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飛奪瀘定橋”兩懸疑
“飛奪瀘定橋”那段悲壯的歷史早已塵埃落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那段歷史還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懸疑”。近日在瀘定縣有幸採訪到對那段歷史頗有研究,而且採訪過眾多那段歷史的重要親歷者的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永模。他為我們揭開了這些謎團。他同時告訴我們,其中一些事情至今沒有公之於世。
懸疑一:“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2、23還是24名?
我們都知道,當年作為“突擊隊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共22名,但是在一些資料中我們看到了另外一中說法,認為應該是23名。那麼到底哪一說法是準確的?23勇士的說法又從何而來呢?
王永模告訴我們,他曾就此專門請教過楊成武老將軍,楊成武告訴他:“這個說法是這樣出現的:在攻打瀘定橋的過程中,戰鬥非常激烈,形勢也萬分緊張。在緊要關頭,我為了鼓舞士氣,就在橋頭喊道——勇士們,我就是第23名!”
“其實還有第三種說法,說是24名勇士,那麼第24名就是團長王開湘了。”王永模認為,說22名、23名甚至24名勇士都是有來由的,不過真正的突擊隊員還是22名。
懸疑二:當年國民黨守軍為什麼沒有將瀘定橋炸掉?
在採訪瀘定橋之前我們就有這樣一個疑問:國民黨守軍為什麼不把瀘定橋炸掉呢?由此我們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紅軍突破國民黨的四道“封鎖線”時,都利用蔣介石與地方軍閥的矛盾,和軍閥達成了某種“默契”。那麼,在這裡紅軍是否也同樣達成了“默契”呢?
王永模首先否認了紅軍與敵人達成“默契”的說法。他分析說,首先是當時的形勢決定了紅軍與守橋的川軍沒有接觸的可能性,也就不可能達成所謂的“默契”。其次,川軍劉文輝不可能與紅軍達成“默契”,據有關資料說他當時也認為紅軍已進入“死地”,他也想建立和清將駱秉章一樣的“殊勳”呢。
既然沒有達成“默契”,那麼川軍為什麼不把橋炸掉呢?王永模說,當時將介石是命令劉文輝炸橋的,但劉文輝沒有炸。透過分析各種史料,劉文輝之所以沒有炸橋可能是出於三種考慮:一是從軍事上說,他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那就是萬一擋不住紅軍,自己撤退時需要;二是因為瀘定橋是連線川藏的唯一通道,是當地漢藏民族交流的唯一橋樑紐帶,而他畢竟是當時四川的“省主席”,如果把橋炸了會激起民憤,這對他的“領導地位”是不利的;三是如果炸了橋,過後還是要花錢重修的,這樣代價太大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小看了紅軍的能力,根本沒有想到紅軍能過來。為了應付蔣介石,他提出了另一替代辦法:如守不住就用煤油燒橋。事後,蔣介石氣得捶胸頓足,把劉文輝好一頓臭罵,並給他記了一個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