分,不是一人或數人決定的事。
參考文獻:《史記·十二本紀·五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