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牢記歷史,牢記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
邸玉棟(1911年-1942年),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邸家樓村,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1月,在津南創立"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率部在鹽山縣南五里鋪阻擊日偽軍進攻,點燃起武裝抗日鬥爭的烽火。後所部改編為八路軍三十一支隊,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津南、魯北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最早的一支抗日武裝力量。1942年5月,日軍發動大"掃蕩"。1942年6月18日,他與一地委書記杜子孚帶領的機關幹部和警衛連共100多人,遭到3000多日偽軍的"鐵壁合圍"。翌日凌晨,正當他帶領幾個戰士狙擊敵人,掩護其他同志撤退時,一發炮彈在他身邊爆炸,犧牲時年僅31歲。
沈蔚(1916-1942),原名朱鴻壽,出生於江蘇省吳縣。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被選入八路軍總政治部前線記者團,分配到晉察冀組。同年12月,他作為八路軍總政治部前線記者團記者,赴晉察冀邊區採訪,為《八路軍軍政雜誌》提供反映八路軍英勇殺敵的稿件。1939年初夏,沈蔚到達冀中抗日根據地,參加了冀中區黨委機關報《冀中導報》的復刊工作,並擔任冀中通訊社(1942年3月正式改稱新華社冀中分社)副社長。冀中分社與《冀中導報》是兩塊"牌子",一套機構。沈蔚同時也是《冀中導報》編委委員、記者科科長,還負責《冀中導報》副刊的編輯工作。民國31年(1942)春,日本侵略軍對冀中平原根據地進行"五一大掃蕩"。沈蔚所在部隊駐地-安國縣西張莊被日寇包圍,沈蔚在突圍戰鬥中英勇犧牲。
遲健民(1908-1942),原名遲受義,筆名天刑,山東省蓬萊市莫家莊村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回到家鄉蓬萊縣,積極參與發動蓬萊縣抗日武裝起義。1938年3月,負責創辦以培養革命後備力量為主要任務的抗日中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中學停辦後,根據中共北海地委的指示籌建了《抗戰日報》社,並任社長。9月,調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五支隊政治部文化俱樂部主任。10月調至膠東軍政幹校講授哲學。12月調任蓬萊中學校長。1939年10月,以蓬萊中學為基礎創立蓬(萊)黃(縣)聯中,任教導主任。1942年12月7日,侵華日軍包圍了遲健民所在的榮成縣神道村。敵人將群眾全部趕到廣場上,威逼群眾交出八路軍。為救護群眾,他挺身而出。面對殘暴的敵人,始終沒有透漏半點機密,最後被敵人殺害,年僅34歲。
張慶澍(1895-1942) ,字雨村,東阿縣張坊村人。國民黨愛國將領。先後就讀於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和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去東北軍張學良部任職,歷任副團長、團長、副官處處長、陸海軍總司令部潼關行營中校參謀、國民黨軍少將高階參謀等職。“西安事變”後,隨部隊轉移到蘇魯皖地區駐防。1938年4月,參加殲滅日軍磯谷師團的臺兒莊戰役,嗣後轉移到魯南地區抗日。1942年8月,在山東莒縣唐王山與投降日軍的吳化文、張步雲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47歲。
張建亭(1913年~1942年) 字映暄,又字楹軒,化名李建勳,滑縣桑村鄉貫道村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秋,與李廣祿、張海月等人在滑縣桑村一帶發動有700多貧苦農民參加的"秋收起義",以搶收地主的糧食、蔬菜等為主要活動。1935年,張建亭遂任國民黨的八里營路寨聯保處主任,以此身份為掩護繼續做黨的地下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建亭任中共濮陽中心縣委組織部長。是年底,與李廣祿等一起建立抗日民軍十大隊。1938年春,張建亭受中共冀魯豫邊區黨組織委派赴河北省南宮縣,參加八路軍抗日訓練班,秋天結業,任中共濮陽中心縣委書記。1939年9月,張建亭任中共豫北地委組織部長。1940年,調任中共冀魯豫二(六)地委組織部部長。1942年6月11日,張建亭至滑縣劉莊參加重要會議,被日偽軍逮捕。16日上午,被敵人殺害於濮陽縣兩門集西門外廣場附近,時年29歲。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那段悲壯的歷史,和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