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允的服務和一個謀取暴利的服務的界限,可能僅僅是演算法上的一個引數。
作者 | 凌晨
編輯 | 衛詩婕
2017 年,王嘉平在創新工場做投資總監和駐場企業家,主導投資了位元大陸。這讓他作為投資人被外界迅速知曉,各種商業計劃書紛紛湧來。彼時,區塊鏈還是外界眼中的「幣圈語彙」,讓人條件反射聯想到投機和泡沫。
王嘉平發現,許多聲稱可以解決區塊鏈效能問題的商業計劃書,實際上都沒有解決。憑藉著科研訓練出的判斷力,他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於是和之前在中科院計算所博士的同學王浩一起開始了研究。在微軟做研究員的同事潘明浩也加入進來。這就是「墨群區塊鏈」專案的最初緣起。
在微軟做過分散式計算研究的他,從技術角度思考:作為一種全新的計算架構,「區塊鏈」從「共識」出發,能夠讓計算過程真實可信,從而在鏈上執行的應用就能自證業務邏輯清白——這是現有技術做不到的。但與此同時,區塊鏈的效能缺陷很明顯,速度慢,容量不大。
於是在 2019 年,王嘉平與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Monoxide」區塊鏈擴容方案發表在計算機學頂會 NSDI 上(Symposium on Network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網路系統設計和實現討論會)。這篇論文解決了區塊鏈計算的一個性能難題,讓計算的容量和吞吐量大幅提升。這篇論文至今都是 NSDI 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這也符合他心目中「好研究」的標準:提出問題,讓更多人來討論。
作為科學家出身來創業,王嘉平認可其中有一定特性。
「做研究會塑造一個人的價值觀。」他說,卓越的研究不是跟風,而是提出新的問題,從而引發更多人的研究。這種思路遷移到創業中來,就是「不想內卷」,與其衡量商業模式,不如從技術上尋找解決問題的獨特路徑。「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別人做了,你就不用做了。」
最早在 2008 年,移動網際網路剛蓬勃的時候,他利用在微軟的業餘時間做過一個 iPhone 上的 C 端軟體。一天早晨醒來,他發現日本地區的流量下降了 60%——那天是福島地震發生的日子。他由此嚐到了透過產品「與世界聯動」的滋味,這款產品最高峰時有 600 萬日活,但流量大勢很快過去。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沒有永恆的商業模式」。
解決生產力的根本才是正道。
「墨群區塊鏈」是王嘉平全職投入的第一個創業專案。2018 年啟動時,他 38 歲了,這對於網際網路創業者而言,不算年輕。但這是他深思熟慮後想做的事。他慶幸自己找到了真正值得全情投入的事情。決定離開微軟時,曾經的導師沈向洋也支援他出去闖一闖。「墨群區塊鏈」立項,沈向洋是最早的四位投資人之一。
沈向洋形容王嘉平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這位在微軟一路做到全球執行副總裁的華人高管見過太多聰明人、天才,他認為王嘉平極聰明,而且是「能夠後天培養出來的那種」。如今,沈向洋把自己的人生新篇章搬到了深圳,創立了全新的研究機構 IDEA 研究院(International Digital Economy Academy),探索從技術到商業的閉環。「墨群區塊鏈」也成為 IDEA 孵化的專案之一。
與王嘉平連續兩天的交談,都在北京時間下午兩點開始。他在西雅圖,與我們一直聊到當地凌晨。即便有些疲憊,談到技術的應用場景,他的聲音又興奮起來。由於交易資訊不公開,中小企業貸款難一直存在(此前疫情期間,國家曾專門撥款給銀行向中小企業放貸,但因為風控難而貸不出去)。區塊鏈技術有望幫助企業貸款自動化,解決這個問題。
網際網路走到今天,為什麼不被信任?區塊鏈技術又能帶來一個怎樣新的未來?
