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洲和中東之間的關係,人們的印象總是歐洲在壓制中東,事實上,歐洲以巨大的優勢碾壓中東,僅僅是工業革命之後,由歐洲掌握核心科技這段近代史而已。在漫長曆史中,中東國家,都有幾個不好惹的主,幾段時期裡,歐洲都被中東霸主摁在地上摩擦。
尤其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之後,歐洲可以說是每一天都在心驚膽戰之下渡過的,這個橫跨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大半個地中海都收入其囊中,利刃整天都立在歐洲的家門口,歐洲只能誠惶誠恐地與奧斯曼打交道。
奧斯曼土耳其之所以能變成如此之大的帝國,除了軍事強盛之外,他的政治體系在當時也是成就帝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政教合一,權力高度集中,軍事資源調配機能強大。
歐洲從古至今都是四分五裂的,即使到了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軍隊包圍,後者的艦隊都開到義大利地區的門前,歐洲各國也沒有真正聯合起來去對付這個強大的對手。
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被圍,是當時的大事件,整個西方世界都在關心君士坦丁堡的生死存亡。
東羅馬帝國的疆土,在奧斯曼帝國連年的征戰之中,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了,它靠著堅固的巨大城牆、易守難攻的金角灣地形,苦苦支撐多年。
君士坦丁堡的皇帝派人到歐洲去求援,教皇卻以宗教分歧為難他,只有威尼斯派出少量軍人去幫助君士坦丁堡守城。
1453年君士坦丁堡求援無望,終於在奧斯曼帝國20萬的重兵圍困之下,以不到8000守軍的防守力量,失守首都,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出城門迎戰身死。
一直以來,東羅馬帝國在基督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畢竟它是羅馬帝國的最後傳人,它存在之久,深刻影響著歐洲人民的認知,自此歐洲的門戶就算是為土耳其敞開了。
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並沒有洗城而去,而是將帝國首都定居在這裡,改名伊斯坦布林,奧斯曼開放經濟,面對不同宗教,採取極為寬容的態度,容許其他宗教的人在伊斯坦布林經商發財,定居樂業,經過土耳其一手打造,昔日的君士坦丁堡並沒有變成一個戰爭廢城,反而是重新煥發生機,一躍成為當時千帆航行的國際大都市。
但它與歐洲的矛盾並沒有消失,彼此爭奪地中海的完整主導權,以及宗教矛盾,也令彼此的關係處在緊張狀態,基督世界恨不得把奧斯曼趕出回老家去,君士坦丁堡的淪陷,一直是西方世界的噩夢,尤其那些忠誠的十字軍士兵,尤其不能忍,而奧斯曼也恨不得進軍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國,儘早實現統一西方的理想。
兩個不同世界的衝突爆發,就差一條導火索,而這條導火索終於在1567年,奧斯曼蘇丹接到一份情願,來自塞普勒斯島的人民,他們再也忍受不了威尼斯統治的暴政,雖然同屬一個宗教世界,但威尼斯這個老牌剝削者,從來沒有把塞普勒斯島的基督徒們當成人看,不斷給塞普勒斯島加以各種苛捐雜稅。
那裡的人民早已不堪重負,而奧斯曼帝國對基督徒採取寬容政策,在塞普勒斯島早被人民耳聞,他們迫切想擺脫威尼斯的統治,向奧斯曼帝國請求求援。
接到這份情願時,時逢奧斯曼新蘇丹塞利姆二世上臺,奧斯曼是尚武的國家,有個傳統,新蘇丹上臺需要用一場戰爭來贏得威望,當接到塞普勒斯的情願時,新蘇丹高興壞了,立即叫來大臣商議,這個島面積不小,正位於奧斯曼帝國的正下方,可以說是歐洲立在奧斯曼統治區的一塊飛地,島上物資豐饒,如果拿下來,是個理想的航海補給點,也可以解決一個臥榻之憂。
蘇丹塞利姆二世轉頭便向威尼斯提出異議,譴責威尼斯的統治,並要求為塞普勒斯島的人民作主。
威尼斯裝聾作啞,對塞利姆二世的威逼充耳不聞。一番外交姿態之後,塞利姆二世派遣6萬軍隊,迅速登陸塞普勒斯島,而在另一條戰線上,蘇丹派遣帝國海軍主力精銳徑直挺進亞得里亞海,直面威懾威尼斯。
