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國家廣電總局發表關於對《電視劇母版製作規範》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行業標準報批稿進行公示的通知。圖/國家廣電總局官網截圖
文 | 李瀟瀟
12月22日,國家廣電總局在官網公示《電視劇母版製作規範》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行業標準報批稿(以下簡稱《規範》)。在署名要求方面,檔案規定,演職人員在電視劇的署名方式、順序、位置等由聘用合同約定,製片人應在與演職人員簽署聘用合同時就署名問題進行溝通和約定,規避爭排位等署名糾紛的發生。
近些年,“爭排位”之風愈演愈烈,尤其是流量大、旗鼓相當的頭部藝人加盟的大IP影視劇更難以避免。流量一詞因在行業整頓後日趨負面,悄然被演員排位所替換。近期兩部熱播劇的官方海報和官微推送出現了“全員主演”的情況,“領銜男主演”、“領銜女主演”、“特別主演”、“特邀主演”、“特邀出演”、“特別出演”等頭銜並駕齊驅。掰手指頭數下來,一部劇裡竟有22位主演。這些眼花繚亂的宣發操作令觀眾迷惑,也折射出在“演員的位置怎麼排”這個問題上,出品方戰戰兢兢、誰也不敢得罪的求生欲。
排位的概念源自日本“番位”一詞,指演員在影視作品及宣發物料中的排列次序。日本影視行業格外強調身份的唯一性——只有“一番”戴著主角光環,其他演員都是配角。當然,在這樣的語境中,“一番”頂著盛名,也要承擔作品的票房和收視責任。
近日,熱播某劇有22位演員頭銜包含“主演”。圖/某社交媒體平臺
而今,排位一詞幾經流變,成了身價、名氣的一種虛榮象徵,相當於名流合影時爭搶的“C位”,成了一場心照不宣的遊戲,逼迫每個牽涉利益的人捲入其中。
當下,“爭排位”的副作用五花八門,行業苦“排位”之爭久矣。早在2019年10月,愛、優、騰三大影片平臺和新麗等六家影視公司就曾發起聯合倡議“抵制無理爭排位”,但顯然收效甚微。
此前,圍繞《青簪行》“陰陽劇本”疑雲,主演兩方粉絲曾發起“撕排位”大戰;電影《小小的願望》因片方模糊排位、排名前後問題,藝人團隊不滿被“壓排位”,導致主演解約、不歡而散。由此看出,無論是經紀公司還是粉絲有組織的行為,“撕排位”依然沒有跳脫出流量的評價體系,撕的是靠排位量化了的明星商業價值、資源背書。
電影《小小的願望》曾因“撕排位”導致演員工作室發表宣告稱因片方模糊演員排序,演員已與片方解約。圖/電影《小小的願望》社交媒體賬號
再看看經歷過排位之爭的影視劇,宣發期間往往造成難以控制的負面輿情,使潛在受眾對作品的期待值下降;對藝人來說,爭來的“第一”自帶負面熱度,往往招致路人反感。若負面熱度持續不下,容易引發“飯圈”互撕、事態升級。“飯圈”粉絲互相揭短,會進一步消耗網友對藝人的好感度,令片方對其望而卻步,從長遠角度會造成藝人的商業價值貶值。
因此,“爭排位”不僅不是“一山不容二虎”的贏者通吃,還會加大行業製片風險,造成演員、片方一損俱損的最終局面。其實藝人共同創作影視劇作品,很明顯是一個“非零和博弈”,充滿了協商合作互助的空間。作品質量上去了,觀眾喜歡,演職人員全員受益。
而且,一直以來,行業內有實力、自我價值和定位清晰的演員也不為排位背後的浮華虛無所困。一些藝人之所以捲入“爭排位”的零和博弈,有的是出於與經紀團隊權力對話不對等之下的無奈,有的則是出於怕得罪粉絲金主之後的半推半就。所以,從治理角度來說,對於這種業已形成的權力分層、“飯圈”有組織的運營造成的權力共享機制及其“小生態”,不可放任自流。
《規範》出臺在即,可以讀出近期廣電總局從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出發、跨價值鏈治理的總思路。文娛行業生態逐漸向好的大背景下,從逐利到協力的價值扭轉也非朝夕之功。此次的《規範》從內容生產端發力,以排位等關鍵點為槓桿,撬動對權力的控制,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此舉將與“飯圈”治理同頻共振,有助於徹底改變以流量為導向建立的評價體系,進一步理順行業邏輯。
新京報評論員 | 李瀟瀟
編輯 | 遲道華
實習生 | 韋英姿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