以下內容來自由 OPPO 獨家冠名贊助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 2022 上王嘉平演講內容,經極客公園整理釋出。
01
如今的網際網路,曾經是「屠龍少年」
網際網路剛出來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屠龍少年。它最早是一個通訊技術,帶來了通訊的公平。在此基礎上,構架了整個網際網路,以及現在所看到的整個數字世界。使用者免費獲得了許多軟體的功能。從這個意義而言,網際網路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網際網路的初衷,是更公平、更自由地利用技術。最初網際網路的形式是我有一臺裝置,你有一臺裝置,大家互相連線,互相通訊。但是這樣許多事情沒辦法完成,因為很多人上網沒有那麼方便,很多時候也沒線上。
這邊給那邊發一個檔案,那邊沒有線上怎麼辦呢?於是整個世界的計算基礎架構當中引入了一個東西,叫做伺服器。最初網際網路因為它的存在而飛速發展,但是現在,我們看到了這件事背後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軟體時代,自己電腦上進行的計算都在自己的電腦裡。有了伺服器之後,我們就把很多計算權力讓渡給了他人。所以今天,我們手上的電腦、手機,更多充當了輸入輸出的介面。真正的計算都是在伺服器上完成。
目前網際網路公司都基於一種計算系統模型:客戶端-伺服器模型。舉一個搜尋的典型例子。我們需要搜尋什麼,客戶端——也就是我們手上的裝置只是用來顯示一下而已,或者把你的輸入傳上去。它本身並不做什麼,真正決定你能看到什麼完全取決於伺服器。網際網路公司掌握了伺服器,就意味著掌握了伺服器裡面執行的演算法,那麼就能掌握你能看到什麼。
網際網路活下去,要找到盈利模式,服務的規模越來越大,就需要與之匹配的盈利模式。最終網際網路的整個架構,給了網際網路公司一個控制網路上資訊的機會。控制網際網路上的哪些資訊如何觸達某些特定人群,是一件非常賺錢的事情。不管是電商、還是搜尋引擎、社交網路,都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賺錢。
網際網路廣告到今天也走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入口網站的時代。那時的廣告,跟現在的平面廣告沒什麼區別,所有人登入網站顯示的都是一樣的廣告。即使如此,這已經為初期的網際網路帶來了很大的資金支援。
接下來就是精準推送的時代。典型的轉折點是,很多網際網路服務都要求使用者有一個賬號進行登入,比如搜尋引擎。登陸了就能夠知道你以前搜了什麼,什麼樣的東西吸引你。它希望從你身上更多地瞭解你,然後相應地進行推廣。這時候「隱私」這件事就出現了,以搜尋引擎為典型的巨頭也出現了。
個性化匹配引發了我們現在網際網路上的絕大部分問題。當網際網路公司知道了你是誰,並且擁有了你在平臺上積累的資料,就會考慮兩件事情:第一是什麼東西推給你它能更賺錢,第二是提高它本身的服務質量。
如果推給你一些很賺錢但是你不想要的東西,你可能會覺得服務不好跳去另外一個平臺。因此,所有網際網路服務商都有一個自己的天平,天平兩端是自己的目標利潤率和實際的服務質量。
到了第三個階段出現了廣告跟蹤技術。使用者在一個網站上面的行為,會影響到他另外一個網站上面所看到的內容。網際網路廣告的跟蹤技術,能夠將一個人在不同網站上的賬號最終都歸為一個人。在購物網站上買了一個東西,再去逛其它網站,就會發現全部都是相關廣告。
在一個網站上的行為會被另外一個網站利用,這是大家覺得被冒犯的地方。有時候你在手機面前說一句話,可能會發現影片網站上都是相關的廣告。聽起來這很智慧,但是這個智慧真正服務的是網際網路後面的客戶。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 iPhone 推出阻止應用追蹤使用者資訊的功能,立刻使 Facebook 和谷歌的廣告盈利減少很多。
我們所有人作為被服務的物件,享受免費功能,事實上都不知不覺被整個數字服務綁架起來。我們不是網際網路平臺的客戶,實際上是它們的產品。真正的消費者是那些廣告主。本質上來講,網際網路最基礎的模式,最終讓人們能夠打造一臺可以廣泛影響大眾思維的機器。這臺機器能產生的影響非常大。
02
區塊鏈、Web3.0、元宇宙……
下一代網際網路需要什麼
在網際網路初期,伺服器的確必不可少,我們每個人手上的裝置的效能也不是很高。但是現在一臺手機的頻寬、計算能力、儲存容量都優於當時的一臺伺服器,甚至是多臺伺服器。每個人手上的計算裝置沒有真正被利用起來,而是僅僅作為伺服器的傀儡。因此,人們開始在技術層面上探索,可以怎樣提升在網際網路上的體驗。
很多人講到 web3.0,元宇宙,這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有一個相通的底層邏輯。新的數字世界應該能夠更公平、更普惠,而不只是變成一個新的掌控所有人的、操縱所有人的平臺。
2008 年,中本聰釋出了《白皮書》,第一次提出了全新的計算機制。以前的計算機系統的物理承載是伺服器,或者是膝上型電腦、手機。那麼誰掌握了這個物理裝置,計算就被誰掌握。但是區塊鏈的計算構架第一次引入了全新的方式,它使得計算在一個大規模的節點上完成時,每個人控制其中一部分節點,但沒有能力去操控整個計算是如何完成的。