威尼斯全國上下慌亂成一片,政府立即派人跟教皇求救,威尼斯將這場明面上只針對它一國的戰爭,上升到宗教層面,只有這樣,別國才有理由前來救援,否則憑它的本事功夫,一個城市大小的資源,昨日君士坦丁堡的結局,就是它明日的下場。
教皇立即轉達其他西方國家,召集商量之後,決定由威尼斯、熱那亞、西班牙等多國出兵,組成聯合艦隊,目標是夏季挺進亞得里亞海的奧斯曼海軍精銳。
此次出征,歐洲艦隊共出208艘槳帆戰艦、6艘加萊賽戰艦、5萬海上作戰人員,包括2.8萬士兵,而奧斯曼這邊的精銳,則有250艘槳帆戰艦,5萬名水手,2.5萬士兵。
這次戰役對於兩邊都非常重要,奧斯曼出動了主力艦隊,歐洲也傾盡了地中海區域的精銳海軍,是十字軍遠征以來最大的艦隊,如果歐洲戰敗,土耳其將長驅直入,奪取威尼斯,以威尼斯為基點,西擊西班牙,北進法國瑞士奧地利,配合東部陸軍,拿下歐洲,將指日可待。
歐洲艦隊將總司令的位置交給年紀只有二十多歲的唐胡安將軍,戰前很多官兵都懷疑這位年輕人是否能勝任如此重要戰役的領導位置,這是歐洲艦隊中一個不大不小的擔憂,而奧斯曼艦隊裡,亦有它的問題,這支艦隊是土耳其正規軍和海盜的聯合。
在奧斯曼蘇丹眼中,海盜並不是完全站在對立面的角色,奧斯曼政權一直有養海盜,靠海盜奪取海洋權的傳統,奧斯曼艦隊中正規軍高官與海盜之間分歧非常大,互相看不起,軍心從頭到尾都不齊。
歐洲艦隊艦隊出征後,因補給線較長,想迅速找到對方,進行決戰。
奧斯曼艦隊領導者阿里帕夏得知歐洲艦隊出征,心知自己不熟海戰,如果直面對抗,奧斯曼一方並不完全佔有優勢,故此阿里帕夏命令艦隊一直停泊在勒班陀海港(勒班陀,位於今下希臘中部海灣),一邊等著對方找上門來,一邊等待冬季風暴的來臨。
勒班陀今天的地理位置
一旦交戰中遭受天氣襲擊,奧斯曼艦隊就可以退回勒班陀港口中,歐洲艦隊無法即時尋找避風港,就會大亂,奧斯曼艦隊就可以趁亂取勝,一把擊潰對方。
艦隊中的海盜分子,十分看不起阿里帕夏的做法,稱其懦弱,阿里帕夏很快接到蘇丹的命令,命其出港交戰,不得避戰。
歐洲艦隊獲知情報,得知對方身藏勒班陀海港,即驅至,此時奧斯曼艦隊迫於上頭命令,亦不隱藏自己,命兵出港。
兩軍首次相遇,立即排開陣型,就地決戰。
歐洲艦隊先發制人,一連發鐵製炮彈如雨點般落到奧斯曼船上,奧斯曼瞬間就有3艘槳帆船受損,憤怒的阿里帕夏下令衝擊基督戰船,縮短作戰距離,發揮奧斯曼士兵的威力。
歐洲艦隊的左翼和奧斯曼艦隊的右翼爆發激戰,歐洲士兵想利用加萊賽戰艦轟炸對方,奧斯曼首領舒路奇反應很快,指揮船隻離開加萊賽戰艦的射程範圍,迅速繞到對方後方,試圖前後夾擊,歐洲士兵瞬間面臨兩面作戰,指揮官被射死,眼看就要被擊敗。
一艘加萊賽戰艦衝向陸地,拉開戰場距離,瞄準奧斯曼艦隊就是一頓猛炸,奧斯曼士兵被炸死一片,被夾擊的歐洲士兵得以脫困,放棄防守,衝入對方隊伍中,相互就是一頓廝殺,激戰中奧斯曼領袖舒路奇被擒獲,其士兵見狀,士氣大受打擊。
兩隊中軍亦已在激戰中,兩隊船隻纏在一起,無法分開,短兵相接,看的就是誰手狠,甲板上死傷數不勝數,從船上掉落到海里計程車兵,抓起浮木,見到對方快淹死了就上去補刀,海洋被鮮血染紅,場面極其慘烈。
奧斯曼輸掉了右翼,雙方中軍幾乎都打殘廢了,此時只要奧斯曼抓起戰機,贏下左翼,就有機會贏得戰爭,再不濟也是打個平手,阿里帕夏命令奧斯曼軍官烏魯奇要硬吃掉歐洲艦隊的右翼,烏魯奇猛地站出來,大發神威,硬是在對方右翼開啟缺口。
面對如此猛烈的攻勢,歐洲艦隊右翼連連敗退,千鈞一髮之際,歐洲艦隊的中軍以微弱的優勢,殲滅了對方的中軍,轉頭就去包圍神勇的烏魯奇,左翼也調集兵力,三面包圍烏魯奇,烏魯奇敗退戰場。
這場戰爭,死傷巨大,歐洲艦隊損失了13艘戰船,10000人死亡,奧斯曼損失200多艘戰船,30000人死亡,8000人被俘。
此次決戰,歐洲艦隊取得完全性的勝利。
訊息傳回歐洲,各國舉國歡慶,歐洲終於得救了。
蘇丹得知艦隊戰敗,十分火大,命令軍隊立即打造一支更強大的艦隊,一個季度後,一支戰船數量更多的海軍就出來了,但是奧斯曼在勒班陀海戰損失巨量的海軍精銳,是沒有辦法短時間彌補的。
勒班陀海戰作為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槳帆船戰役,扭轉了歐洲和奧斯曼之間的局勢,嚴重地削弱了奧斯曼在地中海的話語權,隨之槳帆船時代便結束了,迎來風帆戰船的時代。
未過多久,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橫空出世,奧斯曼海軍不復昔日榮光。這一戰役,對歐洲的政治、宗教、利益都影響深遠,它阻擋了奧斯曼帝國西進的腳步,奠定了後來的歐洲和中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