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術語“元宇宙”和“Web3”已經混為了一談。雖然他們都指向一個更好的未來網際網路的願景,但重要的是這兩個概念不一樣,也不用成為圍繞我們希望如何繼續建設網際網路的意識形態產生分歧的根源。
元宇宙和Web 3的定義區別
元宇宙(Metaverse)的名字取自 1992 年的科幻小說“雪崩”——與其說是具體的現實,不如說是一種願景。很多人把它想象成一個同步的、持久的、無限併發使用者的3D沉浸式世界。這是一個數字化的地方,我們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工作、學習、娛樂、娛樂等。
元宇宙給人的感覺充滿了模糊和投機,因為它還沒有完全具現。雖然一些技術人員希望按照 Meta 的 Ready Player One-esque主題演講來確定願景,但現實是 Metaverse 需要每個人的投入和參與才能真正成型。它應該包含不同迭代努力和技術進步的匯合,並且沒有離散的終點。
Web 3 與元宇宙
另一方面,Web 3 是一種更為具體的方式,它為 Web 2.0 網際網路的特定缺點提供了明確的解決方案。這是對 Facebook 和 YouTube 等平臺建立的圍牆花園生態系統的一種反應,該生態系統導致人們的資料被提取、隱私被侵犯以及控制他們建立的內容的能力受到壓制。Web 3 顛覆了這種模式,因為它直接解決了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問題。
透過建立在區塊鏈上,資料是開放和分散式的,並由點對點網路共同擁有。因此,使用者擁有他們的資料,點對點交易可以繞過中間商,資料作為公共產品存在於區塊鏈上,任何人都可以貢獻和貨幣化。
我們已經看到 Web 3 計劃中已經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新消費者行為,例如創作者能夠將他們的內容作為不可替代的代幣 ( NFT )出售,幫助人們透過玩遊戲謀生的遊戲賺錢遊戲以及社群組織的投資集體 ( ConstitutionDAO ) 動員足夠的資金在蘇富比拍賣會上競標美國憲法。
Web 3和元宇宙的共通點
雖然 Web 3 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改變我們管理資料、治理和交換貨幣的方式,但清算區塊鏈交易的緩慢限制了它的應用設定和用例。儘管純粹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模型聽起來很誘人,但它並不切實際。因此,雖然可以說 Web 3 是 Metaverse 的關鍵構建塊,但它只是更大總和的一個組成部分。
透過承認 Web 3 和去中心化只是 Metaverse 的基石,它為其他型別的貢獻者提供了機會,而不是對抗他們。
當 Meta(前身為 Facebook)宣佈其以 AR/VR 為中心的 Metaverse 願景時,有人強烈抗議 Big Tech 將主導 Metaverse,從而迫使平臺再次作為封閉的生態系統執行。
人們錯過的是 Meta 所推動的創新和重點主要是在硬體和 3D 使用者消費和輸入介面上,坦率地說,今天還不存在。Facebook 正試圖解決沉浸感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想想看。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過去的兩年裡都在 Zoom 上度過,並且已經筋疲力盡。整天戴著 VR 頭顯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我們期望在虛擬世界中愉快地度過越來越多的時間,我們需要更加身臨其境、更自然和更具表現力的虛擬介面。Meta 在 AR/VR 和運動感測技術方面的發展不會破壞 Web 3 和去中心化的工作。事實上,最好的情況是人們開始在 AR/VR 和全息投影的新興 3D 形式因素中構建 Web 3 應用程式。
另一個聳人聽聞的觀點是,Web 3 將使 Web 2.0 過時。
同樣,很難想象這樣的現實。儘管 Web 2.0存在某些缺陷,但仍有許多產品在不使用區塊鏈的情況下可以更有效地執行。Discord 或 Twitch 等平臺可幫助人們進行大規模實時交流和廣播。像 Uber 或 DoorDash 這樣的公司有效地將需求排隊並將其與供應相匹配。
不管喜歡與否,中心化是有效的。OpenSea 是目前最大的 NFT 市場,從根本上說是一箇中心化的市場,它只是促進區塊鏈上的交易。Coinbase 是支援加密貨幣交易的中心化交易所的另一個例子。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中介機構都像任何其他 Web 2 市場一樣收取交易服務費。
雖然這些混合產品並不完全符合去中心化意識形態,但它們是關鍵的“橋接產品”,透過吸引主流來幫助更多地採用 Web 3 元素。與Snap Stories是一種流行的青少年產品但在老年使用者中難以採用的方式類似,Meta 對 Stories 的採用幫助其成為所有人群的主流產品。