一開始,連大部分計算機科學的人都對這件事不是太有感覺。因為以前,我們在做計算系統研究時,都是研究怎麼把計算變得高效,把規模變大、變快,讓它能夠處理大規模的資料,以及海量使用者。
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系統,雖然沒有讓計算變得更快更高效,但是它展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能力:讓大家可以信任計算的結果,放心地參與計算過程。計算是按照大家共同約定的規則完成的,並且計算規則無法隨意篡改。
也有人講到網際網路的下一代是元宇宙,會提到 AR 和 VR 這樣的裝置。裝置、顯示和互動的技術一定會不斷往前走,但是這些不代表元宇宙的本質。元宇宙和目前網際網路最核心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是,當我們有了一個元宇宙,裡面的規則應該是由所有的參與方,包括使用者和機構一起來完成的。
像塞爾達這樣的開放遊戲,可能很像元宇宙。但是遊戲世界,是由開發商一手控制、定義的。元宇宙不應該是這樣,它裡面的實體應該是使用者參與建立和定義的。在邏輯上應該是開放、公允、透明的。因此,在我看來,元宇宙是未來區塊鏈上一個大的應用方向。
再看現在網際網路的中心化服務方式,不管是搜尋,網路遊戲,還是社交網路,本質上都回避不了壟斷、控制和操縱的問題。
03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探索
區塊鏈做了一件特別出圈的事情,就是數字貨幣。目前區塊鏈的應用基本都在金融領域。這有幾個原因,除了資本的影響,還有區塊鏈演算法的不可篡性改帶來的巨大價值:能夠非常容易地建立起規則層面的信任。
當規則不會被人操控,區塊鏈構建的世界就大大降低了信任摩擦。區塊鏈最初的架構設計粗暴,效能也很低,所以成本高。金融交易願意承擔高成本的交易費,所以區塊鏈最先在金融領域獲得發展空間。
如果將區塊鏈技術對映到目前的網際網路服務系統裡,就會發現一個可以被信賴的計算過程多麼重要。演算法本質上定義了數字世界裡的規則。當整個計算邏輯掌握在服務商手裡,一個公允的服務和一個謀取暴利的服務兩者之間的界限,可能僅僅就是演算法裡的一個引數。
如果有一些新的公司想要為使用者提供更好、更公允的服務,按照原來網際網路的構架,就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現有的網際網路體系裡,也看不到任何解決方案。
區塊鏈提供的新價值是讓演算法能夠被大家信任,這對於下一個階段的網際網路應用至關重要。
區塊鏈上寫的應用叫做智慧合約。要讓區塊鏈能夠支撐更多的應用,尤其是大規模應用,就需要提高系統的效能,也就是整個系統的處理能力隨著使用者量做出相應調整。這裡有不少的技術挑戰。
2019 年我和中科院計算所的同學一起設計了一個新的區塊鏈構架,最終論文被計算機網路的頂會 NSDI 收錄。我們的構架讓區塊鏈系統具備了可伸縮性。「可伸縮性」是一個專業術語,它讓網路的參與者變多,流量變大時,網路能以更高的效能處理使用者的交易。
這也是在主流學術會議上,中國團隊發表的第一篇區塊鏈核心技術的論文。
現在 IDEA 給「墨群區塊鏈」團隊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去進行研究。我領導的 AI 安全普惠系統研究中心所關注的問題一部分與金融有關,另外一部分與安全有關。這裡面技術還不是那麼完備,需要一群小夥伴在這個方向繼續深耕,研究新的技術。
前不久,我們在 IDEA 大會上剛剛推出新的區塊鏈平臺,以開放聯盟鏈的形態向公眾服務。這個區塊鏈系統有兩個核心特點,第一是有更高的吞吐量,第二不需要把資料都放到同一個資料中心,在網際網路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參與到這個網路裡。任何人都可以去審查交易執行時,規則有沒有被篡改。
我舉個比較現實的例子。比如說中小企業貸款,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效能。中小企業貸款規模沒有那麼大,對於機構來講去做風險稽核需要花很大的成本,當這個成本超過了的貸款所帶來利潤的話,那麼這個業務就很難做了。
為什麼會這樣?本質上還是信任的問題。我們探索中發現,越優秀的中小企業越願意把業務資料開放給持牌機構。有了這些資料,持牌機構就可以像現在個人信貸一樣,用全自動的方式完成風險稽核和貸款。將業務資料放到鏈上公開,減少信任摩擦,這也許是未來區塊鏈可以做到的一件事情。
區塊鏈所屬的對等網路,是一種新的構架。我們現有的網際網路服務依賴伺服器。我發一條訊息,先到伺服器上,再傳到對方的裝置上。我們現在思考的新問題是,需要這樣繞一圈嗎?其實是可以不需要的。
當你需要依賴中介的時候,中介本身會出問題。而在新的架構裡,對等網路中,大家預先認同一個協議,沒有人可以隨意修改。這是對等網路技術可以研究的一些新課題。
有人說我們常常用隱私來換取便利,其實區塊鏈可以讓這兩件事不再矛盾。
*頭圖來源:Pinterest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極客君微信 geek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