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澄子 主播/瑋瑋
來源/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最近,《小敏家》火了。
這部聚焦中年人感情與衝突的劇,一經播出就成了收視冠軍,幾乎每集都在熱搜上。
其中,#小敏家吵架太窒息了#的話題更是引發2.2億網友的共鳴。
小敏責怪母親干涉太多:“我說了多少次我要離婚,當初要不是你撮合,他也不會是我的前夫!”
母親抱怨女兒不懂感恩:“你心裡一直都怪我,我欠你們所有人的,滿意了吧!”
好好的一頓飯沒吃成,母女倆吵得兩敗俱傷。
看得觀眾直呼“真實又窒息”。
其實,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對外人和顏悅色,卻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最親的人。
一個人說話是本能,好好說話是修行。
越是面對親近的人,越應該好好溝通。
胡適說過:“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把生氣的臉擺給親人看,比打罵還難受。”
《萬箭穿心》中的李寶莉,是一個彪悍的女人。
她會對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不順心破口大罵,買東西時經常與人發生衝突,回家後更是動不動就擠對丈夫馬學武。
馬學武透過多年努力,終於升了職,並分到了一套房子。
本是享受喬遷之喜的時刻,李寶莉又因為對搬家公司不滿遷怒丈夫。
當著外人的面就對丈夫拳打腳踢,言語辱罵。
搬運工忍不住嘲諷馬學武:“虧你大小是個幹部,竟在老婆面前唯唯諾諾;還不如我幹體力活,家裡老婆溫順服帖。”
馬學武沉默不語,到了晚上丟擲一句“離婚”,就轉身出了家門。
很多時候,感情是冷還是熱,完全取決於你對對方說話的溫度。
一旦其中一方不能好好說話,那這段關係就毫無幸福可言了。
不僅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有一個愛發脾氣的企鵝媽媽,每次她生氣了,都會朝小企鵝大吼大叫。
被吼的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開了。
腦袋飛到了宇宙,肚子落入了大海,翅膀掉到了叢林,嘴巴插進了高山,尾巴遺失在都市裡……
只剩下一雙腳跑來跑去,最後跑累了,遇到了開著大船前來尋找的媽媽。
企鵝媽媽找回了小企鵝七零八落的身體,用針線一一縫好,終於對孩子說出了“對不起”。
最後小企鵝原諒了媽媽,可之前受到的傷害,已經讓它留下滿身傷疤。
語言不會傷人肉體,但卻是最鋒利的武器。
早期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實實在在影響了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模式。
胡適的母親性子溫和、寬宏大量,跟誰說話都是輕聲細語,從沒說過一句傷人心的話。
即使胡適犯了錯,母親也從來不在外人面前罵他一句、打他一下,而是到了夜深人靜時,關上房門,心平氣和地跟胡適擺事實講道理,跟他說:
“你要踏上你父親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丟他的臉。”
多年後,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孩子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孩子。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電影《後來的我們》中,林見清在大城市賺了不少錢,買了房子,站穩了腳跟。
於是,想讓爸爸關掉老家的小餐館,和他一起到大城市生活,好好享福。
可林爸爸卻拒絕了林見清的好意,說習慣了小地方,捨不得離開。
林見清聽後瞬間暴躁:“我現在有錢了,可以讓你住大房子了,有福你不知道享啊,一個破餐館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林爸爸很是心寒,說道:“我在這呆了一輩子,怎麼就是破餐館了,就是這個小餐館供你吃、供你用、供你上學,怎麼在你的眼裡就是個破餐館呢?”
本來是想好好孝敬父親,林見清卻用高高在上的方式來表達,讓父親難以接受。
其實,父母最怕的不是孩子沒有出人頭地,而是面對日漸老去的自己,沒有了耐心。
有網友講過一位企業家陪80歲母親看牙的故事,讓人十分感動。
有一次,企業家帶母親去醫院換假牙,說要給母親換最好的牙。
母親一生節儉,拒絕了兒子的提議:“只是假牙,又不是金子,不要太貴的。”
說完,決定要價格最低的那副,企業家當場答應,還在醫生護士的不解中直誇母親精明、會打算。
可是,當他走出診療室,扶著老太太在走廊裡坐好後,謊稱病歷本忘在了醫生的辦公室,轉而回頭找醫生換了最好的假牙。
面對醫生的困惑,企業家回答:
“我不能當著母親的面和她起爭執啊,能陪她的日子不會太多了,順著她說幾句好聽的,讓她高興高興也好啊。”
後來,老太太跟著兒子高興地回去了,逢人就說,要不是自己多長個心眼問了假牙的價格,還不知道多花多少冤枉錢呢。
父母年紀大了,開始依賴我們了,心思自然也就敏感了。
有時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在他們心裡掀起軒然大波。
只有最糟糕的子女,才會讓父母看自己的臉色行事。
好好說話,是為人子女最應盡的本分。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人總會對親近的人沒耐心?
有個扎心的回答是:不懂珍惜。
我們之所以對親近的人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是因為知道親近的人不會離開、不會傷害自己。
我們不會對沒追到的女神甩臉色,不會對關係好的上下級發脾氣,甚至不會對陌生人大小聲,是因為我們知道,那不是自己的安全區。
我們對所有人好好說話,唯獨對最愛自己的人無所顧忌。
但越是親近的人,越應該好好珍惜。
如果你也曾口不擇言,傷害了親近的人;如果你也不知道怎麼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如果你也對不聽話的孩子感到困惑……
推薦你嘗試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
以下,是它的四個要素:
第一:“觀察”
《非暴力溝通》中說:“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對於眼前看到的事情,不要著急把自己置身事內,而是先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不要給出任何形式的評論。
比如,面對老公打遊戲,自己很生氣的時候:
“你怎麼天天打遊戲?”是評論;“你已經連續3天下班後打遊戲了”則是觀察。
第二:“感受”
學習傾聽自己的感受,注意是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別人所期待的樣子。
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開心”“生氣”“沮喪”“悲傷”……
比如,面對伴侶的忽視:
“我真是失敗啊”是想法;“這件事令我有些失落”則是感受。
第三:“需求”
我們的需要、期待和對他人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當我們感受到失望、難過時,是因為我們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不是他人的行為導致我們失望、難過。
比如,面對老公打遊戲,我們的需求可能是:
“我希望我們的家像一個家,而不是網咖。”
第四:“請求”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怎麼做,或者,對於自己,明確自己要怎麼做。
請求越具體越好。
比如,面對打遊戲的老公,我們的請求是:
“我希望你能放下游戲,我們一起把家裡收拾乾淨,一起安安靜靜地吃頓飯,你覺得怎麼樣?”
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按照這樣一套流程下來,沒有情緒化的表達,既可以明確自己的訴求,對方也知道問題在哪裡,應該做些什麼,家庭關係自然會越來越好。
老話說,家和萬事興。
好好說話,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家人是我們的安全區,能耐得住更大的衝擊。
但每一次暴力溝通、發洩情緒,都是在安全區的邊緣試探,試探久了,再好的關係也會累。
每個人都希望能被傾聽,被善待。
好好說話,是控制自己的脾氣,也是守住一個家庭的和氣。
點個“在看”吧,餘生,願我們都能學會好好說話,善待彼此!
讀者·新媒體2021影響力書單來啦!
購買年度好書,還有重磅福利領取
請各位下單滿金額的朋友
新增客服
憑購買訂單截圖領取贈品
注:本活動僅限於年度書單中的12本書,“讀者·書房”中的其他圖書不參與本活動;贈品以單筆訂單為準;贈品不疊加;贈品數量有限,先購先得,送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