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看隨想:
本書探討的是玩耍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如今閱讀的重要性已經被提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但總體而言還是出於功用性的考慮。孩子的本性是什麼?成人在教育中不斷出手干預,事無鉅細地指導,看似為孩子好,實際上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讀讀本文,可能會有新的思考。(楊贏)
——————————————————
孩子越早開始閱讀越好。
誰有時間玩?
孩子們必須從幼兒園或學前班就學習閱讀,否則他們將被落在後面,永遠趕不上同齡人,並承受隨之而來的後果。
這是許多成年人的想法。“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幼兒教育家埃裡卡·克里斯塔基斯寫道,“如果選擇了‘錯誤的’學前教育,或者放鬆了在家的拼讀練習,你的孩子就可能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也可能連小學一年級都上不了!”
我們成年人常常認為,今天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優質教育,才能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因此,我們認為閱讀、寫作和數學的教學必須比我們年輕時更早開始。自由玩耍和戶外體育活動似乎不太適合這個新的教育議程。對於今天的許多家長來說,他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在哪裡可以找到一個早教方案保證孩子能上一個好的幼兒園,然後進入一所好的小學?如果負擔得起,有些父母會不惜一切代價,只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也可以被理解為最早、最學術密集的教育。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些想法是基本的、顯而易見的人生真理。不僅是政治家,許多家長也渴望透過“學術性”的幼兒園、學前班、學習軟體、教育性的遊戲、豐富的課堂和有趣的老師,在孩子年幼時就釋放他們的語言解碼技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然而,事實可能要複雜得多。倡導組織“捍衛童年”宣稱:“許多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還沒有準備好在幼兒園閱讀。也沒有研究支援幼兒園開展閱讀教學。而且,根本沒有研究表明,5歲時閱讀比6歲或7歲時閱讀更具長期優勢。”南希·卡爾松·佩奇教授說:“這項研究的結果很明確。在早期教育方面,並不是越快越好;幼兒需要玩耍和實踐互動,才能真正進行學習。”
一項耐人尋味的國際研究表明,對於許多兒童來說,“越早越好”或“施壓”的早期學習策略是沒有必要的,甚至適得其反。為了適應4到7歲兒童的正規學術教學,剝奪玩耍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一些研究表明,閱讀和其他領域的早期教育可能對一些學生有所幫助,但這些好處似乎是暫時的,到了四五年級就會失效。
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延長入學年齡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處,而且還可能帶來學術回報。這項研究題為《時間的禮物?入學年齡與心理健康》,由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托馬斯·迪和丹麥國家社會研究中心的漢斯·亨裡克·西弗特森撰寫,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出版。這項研究使用了丹麥和其他國家成千上萬名學生的資料。研究發現,兒童在7歲開始進入注意力缺陷以及多動障礙高發階段。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是一種自我調節能力的衡量標準,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研究人員報告說:“我們發現,推遲一年上學的普通兒童,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的發生率降低了73%。這實際上消除了這個年齡段兒童在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的行為測試中出現‘異常’或高於正常水平的可能性。”
2009年,德國教育研究和發展心理學家塞巴斯蒂安·薩格蓋特對50多個國家的40萬15歲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了提早入學並沒有長期的優勢。
薩格蓋特在2013年發表了另一項由他和薩格蓋特共同撰寫的研究,其中對300多名學生進行了長達幾年的觀察。他們得出了一個反直覺的初步結論,即“儘管閱讀教學推遲了近兩年,比如從5歲推遲到7歲,但依舊可以獲得同等甚至更高的長期閱讀成績”。在兩個講英語的10歲學生樣本中,從7歲開始學習閱讀的孩子趕上了從5歲開始學習的孩子。此外,後起之秀在(語言)解碼和閱讀流暢性方面沒有長期的劣勢。而且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後起之秀的閱讀理解能力會稍好一些。
薩格蓋特認為,沒有研究明確表明,早期閱讀教學能使孩子在閱讀或整體學術成就方面具有長期優勢。他說:“不管這項研究是使用國際資料,還是著眼於不同的方法,如玩耍的幼兒園、蒙臺梭利或施泰納式幼兒園,資料的平衡度清晰地表明瞭,早期閱讀的優勢在小學一年級就消失了。”他補充道,“當然,一般來說,在幼兒園學習閱讀的孩子,以後可能會有一些優勢,但這不太可能是因為他們更早學會了閱讀。相反,他們似乎享受運用天生的能力,或者他們可能身處於一個教育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因為這些因素在整個童年時期都存在,所以並不是早期閱讀產生了優勢,而是這些因素促使了孩子的成功。”此外,薩格蓋特還警告道:“決策者可能會過分強調學術技能,從而參與一場‘關於兒童未來的危險遊戲’。但實際上,玩耍式學習對身體、語言、社交、能動性、探索性、認知性和智力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項關於學前課程的長期縱向比較研究發現,61名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正在接受玩耍式的早期教育,而不是更正式和“學術”的早期教育時,其生活體驗明顯更好。在另一項分析中,北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教授麗貝卡·A.馬可研究了343名兒童,他們的早教課程分別是“以學業為導向”、鼓勵“孩子自主”學習,以及介於這兩種方法之間的。馬可說:“我們在現有的和正在進行的研究中發現,與在更注重學術研究或更中庸的課程中學習的孩子相比,那些在(以玩耍為基礎的)學前課程中學習的孩子,在所有學科中的成績更優秀。”這些發現與美國兒科學會在其2018年關於兒童與玩耍的臨床報告中所表達的立場一致。兒科醫生們表示:“事實已經證明,玩玩具的孩子就像科學家一樣,透過觀察和傾聽周圍的人來學習。”他在報告中繼續寫道:然而,事無鉅細的指導性教學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有人認為我們應該讓孩子透過觀察和主動參與來學習,而不是被動記憶或直接教學。學齡前兒童確實從學習內容中受益,但與20年前相比,這些課程包含了更多的說教內容。成功的課程是那些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有意義的探索發現,以及好玩的課程。
(選自帕西·薩爾伯格、威廉·多伊爾《遊戲力》,耿一嵐譯,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
《中國教師報》2021年11月17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